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门真实性强、严谨度高的学科,历史教学也要注意到学科特色,把真实有效的资料供应给学生参考学习。史料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材料,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运用史料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对历史的深度认识,也是对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一种的途径。所以史料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相互配合才能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益。
一、还原历史真实性
史料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所以史料的真实性是有一定保证的,教师可以使用史料来解释历史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也为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提供了更多信息和资料,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课,教师就可以举出亚里士多德所说过的话"城邦之外,非神即兽",以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的"男人就是城邦",这两句话是有关古希腊政治制度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评价说明了政治制度的特点和问题,反映了希腊政治制度的狭隘性。通过史料记载的历史人物的评论,学生们明白了希腊政治制度反应的实质问题,避免了教材书本上抽象归纳的理解性困难问题,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找到方向,促进了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史料的真实性将历史现实还原,学生在学习时也更能接近历史、感受历史,对自己历史观的形成也有着促进作用。
还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课,有关本课的图像、影视资料都存在大量的资源,教师也可以借用多媒体来给学生展现历史。而学生通过鸦片战争的视觉史料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直观地了解到鸦片战争的场景。通过史料,学生们也能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使得自己在历史的学习中能够客观地认识历史,思考历史,而不是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心态。所以史料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管是对教师采集资料还是学生扩展历史知识,史料都是一种有效的资源供师生参考。
二、帮助师生更深入理解历史
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需要一个从认识到了解再到思考、领悟的过程,高中的历史学习不仅是单纯历史现象的教学,而是更深层次历史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评述等内在的问题。而史料这种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资料能够让学生更加可能多地区接触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思考历史人物等,所以史料总体上帮助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一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可以根据董仲舒这个人物的史料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比如《史记》中对董仲舒描述:"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从谀。弘疾之,耐言上约:'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速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闲,唯董仲舒名为名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教师把这段关于董仲舒的历史史料展示给学生后,学生就可以从材料中看到关于董仲舒这个人物的品行特点,以及关于他的真实事迹。这些内容为学生理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思想提供了一定的渠道,帮助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掌握教材中一笔带过的抽象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也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史料中的许多信息都涉及到许多历史问题,这也给了学生更多途径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史料中感到好奇的地方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学习历史,加强自己的激烈,从而能够从历史学科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在史料中反思历史
历史除了是对过去事实的陈述外,也又蕴藏着历史背后的内在性问题,这是学生要去从表面的历史去反思的内容。高中历史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述往往无法表达出历史的本质,所以史料才能更多地去反映历史的真实,从史料中也才能更深刻去去挖掘历史本质。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古代经济政策"这一课,在《吕氏春秋?上农》中说有这样的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心居心。从这段史料中学生就可以关注到"重农抑商"这个政策,材料中反映到的问题就是这个政策实施的背景原因。所以史料给了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从"民舍本"这三字就可以抓住政策实施的关键,"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心居心"则反映了国家面对"民舍本"现象所要实施的"重农抑商"对策。所以史料推动了学生从历史事实中去反思,史料给出一系列内容都是对历史本质现象化的揭露,学生对史料的探索就直接促进着对历史本制的探索。因此史料对于高中生学习历史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学生只有从客观的记载中去认识历史、反思历史,才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才能辩证地去看待历史,甚至批判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044541.html
相关阅读:用“微型课题”式学习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