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总人口13.7亿。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已经下降至2010年的19%。
当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生育水平显著下降。同时,老龄化趋势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人口流动迁移活跃,对社会管理和人口管理提出新的课题。
面对新问题,人口工作谋求转型。人口管理正在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以由生殖健康服务向生命全程服务转变。
7月11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人口日,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题是“面对70亿人的世界”。当日,在天津召开的“7·11世界人口日”纪念大会上,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生育水平显著下降。老龄化趋势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时期人口发展的突出矛盾。
面对新问题、新变化,中国的人口工作开始转型。
人口发展的新挑战——
数量压力仍存,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日益凸显
未来一段时期,人口数量仍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人口素质、结构、分布将逐渐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中国用不到50年的时间,改变了人口发展的轨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成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典范。” 李斌介绍说,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人口问题,在中国现阶段集中显现。中国的人口管理政策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局。
一方面,人口众多的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仍然面临较大人口压力。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下降并维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后,人口增速趋缓。但受人口惯性增长的影响,今后十几年,总人口每年仍将持续增长。本世纪上半叶,将先后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三大高峰。
另一方面,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日益凸显。
“十二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在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口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当前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人口红利的效用未能充分发挥。
人口流动迁移活跃,城乡人口分布出现根本变化,对社会管理和人口管理提出新的课题。未来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城镇化率超过50%,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日益迫切。
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成为社会和谐面临的重大课题。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十一五”年均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的800万左右,总量将突破2亿。持续30年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正演变为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等社会问题。“婚姻挤压之痛”与“未富先老”交织,影响社会安定和幸福感指数。
李斌指出,未来一段时期,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同时,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管理的新转变——
以家庭公共服务为抓手,服务对象不再局限育龄妇女
面对人口变局的新挑战,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新思路在哪里?
“创新人口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转型是突破口。” 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说,如今,人口数量不再是人口问题的单一要素,而应将其与人口素质、结构、分布作为一个综合因素统筹考虑。
半年前,24岁的小康与丈夫从老家山西来到天津滨海新区打工。给一位空巢老人当保姆的她没有想到,作为“新市民”,自己不仅领取到免费计生用品,还获赠了一个装有创可贴、风油精、体温计、指甲刀、藿香正气水、护手霜等保健品的保健包,就连挂号、看病费用也能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减免优惠。
小康感受到的温暖源自天津市应对新人口问题的举措之一——“新市民”健康模式。
赵白鸽介绍,而今人口管理体制机制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结合型”转变,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法律、经济、科技、社会政策和宣传倡导等综合治理措施转变,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
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正由提供生殖健康服务向生命全程服务转变。一是服务对象由育龄妇女为主,转向一个家庭的全部成员;二是服务内容由生理性服务为主,转向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服务层面;三是关注对象向老年人、流动人口、留守人群等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四是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为抓手,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李斌表示,中国政府把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052257.html
相关阅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