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 陈国平 :在新课程的概念原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在这个知识基础上设计问题和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对新的概念原理进行建构,从而达到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是理解该概念原理与其他知识体系的联系。
课程团队 吴益平:新课程关于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的内容,在教学上是有要求的,并非像大学一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如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只是要求学生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而已。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定性鉴定结果及相关谱图提供的分析结果,判断和确定某种有机化合物样品的组成与结构。此外,我还想谈谈实施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处理。如条件许可,多开分组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体验是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即使是演示实验,也不一定非得全由老师操作,可以由学生参与设计,由学生代表上台操作。最后,无论是分组还是演示,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现象背后隐含的本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发挥实验教学的价值与功能。
课程团队 张玉彬:我们教学已经提了很多年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问题。我觉得在实际化学教学中,我们仍然不由自主的还是把传授学生化学知识放在第一,而忽视化学思维的培养。我觉得任何时候,教学内容都是一个载体,关键是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的思维方法,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团队 张福涛:对选修模块的教学,针对老师们存在的疑惑以及试验区老师们的实践,我认为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在选修模块中,哪些知识应该交给自己的学生?
选修教材的编写依据课标,又不拘泥于课标,这也正是新课程多样化、选择性的体现。根据目前的课程标准和07年新课程考试大纲,除去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外,其他模块都可以有选择的进行教学。但那些内容是因该交给学生的?这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标,看哪些知识最能体现学科发展的现代化;二是依据学生实际,哪些知识是学生所能够接受的。例如,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对“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我们就根据学生实际,让各校选择处理。
2.怎样进行选修模块中“大学下放内容”的教学?
对于原教材中就有的内容,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比较容易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但对原教材中没有的所谓“大学下放内容”,老师们就显得束手无策。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教材怎样说,老师就怎样讲,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加工;有的老师完全按照大学教材进行教学。这实际上是老师把内容讲难了,从内容上还是从学习过程上都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实际上,所谓的“大学下放内容”的学习,关键是怎样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知识和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知识本体的前后脉络,然后根据本知识本体学生已有的基础,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创设情境,理清课堂问题线索,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例如,专题4第1讲视频中的课例录像(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片断)对此思路体现的就比较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053638.html
相关阅读:新课改化学老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