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教学:怎样编写物理谜语?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你是否发现,大多数人,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对于猜谜语总是喜欢的。特别是那些语言优美、格调高雅、意味深长的谜语,更能激起人们的兴趣。若将物理知识编写成谜语,不仅能记忆某些物理知识,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有利于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素质。

以前见过的学科谜语,数学中的如两牛打架(谜底为对顶角),医生提笔(谜底为开方)等等;物理的如夏练三伏,谜底是“光学”;谜语是学而时习之,谜底为“常温”;谜语为促膝而谈,谜底是“相对论”;谜语是不重生男重生女,谜底为“轻子”。对于语文的猜字,如谜语一月小、二月小、三月小(谜底是人)等等。这些谜语中,除猜字的外,语句都比较短小,因而观赏性欠缺,因而使物理谜语的转播受到影响。再者,已有的物理谜语总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过时的,若想拥有较多较新的物理谜语,教师就必须动手编写。怎样才能编写出一些即贴近物理情景又极具观赏性的物理谜语呢?

编写物理谜语,总是由相关的知识引出来的,从而确定谜语的主题是谁;譬如是力学中的还是电学中的;是一个现象还是一个器具。此外,还要确定编写的角度,譬如是从正面写还是从侧面写,是根据象写还是依据神态写,等等。并且写的时候,一定要写得优美,写得含蓄,写得引人入胜。为了与同仁进行这方面的交流,笔者就自己在物理谜语的编写中的做法和体会写出来,以便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下面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从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上入手写。

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时,我就想如何表现太阳和月亮呢?在地面上看,两者都是从东向西运动的。虽然它们的运动是不停止的,但习惯上还是白天太阳晚上月亮的。在人们看来,月中时分,月亮、太阳正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成分离状;而在月末月初,它们却紧紧相随,相伴东升和西落的,成团聚状。于是我编写了这样一个谜语:

你向西来我向西,

你黑夜走我白日,

月末月初就团聚,

十五十六却远离。

相聚是人们向往的,远离是人们感伤的,由此引起人们心中的共鸣。它对同学们的提示是:好的物理谜语,离不开日常的仔细观察。为了便于同学们猜出,可注明是“天文现象”。

2.从描述物体的结构与作用上入手写。

应该说,从这个角度能编写出大量的物理谜语。在学习《气体》知识时,我想到了普通的测量仪器??温度计。如何编写一个谜语,让同学们对温度计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呢?从外形上说,温度计是又细又长,里面装着水银(当然也有煤油等);从作用上说,就是为人们(或物体)测量温度的。于是我编写了这样一个谜语:

姑娘身材细又长,

敢把水银肚里装,

自身冷暖无人问,

却为他人报炎凉。

将温度计比喻成姑娘,是从身材细长上找共同点的。至于水银,原来说的是“少许水银肚里装”,这样突出了水银的量,不如突出姑娘的性格,一个“敢”字,将姑娘的个性写出来了。自身冷暖与他人炎凉是相对应的,一个无人问,一个却主动回报,生动的刻画出温度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同学们接触的媒体中,有不少是打打杀杀、充满仇恨的片段,这些多了,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仁爱精神。而象这样的谜语,对提高同学们的思想境界是有好处的。

在学习透镜时,凸透镜的成象特点是最主要的。它能成放大的象,也能成缩小的象,能成实象,也能成虚象。能成正立的象,也能成倒立的象。为了将这些特点集中起来,描写出来呢?于是,就编写了下面的谜语。

玻璃做就身体圆,

他的本领不一般,

大小虚实像能现,

轻易就把天地翻。

除第一句说明了凸透镜的制作材料外,后面三句都是写凸透镜的作用的,一个本领不一般,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大小虚实象能现,写出了成象的特点。而倒立的象,是用“天地翻”来说明的。显然,“天地翻”比“成倒立的象”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便于同学们记忆。

同样,在学习了电路中的保险丝后,针对它的形状和作用,编写了下面的谜语。

身体短小盒里装,

呆头呆脑傻瓜样,

每当强电流来时,

他便舍身保一方。

同学们从中可以体会保险丝那种为了他人舍弃自己的精神。

在接触了测量工具游标卡尺以后,特编写了下面的谜语。

上看两只角,

下看角两只,

尺上还有尺,

测量显神奇。

同学们从中可以体会对游标卡尺外观的形象描写。

在学习了光的色散现象后,为了记忆彩虹,特编写了下面的谜语。

半天空中一座桥,

太阳对面你去找,

红黄蓝紫多好看,

人马未过桥没了。

同学们从中可以体会对彩虹的细致观测。

3.从实验者的使用神态上入手写。

在学习平面镜时,我想,这样的谜语,如果从形状上描写,就是一个平面,是难以写好的,只能从作用上写。其实看镜子,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都会做。而镜子成等大、正立、与镜面对称的虚象,是成像的特点。从哪个角度写呢?我选取了少女这个角色,写她看镜子的神态和心思。编写的谜语是这样的。

多少少女喜爱他,

早晚常去照看他,

看时仔细又欣喜,

其实心思不在他。

少女喜欢照镜子,必然喜爱镜子。少女看镜子,目的不是镜子,而是镜子中的虚象。由于看到自己的面容,故出现仔细观看、慢慢欣赏的神态。一个“其实心思不在他”,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以上浅见,不知当否。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是幸莫大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10141.html

相关阅读:牛顿距离与爱因斯坦距离的不同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