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最具有实力。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化学《糖类》教案》,学习路上,逍遥右脑为你加油!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的酯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提问]你今天吃糖了吗?(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79“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n(H2O)m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单糖:葡萄糖、果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分类二糖:蔗糖、麦芽糖1mol糖水解生成2mol单糖
多糖:淀粉、纤维素糖水解生成许多mol单糖
[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学生归纳小结)
[板书]一、葡萄糖与果糖
(一)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2、结构:
[置疑]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学生推算]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回答]可能含-CHO、-COOH、-OH等。
[设问]如何鉴别葡萄糖的官能团呢?
[小组探究学习]
探究内容:葡萄糖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已知的实验数据:(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2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学生实验探究与思考:1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2设计实验方案
3动手实施方案
4设计表格记录并记录现象
5分析实验结果
6做出推论
(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表现性评价,自评、互评结合)
[小组交流结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性质?
[教师点评]
[板书]2、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3、化学性质:(具有醇与醛的共同性质)
(1)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2)能发生银镜反应
(3)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4)体内氧化:C6H12O6(s)+6O2(g)6CO2(g)+6H2O(l)
[提问]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
[知识介绍]葡萄糖在人体内如何储存和被氧化:j储存:葡萄糖以肝糖元、肌糖元等形式被肝脏、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元而储存起来。需要时糖元转化为葡萄糖氧化释放出能量。k氧化:1g的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约15.6KJ的热量。注射葡萄糖可迅速补充营养。
[介绍]葡萄糖的用途及其原理:1、糖尿病人尿液检验的原理:葡萄糖遇试纸中的氢氧化铜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展示糖尿病人尿液检验的试纸);2、保温瓶内胆的制备原理: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
[小结]葡萄糖是醛糖,具有还原性。
[知识介绍]果糖的存在与应用。
[学生阅读归纳]果糖的结构、果糖与葡萄糖的相互关系、果糖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果糖的结构与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最甜)
2、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设问]如何检验果糖是否有还原性(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探究]果糖的化学性质
[学生交流]果糖没有还原性,因为它没有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板书]二、蔗糖与麦芽糖
[讲述]蔗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一种二糖,存在于大多数植物体中,甜菜和甘蔗中含量最丰富。麦芽糖主要存在于发芽的谷粒和麦芽中,是淀粉在体内消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可以由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而得到。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均为:C12H22O11,二者为同分异构体。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P82总结蔗糖与麦芽糖的物理性质。
[总结](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进行总结。
[板书]1、物理性质
蔗糖: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麦芽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设问]蔗糖与麦芽糖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设计蔗糖与麦芽糖性质的对比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解释、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蔗糖: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麦芽糖:(1)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H2O2C6H12O6
(麦芽糖)(葡萄糖)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课外作业]
1、走访当地医院相关科室的医生,了解对糖尿病如何进行检测?
2、查阅有关蔗糖、麦芽糖的书籍或网站,了解它们的性质。
[课堂练习]
1.从食品店购买的蔗糖配成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往往能得到银镜,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蔗糖本身具有还原性B.蔗糖被还原
C.实验过程中蔗糖发生水解D.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蔗糖有部分水解
2.蔗糖3.42g与麦芽糖3.42g混合后并完全水解,若生成m个葡萄糖分子与n个果糖分子,则m与n的比值是
A.1:3B.3:1C.1:2D.1:1
3.某学生进行蔗糖水解的实验,并检验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它的操作如下:①取少量蔗糖加适量水配成溶液;②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H2SO4;
③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④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其实验结果没有银镜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
A.蔗糖尚未水解B.加热时间不够
C.煮沸后的溶解中没有加碱中和其酸性D.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
上述实验的正确操作是。
4.棉子和甜菜中含有棉子糖,使棉子糖水解,一分子棉子糖水解为一分子蔗糖和一分子半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棉子糖的分子式是,如果使1mol的棉子糖完全水解时,则生成和、各1mol。
[参考答案]1、D2.B3.C,在水解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以中和H2SO4后,再加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4.C18H32O16,半乳糖、葡萄糖、果糖。
【二】
【第二课时】
[复习]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的知识,引入新课。
[板书]三、淀粉与纤维素
结构:[C6H7O2(OH)3]n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回答]米饭、馒头、红薯等。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书]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补充实验]碘遇淀粉变蓝实验。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
溶液是否变蓝
碘水
[参考方案]
硫酸∆
是否有银镜
银氨溶液
溶液呈碱性
NaOH溶液
淀粉液水解液
水浴加热
[小组实验]选择最佳方案后进行小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讲述]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板书](C6H10O5)n+nH2OnC6H12O6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
[讲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纤维素,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总结纤维素的用途。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淀粉与纤维素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介绍糖与人体健康,以网页形式展示成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15324.html
相关阅读:高考化学有哪些得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