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有效性问题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中作业中的有效性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有效的作业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有效作业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才具有实际意义。无效和低效的数学作业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人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现结合自己实际教学情况,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对学生作业大致分3类:1.根本不动手的。因为这些学生一道题都不会做,学习基础和态度都有问题;2.乱做一通的。这些学生态度还算好,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让老师找麻烦;3.认真完成的。这些学生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好,并且数学基础不错,完成作业问题不大。
由此可知,2/3的学生作业是无效或低效的。数学作业一方面是教学常规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也是数学知识方法有没有掌握,数学能力能不能提高的关键所在。本人发现老师在布置和批改作业时有以下问题:
1.为图省事,操作简单
布置课本该节后面的习题或者课后资料上的习题,并且全班统一。老师轻松,学生头痛。因为会做的学生还可以做,不会做的就只能干瞪眼。比如:一元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课本上的题目又长又难,班里54人有24人能真正会做,那已经不错了。那剩下占了一大半的30人,要么乱做,要么抄袭。
2. 一味求全,面面俱到
为了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每个知识点都衍生好几题,这样综合起来作业量就很大了。虽然老师的心是好的,希望学生都掌握,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时间问题。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中,我讲了好几个例题,想让学生全部掌握,就布置很多作业,导致题量过大。由于题目多,其他科目作业也不少,导致时间不够,优秀和中等学生没有多少时间进行思考,只能马虎应付,基础差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去抄袭,有的干脆抄了题目就放在那里,这样做作业能有多大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3.一厢情愿,重复单一
有时为了达到巩固某个知识点,布置作业时就单一地布置一种类型的题目,以为学生能把这个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但是这样效果反而不是那么好。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这节课中,教了代入消元法,就单一地布置 10 个用此解法的题,虽然学生做得挺不错,但是后来考试时,错误率比作业中高好几倍。我发现经常练习的题还做得差强人意,题目稍有变化那就很糟糕了,怎么回事呢?原来刚刚教完这种方法,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没有真正理解方法和思路,所以稍微一变就不会了。
4.批改作业,形式单一
我批改作业只写分数,并用“√”“×”等简单符号标示,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道题错了,但不知道具体错在哪里,所以无从改正,错的题还是错,一错再错,他们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苦恼。
从以上种种情况看来,这样的作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生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只会越来越差。我做了如下改进和尝试:
1.注意梯度,分层布置
成功的教育是每个学生都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的教育。由于差异性,学生基础不同,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就不一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这样的好处是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更大提升,又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步和提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13946.html
相关阅读:-我数学怎么都学不好...- 想放弃的同学, 你还能再抢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