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培养最优秀的计算数学人才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当下,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工作、建功立业,涌现出了不少感人的典型、动人的故事。

新华社开设《知识分子典型》栏目,推出系列人物报道,展示一批活跃在科技、健康、教育和新产业等领域知识分子的风采,描摹他们投身创新发展实践,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开拓创新的事迹,并呈现他们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品格,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情怀。

周一到周六,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51岁的中科院院士张平文在闲暇之余的唯一爱好,就是在未名湖畔散步。从湖南农村考入北大,再到留校任教,他在燕园已度过33载光阴。一路走来,他成为北大当年最年轻的教授、最年轻的系主任,在复杂流体等领域卓有成就,而多年耕耘也换来了桃李芬芳。

他说,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一定要“用心”,“学生们好了,我就好了”。

让计算数学

从“冷僻”到“热门”

1984年,高考成绩全省前十的张平文被北大数学系录取,从此开始探索数学的奥秘。

为了尽早完成学业、工作养家,张平文勤奋攻读,经常学习至深夜。攻读计算数学的硕士博士,别人要6年,他用了4年就顺利读完。

1992年,优秀毕业生张平文留校任教。1998年,32岁的他成为北大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主任,当时系里有8个人,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班里同学纷纷出国,张平文却选择了留校教书。“我那时想,大家都出去了,国家也需要数学人才吧。”他说,这些年也总有人高薪聘请,都被他婉拒,“这里是我事业的起点,我挺知足。”

经过近20年发展,张平文所带领的科学与工程计算系已枝繁叶茂,人才济济。10多位教授中,院士、“千人计划”等拔尖人才就占到一半,计算数学也从过去乏人问津的专业成了北大的热门专业之一。这期间,张平文付出了巨大努力。

“刚开始系里只有4个教授,学院160多本科生里只有7个愿意学计算数学。”张平文至今仍记忆犹新。无奈之下,他一间间敲开学生宿舍的门,向他们介绍计算数学的前景,这才勉强招到20多人开课。这样的“劝学”工作一直持续了3年。

“计算数学的魅力在于要把数学、计算和行业知识融合起来,要针对具体问题,偏应用,是交叉科学,难度很大。”张平文说。

张平文深知,“知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为增强学科的应用性,2000年初,他开始着手改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几年后,他主编的三四本新教材中,每个章节后都加上了“上机习题”,让学生在机器上做实验,使课程更具操作性。其中,《数值线性代数》在全国发行近4万册,被一些高校作为教材使用。

作为学术带头人,多年来,张平文还在复杂流体、移动网格方法及应用、多尺度算法与分析等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其科研项目“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最近,他还在研究如何用大数据手段让天气预报更为精准。

他总是想尽办法

让学生越来越好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多年来,张平文获得诸多荣誉,但最让他感到自豪的还是“北京市师德标兵”和“北大十佳导师”的称号。

“人才培养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总是想尽办法让学生越来越好。他们都好了,我就好了。”张平文说。

在博士生莫毅眼中,张平文是“性情中人”,为人耿直坦率,对学生要求严格,“如果你偷懒、不认真,他会直言不讳、非常严厉”,但他又对学生很体贴,过年过节都送来茶叶、月饼、粽子等。大家找研究方向、规划出国、工作推荐甚至碰上情感问题,都喜欢找张老师商量。

“从发邮件到PPT制作,他做啥事都要求 专业 。”博士生蔡永强说,张老师要求,论文必须高质量才能发表,做什么课题都必须“亲自摸索一遍”,“他让我找到深刻的科学意义,也让我看到什么叫专业。”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水平制定单独的培养方案,提供不同专业方向供我们参考,做课题有很大的自由度。”莫毅说。

“过去我们的计算数学只应用于国防,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技术需求爆发,计算数学现在赶上了发展的好时机。”张平文说,“我希望能培养出更多计算数学人才,为国家发展服务。”据新华社

本文来源:成都日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25513.html

相关阅读:数学一轮复习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