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但青春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友情。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那么一声简短的问候、一句轻轻的谅解、一份淡淡的惦记,就足矣。当我们在毕业季痛哭流涕地说出再见之后,请不要让再见成了再也不见。这篇《高一生物知识点必修一《细胞增殖》》是逍遥右脑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欢!
名词: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包括减数*)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是细胞*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的细胞,从一次*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间期和*期。*间期:从细胞在一次*结束之后到下一次*之前,叫*间期。*期:在*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期。*间期的时间比*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过程:
(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细胞*期:
A、*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
B、*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
C、*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
D、*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的异同:
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
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
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
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后恢复):间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
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24870.html
相关阅读:北京高中直升试验首推“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