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水资源对人类的发展十分重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资源匮乏,一旦出现了水资源紧缺情况,首先影响的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且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新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成了新疆相当大比例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情况,水资源的匮乏首先影响的就是农业发展,其次就是阻碍经济发展水平,最后会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因此高效节水势在必行,并且相关的专家学者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为了走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目前新疆的发展现状,实施适宜的高效节水变得尤为重要。
1 高效节水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资源,换而言之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农业用水一直占据水资源利用的绝大部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为此高效用水变得尤为重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政府一直提倡可持续发展策略,因此近年来专家学者不断提出高效节约用水。该政策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可以节约水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其次符合我国的发展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经济效益;最后实现高效节水可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总而言之,该项政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 米东区水资源现状
米东区地处天山北坡,准葛尔盆地南缘,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隶属乌鲁木齐市管辖。 古牧地镇是米东区一个没有集镇的建制镇,地处米东区以西1公里处,总占地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109亩, 全镇地表水资源量1100万立方米,年提取地下水量2796万立方米,属资源性缺水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米东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自古以来该地区日照充足但是降水量却极少,加上不合理的灌溉和利用,近年来米东区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加剧。
3 米东区古牧地镇高效节水发展趋势
3.1 高效率用水
工业、农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水资源的需求极大,米东区古牧地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导致该地区处于水资源匮乏状态。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新疆地区的投资比重,,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得到很大提高,主要是体现在高效用水方面。在米东区古牧地镇,原先水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灌溉方面,近两年,古牧地镇积极争取国家高效节水项目,并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指导,在全镇推广高效节水 “滴灌”技术,该技术一方面满足了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可以从本质上进行高效率用水。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古牧地镇在实行了滴灌技术后,有利的节约了水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效益。
3.2 科学用水
目前,在我国新疆地区大部分农业都实现了科学用水。以农业为例,所谓的科学用水就是改变原来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古牧地镇传统的农业用水大部分是使用沟渠灌溉技术,该灌溉方式虽然可以最大程度上促进农作物对水的需求,但是水资源浪费率极高,在实际的灌溉过程中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均匀灌溉,已不再适宜当前的新疆地区的农业灌溉发展趋势。
针对沟渠灌溉技术的不适宜性,古牧地镇政府大力提倡滴灌、微灌、局部灌溉等多种科学方式。首先滴灌主要指的是通过在农作物周围安装滴头,将水最大程度上植入农作物根部,
一方面可以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节约用水。微灌技术和局部灌溉也是运用此种原理。根据古牧地镇水资源匮乏的状况,米东区政府大力倡导科学灌溉技术,这也是新疆其它地区高效节水发展的主要趋势。
3.3 借鉴它国优秀经验
我国水资源相对而言较为匮乏,尤其是我国新疆地区。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有较大差距。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农业和工业用水应该积极借鉴它国优秀的节水经验。学习西方先进的灌溉技术,实现最大程度的“零浪费”,利用科学技术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并且定期派遣专家学者到国外进行交流,然后指导我国农业和工业用水,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学技术还需要不断进步。新疆地区是水资源匮乏的典型代表,为了最大程度上实现高效节水,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比重,积极指导农业和工业灌溉;其次,专家和学者要不断借鉴它国优秀经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制定出适合农业发展的灌溉技术;最后所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从国情出发,并且要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切勿急功近利。我们相信只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我国新疆地区一定可以实现高效率用水,我国的经济水平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074085.html
相关阅读:我国已形成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