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高考真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知道一份好的高考试卷要经过专家们精心雕刻,尽量作到万无一失。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是能够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具有质量高、信誉度强、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所以它自然地就成了我们辅导高三时的最佳素材。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化,要作到细细品读,让学生与高考试题做心与心的对话,形成思想共振,情绪互染,心灵相契,意义共有,真正达到“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的效果。

现举一例:2005年全国Ⅰ卷第39题,39.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     米。(3分)图中A城市名称是     ,它是     (国家)的首都。(4分)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6分)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7分)

图8中B城市为万隆。1955年,在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4)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0分)

(5)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6)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4分)

(7)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请回答: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实质上与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是一致的?(10分)

(8)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我国谋求与东盟国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10分)

这一道试题的分值大,综合性强。是区分学生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三科教师要精诚团结,共同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品读试题。

第一要品读信息的提取。我们政、史、地三科老师先把本试题有关的信息列表如下:

题号

有效信息

(1)-(3)地理部分

图中的等深线、海拔最低处为-7450米、经纬度、海陆轮廓、板块位置。

(4)-(6)历史部分

万隆会议、教材的基础知识及补充小字内容。

(7)-(8)政治部分

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我国经济发展。

让学生品读教师是如何提取信息的,这是解题的关键。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锻炼学生从试题中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照老师给出的信息和自己找出的有什么不同,去进一步的深层思考,品出其中的味道来。

第二要品读知识的运用。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应如何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呢?这是学生进行知识重组和加工的重要一环,是能不能解答问题的关键。我们将这一试题用到的知识点汇总列表如下:

学科

知识点

地理部分

等深线;相对高度;

历史部分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政治部分

 

第三要品读答题的规范性。在第一、第二环节的基础上,是学生进行的最后一环了。需要学生去重组知识和整合试题的答案,而答题的关键是能不能规范答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得分情况。那么我们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答案,然后把高考标准答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对照,去品读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如下:

(1)8263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4)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5)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6)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7)①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

②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寻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逐步解决,这充分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8)①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②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有利于扩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将有利于双方经济优势互补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中国在地区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对我国农业、金融等领域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对照上面的标准答案找出自己的不足,把不合理的部分去掉,把漏掉的部分补上,把在其他方面暴露出的毛病加以改正,要做到答案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语言得体、要点完整、专业性强等。

第四要品读整个试题。我们通过上面几个步骤把一道试题分析出来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我认为还不够,应该从试题的整体把握上再让学生品读一下,效果会更好。分析如下:

第39题是2005年高考Ⅰ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政、史、地综合部分。该题非常巧妙地把印度洋海啸热点与万隆会议、亚非峰会、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联系起来,综合考查考生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该套试题中出得最好的一道试题。该题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时2005年4月24日的亚非峰会热点超出了2005年高考政治时事范围。

这样做让学生有一种从整体上去把握试题,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命题人的良苦用心,为今后的复习提供思路,防止出现复习方向的偏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0083.html

相关阅读: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原理中的四字口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50942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