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传”是一种叙议结合,从人物经历、性格、思想、品质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想、类比,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文体。人物评传在内容上包括两部分:传与评。所谓“传”,即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所谓“评”,即运用议论的方式对人物进行评价,借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具体写作时应注意:
一、“传”,可略写经历,但须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人物评传虽然是从人物生平落笔,但关键在于对人物的评价
人物评传与人物传记的写作目的有所不同。在叙述生平事迹时应抓住写作对象性格、命运方面的主要特点,合理裁剪,突出重点,以作为后面评价的基础,进而凸显文章主旨。请看安徽卷高分作文《杜甫,并不孤寂》“传”的部分:
望长安星空,梦长安征程。这是一个昌盛繁华的时代,是众多诗人尽情挥洒豪情的时代。长安??一个梦开始的起点,自然成为了无数有志之士向往的地方。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杜甫满怀激情踏上这片圣土,充盈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狂想,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一个尽显自己才华的未来。但是那一句“野无遗贤矣”,把他美好的愿望撕裂了。
他孤寂着,一腔愤懑,一种道不出的孤寂。
……
上天似乎很“垂青”这位伟大的诗人,把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苦难抛给他,他就这样在纷争与流亡中生活着。
春去春来春复春,寒暑易节;月生月尽月还新,被老催人。孤寂的杜甫老了,面对自己的经国理想没有实现,面对现实的离乱与纷争,面对朋友的相继离开,他真的老了,也更孤寂了。
本文作者认真审读作文材料,巧妙选取“诗圣”杜甫作为写作对象,将杜甫的经历与心迹融合在一起加以表现;前文反复凸显“孤寂”二字,目的都是为结篇处斩钉截铁地道出“原来,孤寂的杜甫并不孤寂。孤寂,仅仅是他的表象”服务的??这就符合人物评传的基本特点。文章遣词造句很有讲究,如“但是那一句‘野无遗贤矣’,把他美好的愿望撕裂了”,“撕裂”一词极具表现力。
二、“评”,力求语言精当,有自己的思考并善于扣题,确保作文符合题意。
“评”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议论,所以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方法都可选用
在人物评传中,“评”是对“传”的深化,“评”与“传”要做到有机结合。为此,在选择典型材料,通过叙述、描写揭示传主特有风貌的基础上,应依据其言行事迹,对他(或她)的思想性格、品性操守进行恰如其分又不落俗套的分析、评价。请看满分佳作《不朽的昭君》(所考题目为新材料作文“弯道超越”)“评”的部分: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口: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口: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相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口:挺身而出,甘愿充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口,三次超越,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甩在了身后;三个弯口,三次超越,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境界。
……
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的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该文围绕材料中的“弯道超越”,紧承前文所写的昭君事迹直抒己见(“三个弯口,三次超越,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境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等),强调她具有抓住历史机遇的超凡能力,拐好了人生中几个重要的关键弯口,议论深刻,掷地有声。全文扣题准确巧妙,行文张弛有度,充分展现出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文化积淀的厚实。
三、“议”,可适当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能更好地感染读者。
人物评传可适当融入作者的深情,引发共鸣
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是人物评传的重要特点。作为一篇评传,自然要讲究客观公正,但不等于说字里行间就不需要融入作者的深情。梁启超先生提倡的“笔锋常带情感”,理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面几段文字就是范例: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一个身影在历史的漫漫长空中执着地前行,吟唱着这让人为之热血沸腾的名句。是他??千古一人的左宗棠。
左宗棠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时代也选对了左宗棠:一个在“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新婚之夜,仍心忧天下,写出气壮山河的宣言的人,怎会不在历史面前为自己谱写一曲高亢有力的铿锵之歌呢?
……
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左宗棠亲率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热血染红的彩虹之下,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马革裹尸,也必百折不回。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胜负,而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因为他深知,在民族利益上有所退缩,就不可能换来和平与尊严!
这就是责任!
在历史长河中,左宗棠可谓夜空里的流星,闪烁即逝。可他却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传统中国人应尽的责任,用他全部的生命之火,塑造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典范!(重庆考生《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37604.html
相关阅读:高考专家指导:语文诗歌鉴赏回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