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脂质与类脂
脂质: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质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质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类脂包括磷脂、糖脂、脂蛋白、类固醇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主要能源物质、贮能物质、能源物质与ATP
主要能源物质:是指糖类物质,其中葡萄糖是所有生物细胞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被称为重要的能源物质。
贮能物质:是指动植物脂肪,因为其C—H键含量高,体积小,氧化释放能量多;其次植物体内的淀粉和动物体内的糖元(动物淀粉)被称为贮存能量的物质,因为淀粉容易被分解成葡萄糖用于供能。
能源物质:是指所有可以参与细胞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物质,几乎所有的有机物包括脂质、蛋白质和DNA等都能氧化供能。有些无机物能被生物细胞氧化产生ATP,如NH3。
ATP:具有两个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大于20.92KJ/mol),所以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其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所释放的能量(30.54KJ/mol)可以被细胞直接利用,故ATP被称为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4.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5.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改良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性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
6.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性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性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7.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做单细胞蛋白。
8.细胞的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细胞的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只能看清细胞壁、细胞核及大型细胞器的轮廓和一些折光性强的形体、颗粒和水泡。即使再高倍的光学显微镜,像细胞膜、内质网等生物膜系统和小型颗粒如中心体、核糖体等也无法看清。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等所有有形结构皆能看清楚。
9.原生质、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体:是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群体(一般是分生组织),又称共质体。去除细胞间质的动物组织也可以看成是原生质体(可制成细胞悬浮液)。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10.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11.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是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穿插其中的生物特有的膜结构。
生物膜系统:是指真核细胞内全部有序的生物膜集合,即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的全部生物膜。
12.无土栽培与植物组织培养
无土栽培:是以非土壤介质和人工配制的营养液代替土壤栽培植物的一种新方法,亦称为溶液培养法。培养液含有植株生长所需的全部矿质元素,且矿质元素呈游离状态,能及时补充植株所需的矿质营养,植物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无土栽培只是将种子或者幼苗培养成植株,无需在培养液中外加有机物等,这是与组织培养或细菌培养的不同之处。
植物组织培养:是将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和芽,进而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该过程利用的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培养基中除了必需矿质元素外,还应该加入一些有机物(如蔗糖、甘氨酸等)和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
13.叶绿体色素与花青素
叶绿体色素:普遍存在于叶肉等绿色细胞中,主要有两类共四种: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能溶于丙酮和酒精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可以用萃取法提取和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少数叶绿素a分子)太阳光能(红光和蓝紫光)的作用。
花青素:是存在于植物液泡中的色素,是水溶性有机物质,颜色可以随着细胞液的PH变化而改变。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花瓣和果实等表皮细胞里,具有吸引昆虫、动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作用。
14.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这些膜具有选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当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说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说选择透过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15.载体与运载体
载体: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运载体:在遗传工程中,用于把外源基因运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16.糖被与珠被
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保护、润滑、细胞表面的识别。
珠被:植物胚珠组成部分之一,位于胚珠的表面,包被整个胚珠,具保护作用。胚珠形成种子时,珠被发育成种皮。
注重概念回归教材
概念是学科的基石,是理解知识点间联系的基础。在经历了细致的一轮复习后,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教材中的概念进行再次整理。高中生物知识点多而琐碎,尤其是必修一的基础知识特别典型。但是对基础概念的整理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概念进行整理能在较短时间内再次将基础巩固一遍,还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将基础再度夯实。
建议:有一个简单的整理概念的方法就是关注课本上的黑体字。将教材中的黑体字先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抄写,做到无缺、无误。接下来认真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辨析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做到能够将有关概念进行分类、总结。除此之外,还要做到能够区分相似、易混知识点间的差异。
模块分类构建体系
一轮复习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复习方式是按照课本顺序将知识重新梳理一遍。二轮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构建起知识的框架。即二轮复习更侧重于模块化的复习。那具体都有哪些方法呢?
建议:通过概念梳理,你们应该已经掌握了教材中的各个“点”(知识点),接下来就可以将这些分散的“点”连成“线”(知识线索)以及进一步形成“网”(知识网络),提升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重点、热点知识为中心有意识地建立大小不一的专题,构建知识网。如:必修二中以中心法则DNA(基因)—RNA—蛋白质(性状)为主线,可以构建的网络有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DNA的结构与复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遗传与变异、进化等知识,再广一点还能涉及必修一中化合物部分的核酸、蛋白质的内容。
注重实验回归教材
以实验探究能力考查为核心,综合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是今后考试的一个方向。综合型实验题将成为考卷中的常见题型。但是对于实验探究题的解答是考生最怕、最头疼的。面对实验探究题,你们往往不是无从下手,就是答非所问。所以在二轮复习中,小伙伴们要加大此类题型的练习力度。
建议: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生物试题的一大特点。复习时可对应考纲中17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及相关的操作技能逐一复习,重点掌握。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防腐杀菌,高浓度的溶液能使细菌等微生物因失水而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烂变质等等。另外还可以与近几年的诺贝尔奖或者社会热点相结合。多留心身边事,将生物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平时即锻炼个人的知识迁移、推理能力。
养成良好做题习惯
经过一轮复习的沉淀,你们应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做题量。但是很明显,不同的考生的题目积累量情况差异较大,其中很多是由于没有良好的做题习惯,造成题目练习杂乱无章,不成体系。所以养成一个良好的做题习惯非常重要。同学们都知道养成良好做题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
建议:三色笔做题法。准备三支不同颜色的笔,蓝、黑、红。在作业时,以蓝笔审题、黑笔做题、红笔改错。然后将所做的试卷分类整理收集起来,在复习后期,可以以错题作为再次复习回顾的重点。以这种方法做题,呈现出来的试卷,对题目的理解度、修改知识点、错误答案等等一目了然,不仅能将有漏洞的知识点再次进行补缺,还能指出曾经做错题的原因,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对题目的理解分析能力。
调整心态轻松备考
高考复习是一个持久战,也许经历过了一轮复习之后,部分小伙伴的成绩并没有显着的提高。当然也还有一些考生,并没有充分利用一轮复习的时间,在二轮复习的时候开始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生物姐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高考就是一场考试而已,轻装上阵,相信自己,一定会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15443.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