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翻译抢分“三要诀”

编辑: 右脑记忆方法 关键词: 高考复习 来源: 网络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得分点一般有三大块:句子大意、关键词语和文言特殊句式。抓好这三大块,要掌握好下面“三要诀”:
一、回归——观其大略,侧重全句大意

就是把要翻译的文句放到原文中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翻译句子。“观其大略”,往往被忽略,因为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试题,在前面解题过程中已读过多遍。做到翻译题时,就忽略了“回归”这个环节。殊不知,有的文言文句子或关键词语,若“回归”到相关语段,默诵两遍,意思便豁然开朗。例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11题中第(1)题“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句中关键词语“为”,它含义虚灵,或虚或实。就是作动词,意思也不太好把握。动词“为”的核心意思是“做”,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用不同的词语来翻译,上述试题中句子中“为”,若不“回归”原文,观其大略,分清虚实,则很难翻译准确;反之,结合相关语段“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则很容易将“为”译为“升任”,因为这个语段告诉我们,何远由县令调至大郡担任长官这件事。由这个意思,接下来“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也不难理解: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二、联系——寻找相关,侧重关键词语

有些词语“观其大略”,仍然“雾中看花”,可采用“联系相关”法来推断。

一联系关键词语的相邻语句或相邻字词。如2006年四川卷11题第⑴题中的文言句“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句中的“虽”,可表已然,译为“虽然”;也可表假设,译为“即使”,但联系上下文相邻语句“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这里只能译为“即使”,因为被译句子中的“虽”是承上句假设意思而来的。句中的“富”“贫”是形容词,联系相邻字词“臣”,便不难看出,“富”“贫”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是联系相关成语。上文例句中的“箪食”,若联系“箪食瓢饮”,便可推断出是“粗陋的饮食”或“贫苦的生活”之意。

三是联系相关课文。就是联系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利用已知来推断未知,如2005年广东卷13题中第⑵题“主簿大惊,遽以白就”中“白”,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一句,可推知是“禀告”的意思。

四是联系相关诗句。2004年全国Ⅲ卷15题第⑴题“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中的“比”,联系诗句“天涯若比邻”,由诗句中的“比”,也不难看出是“交界、相邻”之意。

三、贯通——连缀润饰,侧重特殊句式

就是把实词、虚词和句意揣摩的结果,再回归到相关语段,用“留、补、删、拆、换、调”等方法,整体贯通,连缀成句。这当中不可忽略特殊句式。

近三年涉及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2006年全国17套试卷37道翻译小题考查了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等5种句式。

省略句式要“补”。“补”就是要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介宾短语等。翻译中,省略成分如果补不出来,则句意就谈不上贯通。如2006年浙江卷15题第(1)小题考查了省略主语:吾为物所苦,(你)亟起索烛照。(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照)

倒装句式要“调”。就是调整语序,把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例如,2006年江西卷13题中第(1)题“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句中的“以之”,是介宾结构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作为状语。“竹床一”、“木榻一”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均要调整语序: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被动句式“换”成“被”。就句式而言,“于”“受……于……”“为”“为……所……”“见”“见……于……”等,在贯通时,都要用“被”来替换,以示被动句式。如果是动词本身表被动,则在动词前加上“被”。

同形异义要“拆”。在文言文中,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恰巧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复音词时,这时务必要拆开来理解,不可以今律古。如“鼎足之形成矣”中的“形成”,不能把它们当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形成”来理解,应解释为“形势形成”。如2006年湖南卷13题中第(1)题:奚足以语文事?这里的“语文”二字,若不拆开,句意令人费解。一拆开,则句意自明: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至于“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

“删”就是删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或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虚词,通常是句首语气词、音节助词、结构助词和个别连词等。例如,2006年湖北卷13题中的第(3)题“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句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应删去不译。

一般说来,句中“留”和“删”的内容,不设采分点;涉及“补”、“调”、“换”、“拆”的内容,要特别留神,不可轻易放过。

如果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方式,一般不宜直译,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


本文网址: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054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