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名著阅读必须导向“真阅读”与“深阅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名著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作者: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 徐金国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浅阅读”与“伪阅读”盛行

一是“放羊式”阅读。所谓“放羊式”,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和语文教材的编排,教师只是给学生明确每学期的阅读任务,然后在阅读课上直接把学生带到阅览室,任由学生自由阅读,教师既没有教学前的精心备课、活动设计,也没有课堂上有效的指导,同样也没有课后的练习检测与拓展探究。在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位“牧羊人”,只负责把羊群带到一片广袤的草地上,任羊群自由吃草,自由嬉戏。至于羊群能否找到这片草地上最丰茂的草料,吃了多少,消化怎样,营养吸收如何,一切皆顺其自然。如此阅读,好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广泛涉猎,但问题也很突出,学生往往容易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二是“节选摘编式”阅读。从目前使用面比较广的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看,在名著阅读的编排上,都采取了内容节选和资料摘编的方式进行呈现。于是,很多一线老师的名著阅读课只是就教材教教材,把名著节选的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文本进行课堂研习,不能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真实意图,采取由点到面,逐步向全书辐射、延伸和拓展的教学策略,不能从教材的选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整本名著阅读与欣赏的方法指导。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似深入,实质粗浅、偏狭。

三是“应试式”阅读。所谓“应试式”,就是为了应对考试中的名著阅读考查,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去阅读原著,静心思考,梳理内容,汲取思想和艺术的精华,而是把一部名著演绎成一道道阅读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老师再进行讲解。这种以练代读的课堂,通过大量刷题,看似能够在短时间内达成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目标,但其本质却具有“反阅读”的倾向,是一种必须警醒的“伪阅读”。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教师不阅读或浅阅读成为普遍现象

一是语文教师自身不阅读或浅阅读,根本无法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职责。在当前“应试教育”高烧不退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工作负荷都不轻,学生管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成绩考核等,几乎每一件都不能让老师省心。一线教师几乎很难有大块的时间坐下来静心阅读和精心研究,疲于应付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少教师生存的常态。笔者曾经在一个县区的中学语文教师群体中做个一个调查,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推荐为初、高中生阅读的22部名著,能够达到100%阅读过的教师,占比不足6%,即使分初、高中学段,能够做到100%阅读过的,也不足20%,能做到不但阅读过这些课标推荐的名著,而且还能够就其中的一两部有所研究,写出有一定质量的阅读感悟和导读文字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当语文老师自身的精心阅读、沉潜研究变成一种奢侈的时候,当大多数语文老师都不去阅读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指导也只能是有心无力了。

二是名著阅读考查在整份语文试卷中占分权重偏低,试题命制水平不高,导向不明,导致名著阅读成为现实语文教学中的“鸡肋”。笔者曾经对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名著阅读题进行过专门的统计和分析,以笔者搜集到的2019年92份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的名著阅读题为例,在总分为120或15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题分值为3-4分的有13份,占比14%;分值为5-7分的有71份,占比77%;8-10分的有8份,占比约9%。对这些名著阅读考查的题型进行分类,大致有四类:填空、选择、简答和材料阅读理解。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看几道阅读考查的题目:例1,填空题:(1)从文体看,《安徒生童话》是童话集,《朝花夕拾》是集,《繁星·春水》是集。(2)《水浒传》中,梁山泊先后有三任寨主,晁盖之前是,晁盖之后是。例2,选择题:下面有关名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童年阿廖沙性格形成过程,再现了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B.《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C.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都选自其中。D.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他武艺高强,安分守己,又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例3,材料阅读题:阅读《伊索寓言》中的《马和驴》,完成以下题目。(具体材料略)(1)《伊索寓言》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特别是动物寓言广泛采用的修辞手法,刻画栩栩如生,给人深刻印象。(2)请概括《马和驴》的寓意。(3)《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请你从中选择另外一则寓言故事,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对以上三道试题进行研究分析,我们会发现,因为教师自身不阅读或浅阅读,无论是填空、选择题,还是材料阅读题,三道题的考查都停留在伪阅读和浅阅读的层面,都没有能够导向学生真阅读和深阅读。在目前考试仍为教学“指挥棒”的背景之下,这就难怪学生不愿意在名著阅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真阅读和深阅读了。

解决问题的措施:名著阅读必须导向“真阅读”和“深阅读”

一是要切实加强名著阅读命题的研究,充分发挥考查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考试是教学“指挥棒”的背景下,怎么考就怎么教,不仅是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价值取向,甚至也是基层教育行政领导人和学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真正要做到从局长、校长到老师,从家长到学生都真心重视名著阅读,舍得在名著阅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就一定要在中高考试卷中,让名著阅读占据应有的地位和分值,让名著阅读考查指向真阅读和深阅读。让那些真正在阅读上投入多,爱阅读、真阅读、深阅读的考生,在考试时候能多得分、得高分,让那些平时投入少,不爱阅读,只是临时抱佛脚“假阅读”的学生在考试中少得分、不得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课标中关于名著阅读的要求,只是悬在半空中,无法落地生根的状况。

加强名著阅读命题的研究,关键是要导向名著的核心价值,所考查的试题要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真正能够考查出学生有没有对整本书进行精细化的阅读,并能够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思考,汲取名著的营养价值。例如,在考查《水浒传》阅读时,笔者曾经命制过这样两道题。第一道填空题: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全书的结构。请结合你对这部书的阅读,说说这条弧线以为起点,然后步步上升,至梁山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至降至终点。这样一道看似简答的填空题,考查的却是学生对《水浒传》全书情节的梳理和结构的把握。第二道解答题:《水浒传》故事的起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一道简答题,第一个问题考查直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概括,而第二个问题则进一步引导学生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直接导向了阅读的深层次。而以下,是某市中考试卷中考查《水浒传》的两道题:读下面故事片段,指出其中的“他”是《水浒传》中的哪位好汉?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另写一个有关“他”的故事。(注:故事片段摘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名著阅读推荐中节选的章回。)如果把笔者命制的两道题和这两道中考题做一个比较,应该不难发现,笔者的两道题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和深阅读,更能够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提升对名著价值和小说艺术的认识,具有更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而两道中考题却依然停留在浅阅读与伪阅读的层面,学生即使没有认真完整地读过《水浒传》,也依然能够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当然,要命制一道好的名著阅读题,关键是命题人自身一定要是一个酷爱阅读、阅读面广,并具有丰富阅读经验的人。所以,加强名著阅读的命题研究,首先还得从培养热爱阅读和研究阅读的老师队伍开始,从改善一线语文老师的生存状态入手。

二是要针对名著阅读开展专题研修,以名师的示范,引领一线教师上好名著导读课。名著进教材,名著阅读进课堂,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就笔者愚见,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指导仍然缺乏有效的策略。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还是对名著阅读进课堂专题研究不力,名师的示范引领不够。因为缺乏研究,要让一线教师做到对一部名著导读准确深刻,富有见地,真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因为这首先必须建立在教师自身对名著要有深入的阅读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一线老师极为薄弱的环节。因此,要让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真正承担起名著导读的责任,就必须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如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为了教好《论语》导读,用数年时间对《论语》潜心研究,最终撰写出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论语读人》专著,正因为如此,黄老师的《论语》导读课才做到了居高临下,举重若轻,选点准,探究深,导读课堂入情入境,更入学生的心。同样,笔者为了教好《水浒传》导读课,先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把《水浒传》完整阅读了5遍,撰写了近11万字的阅读心得和导读文字,最后集成《<水浒传>深度导读》一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正是基于这样的阅读基础,笔者在进行《水浒传》导读教学的时候,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比如,笔者曾经执教的一堂《水浒传》名著导读公开课,也是从教材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入手,却不拘泥于教材,而是以此为源头,不断向全书深处辐射拓展,由鲁智深的故事,先后引出了与其相关的史进、林冲、李忠、陈达、杨春、张青、孙二娘等一批梁山好汉的故事,由鲁智深的形象入手,对举分析了武松、李逵和林冲等多个人物形象,一堂导读课下来,学生不仅对《水浒传》全书内容有了更丰富的的了解,体会到了《水浒传》全书“冰糖葫芦”式的叙事结构,还领略《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的“人物对举”、“烘云托月”等艺术手法。

用名师导读的实践示范引领一线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告诉他们,只有教师自身真正把一部名著读通了,读透了,读出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在名著导读的课堂上,才能找到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点,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拓展延伸和生成探究。唯有如此,名著阅读才能真正导向学生的真阅读和深阅读,名著阅读教学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当然,在目前语文教师教学负担普遍偏重的情况下,要让每一位老师对课标所列出的每一部名著都能做到读通读透,也是很不现实的要求。基于此,学校语文教研组和各地教研室更需要加强研究,通力协作,根据各位老师自身的阅读爱好,每人选取其中的一到两部,做精深研究,再通过组织读书会,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则可采取选修课走班制的形式,让一位老师专门负责某一部或两部名著进行导读教学,真正把名著阅读教学导向真阅读和深阅读。

三是要大力营造师生爱阅读、真阅读的氛围,真正把名著阅读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名著阅读作为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把名著阅读纳入语文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专门的教学课时,保证师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其次是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都要有具体的名著阅读教学计划,明确每一堂名著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检测评价。第三,积极开发名著阅读的各种活动课程,比如,通过书香校园建设和组织阅读考级活动,推进全体师生共同阅读,大力营造阅读的氛围。再比如,通过组织课前5分钟“好书荐读”、学生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做到课内引领,课外强化。还比如,通过组织名著阅读知识竞赛、征文竞赛、读书演讲大赛等多种竞赛活动,以赛促读,最终实现以活动促进课内课外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效益。

应该说,名著阅读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现实又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其实,笔者也没有什么高论。因为常识是有限的,亦是简单的。记得史学大师缪越早就说过,熟读还必须和深思结合起来,唯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收获。所以,名著阅读要能够让学生真有所得,让经典为学生的人生奠基,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就必须导向师生的真阅读和深阅读。舍此无他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10329.html

相关阅读:高一名著《论语》导读作业(有答案)
使蜀“誓欲先灭东吴”的是什么事?此后,孙权一方如何应对?请复
云长所说的“ 欺君罔上”指什么事?请简述。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时准备跟卡秋莎说哪些事情?卡秋莎听后有怎
宝玉看到的是什么场景让他有如此想法?该想法反映了他对黛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