另外大量的铜不仅来自氧化铜矿,也可能来自硫化铜矿。例如土耳其埃尔加尼马登的铜矿就是典型的硫化矿。此类矿石要求先在不超过800℃的温度下长时间焙烧,使硫化矿转变为氧化矿,再用木炭还原。冶炼中还需加入砂石造渣,使其中的氧化铁转变为硅酸铁成渣,以与铜分离。纯铜质地比较软,既不适合于制造工具,也不宜于制作兵器。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硬度较纯铜大得多且坚韧,又具较好的铸造性,所以人类从使用红铜逐步地过渡到青铜器。中国最早的青铜大概是把铜矿石或金属铜与锡(铅)矿石、木炭放在一起合炼出来的。比较有名的是“司母戊鼎”和“四羊尊”。“司母戊鼎”是殷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是世界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重达875 公斤,其铜占84.77%,锡占11.64%,此外还有少量的铅。铜锡比例均按一定的成份,如此神奇,不愧为古代一绝。“四羊尊”是一种盛酒器,造型逼真,结构复杂,四只羊头上长出卷曲的羊角,还有突出的羊头,镂空的扉边。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熔铸技艺。在青铜时代中,人类只知道陨铁,还不会用铁矿石炼铁,虽然炼铁并不要求特别高的温度。只是到了公元前7 世纪在埃及、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出现了生铁制造工具。由此铁器时代开始了。铁的冶炼是一个化学过程。用铁做生产工具是古代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铁器使人类有可能在广大面积上进行耕作,把广阔的森林地区开垦为荒地。其坚固和锐利程度是无论什么石头或当时任何金属都不能与之匹敌的。
西方早期使用的人工铁都是固态铁(或者叫块炼铁),大约在1200℃的温度下用木炭屑把矿石还原成固态铁,生成时铁与渣和未烧完的木炭搅混在一起,然后靠不断趁热锻打,挤出其中杂物,并把小铁块锻接起来,然后再锻打成型,制成器物。它坚韧不易断裂,主要是制造匕首的刀体。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一些国家到了公元前8 世纪时冶炼业到了兴旺时代。考古学家曾在亚述王国萨尔贡二世的王宫遗址中发现了160 吨铁,其中大部分是铁棒,显然这些都是制造铁器的原料。大约公元前6 世纪,埃及人掌握了铁炭合金快速冷却的方法,即把红热的金属插入水或盐中,而提高其硬度,这叫淬火。但淬火易产生脆性的组织,因而还需进行低温处理,即退火,使失去的可锻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公元前5 世纪左右,希腊人已经用铁器制造采矿工具和盔甲片。华夏冶铁技术大致可追溯到春秋时代中后期,在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一种兵器),据考证是距今3000 年上下商代遗物,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铁器。刀口的铁是从陨铁取来的,铜是青铜。那时已
知铁比铜锐利,故用它做刀口。中国古代的生铁先后发展形成了四个品种,即白口铁、灰口铁、麻口铁和韧性铸铁,而且逐步掌握了它们的性能,分别找到它们合适的用途。同其他地区、民族相比,中国不仅较早地生产了生铁,而且把冶铁技术传授出去。欧洲的铸金术,就是在11 或12 世纪由中国传去的。黄金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之一。它以游离单质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出现在一些河沙和山岩间,即所谓沙金和山金,在取得它的过程中并不需化学冶炼。最初人们只可能偶然拾得一些较大的金块;其后才采用“披沙淘金”的方法收集沙金;“平地掘井”开采山金则是较晚的事了。银在自然界存在的数量很少,它主要以硫化物状态与铅混在一起。在冶炼铅时,银与铅一起被还原出来,并成为合金,所以银自古以来就是炼铅业中的一项重要副产品。大约在公元前2000 年时,人们就已采用吹灰法提取银(往银矿石中加入铅共炼),并把银从铅中分离出来。用吹灰法提炼出银后,再经一道木炭还原的工序,就可从铅灰(即黄丹)中再回收到金属铅。且说人类在长期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现泥土在火的作用下变得坚硬牢固,便逐渐发明了陶器。陶器是怎样发明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最古老的生活所用容器是用枝条编制的,为了使其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会在容器内外抹上一层粘土。使用中,有时器皿被火烧着,木质部分被烧掉了,但人们发现粘土不仅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仍可使用;进而又发现成型的粘土,也可直接烧制成器皿。于是便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十分柔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所需的器皿,放在太阳下晒干,最后架在火上烘烤、焙烧,这样就获得了最原始的陶器。还有的人则认为陶器的发明可能具有更大的偶然性。无论如何,取得完整的制陶经验,需要漫长的过程。陶器大致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出现。最早是原始的红陶,继之是彩陶,进而发展到黑陶或灰陶,进一步便是釉陶的出现。陶器是人类利用火制造出的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当人们把泥坯放入火中烧到一定温度后,泥土中的石英、云母等粘土矿物就会部分发生化学变化,由于烧制温度不高,因此只能生成少量玻璃相,这些玻璃相再同其
矿物成份粘结起来,于是就构成了一个烧结的新物质。最有名的要数中国的“唐三彩”和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代兵马俑。“唐三彩”是釉陶发展的高峰。釉陶是一种含二氧化硅较多的粘土,烧制温度在1100℃以上,然后又掺加石灰石、草木灰、方解石等含氧化钙、氧化钾的碱性氧化物,以及氧化铜、氧化铁等颜料,烧制而成的陶器.凡见过的人,无不为之惊叹。这些泥土做的兵马俑埋在地下几千年了,至今保存完好。这与中国古代发达的制陶技术是分不开的。随着陶器制作的发展,瓷器也开始发展起来,尤以中国最盛,瓷器的故乡是中国。中国瓷器秀雅精致,历来享有盛誉,受到喜爱,成为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玻璃的发明也是在远古时代,并无文字记载,有过一些传说和推测。如古代的古腓尼基(地中海东岸古国,即今叙利亚与黎巴嫩的沿海一带)人的
水手们在一次航海中停泊在埃及沿海岸边,在沙滩中用天然碱支撑烧饭的锅子,从灰烬中发现有光亮的珠子,从而发明了玻璃。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玻璃最早大概是埃及陶工发明的,起初他们可能是把白云石粉与天然碱一起掺进泥土做为陶衣浆,以求美观。结果这种陶器上便生成一层光滑发亮的釉层,这种釉层往往因过厚而滴落,于是炉底便会取到玻璃珠,从而发明了玻璃。中国玻璃可能发源于冶金,不是脱胎于青釉的制作,因为早期青铜是以孔雀石与铅、锡矿石一起合炼而成的。冶炼时,几种矿石溶解,必然要生成渣质。大多次排渣过程中会出现凝成珠的半透明玻璃状物质,这种物质被氧化铜着上绿色,于是引起人们的注意,被挑拣出来加工成装饰品,这可能便是中国原始的,从偶然中得到的玻璃。战国时代称玻璃为“?琳”。到了汉代又写作“陆离”、“流离”、“玻离”。及至唐代,开始用硼砂制作玻璃。唐代后期,以黄丹、硝石和硼砂为原料。宋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玻璃制作发展缓慢,徘徊不前,多为仿制玉宝石类的装饰品,始终重形貌而不重质,不值多提。除陶器、玻璃、冶金外,古代在酿酒、植物染料、药物和化妆品等方面,均有辉煌成就。由于零零散散,从略。说随着古代各国工艺化学的发展,以及与之有关的关于物质及变化的实践知识,使人们产生了关于各种不同物质及其组成要素的初步概念。这些概念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 至公元前5 世纪。著名人物有中国的孔子和老子,印度的释迦摩尼,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泰勒斯?亚里斯多德等。有关砷化学,中国古代医药和金丹术很早就广泛地利用含砷矿物,其中有雄黄(AS4S4),雌黄(AS2S3)等。值得一提的是砒霜AS2O3,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它“以甘草煎,以粳米饭和研为丸,服之能治疟、心痛、牙痛”。事实上砒霜是剧毒药。此外中国古代砷化学中的最大成就还有单质砷的取得,具体过程略去。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医药化学只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039661.html
相关阅读:高中化学的思想方法??推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