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公开征求意见后,高中学科课程标准研制已经把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进而在编制教材中也要求融入“学科核心素养”。这就意味着,在教材实施中“学科核心素养”势必要进入课堂。换一个说法,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这就有必要搞清楚几个关键问题。下面就此做一点简要分析。
一、为什么提出“核心素养”,而不是“素养”或“综合素质”
素养,是培养出来的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表现。这个词的内涵很丰富。在推进素质教育中,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有这么几个意见:一者以为素质是先天的,是一个人的天赋才能,素质是不可以教育的,不能培养的。二者素质教育本身不存在,应试是基本素质,只要抓学习,就要有考试,应试教育是合理的。三者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一个人的高素养。素养是什么?附加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文化属性的东西都是素养。你说不清楚,教师和教学可以给学生什么素养。
要破解这些难题,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不必纠结于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本身。因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对举才出现的。教育有一个魔咒,那就是现实教育的过度应试。过度应试带来很多弊端,包括:一是,学习窄化。考试的科目重视,不考试不重视;开始科目只学要考试的内容,不考试的部分不学。二是,学习被动。学生为考试学习,为别人的指令学习,迫于压力学习。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一旦撤掉学习的外在压迫力,很多学生就不学了。三是,学习负担很重。为了增加学习竞争力,无疑学习就要加难度加内容加时间,这就是训练,就是题海战术,就是课外补习。学生普遍缺少休息,缺少与社会的接触,缺少自主的学习安排。
教育要以推动素质教育来破解过度应试弊端。这是一个共识。怎么做呢?我们就需要清楚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是什么。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可以作为的,可以改变学生的是哪些?这些最为基础的,最重要的素养,就是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核心”定位在哪里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最基础部分,而且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教育要发展起来的核心素养。最后,北师大课题组,林崇德教授总结出三个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这三点都联系着教育,都指向学生的发展。也因为如此,这三点的提出有现实针对性。我们看现实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是不是学业基础。这是一个人发展奠基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我们发现现实教学还有问题:一是效率不高,二是负担重,三是文理分割,四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再列出来,包括学习被动,学生自主性不够。还有吗?那就是学习脱离生活,脱离实践,塑造出来的是书呆子。现在我们是否可以清晰认识到,在研究核心素养时,也包括对于现实教育的变革思想。
三、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形成
换句话说,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实?
教育施加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基本通道是两条:一条路是学校德育,一条路是课程实施。
过去,这两条线,在学校管理中是分开的。德育管理是德育校长??德育处??班主任。这是一条管理线索。再有一条是教学校长??教务处??教研组。这是第二条管理线。
在各自实施中出现了问题:一是德育力量薄弱,班主任负担重,无法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二是教学中有学科本位思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
现在推进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育人,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计学科课程标准,也就是希望以学科实施,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而在课程体系里除了学科课程之外,还有一类特殊课程,叫做综合实践,这个课程几乎包容了学科课程之外,所有的专题教育、德育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
德育课程化,进入课程体系。这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德育与课程,这本来分割的两块现在要统一起来。而且,试想,如果选课走班,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就要推行导师制。导师制,就是一个教师,在学科教学之外,也负责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工作上也是学科教学与德育一体化了。
四、学科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课堂是一个场,教育场。在这个环境里,师生这两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和课程教材作为客体,要发生具体关系。这个生产产品,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
可以预知的是,在未来的课堂要发生几个变化:
1,要融入现代育人观:从重视“效率”到重视“效益”。
任何学科教师,都要关注知识在课堂的传播和迁移,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即要眼里有人。效率观,与工业化大生产有关联。企业要注重效率。教育上提出效率观,主要指向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这些是可以测量的。所以,可以检验一节课是不是有效,考试是检测手段。所以,在工业化服务的社会里,其教育一定是重视知识转化的,是重视考试的,是要测量教学效率的。在中国社会现实中,有很大一块的教育要解决工业化发展需要,讲究效率也是必要的。我们还要看到,在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改变,在知识增值和能力发展之外,还应该在发生很多改变,例如兴趣、意志力、思想、情感、方法等。这些方面的改变,是超学科的,是学习的连带改变。这些改变加在一起,这个整体叫做效益。我们要追求效益的增值。德育的要素就包括在内了。
2.要落实立体目标:从偏重“知识和能力”要转向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并列的。过去,对于这个认识不是清晰的。其实知识和能力发展是主体目标,其他是附加的,与主体目标是不可以分开的。你说教知识,是不是要有一个学习过程呢?要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掌握方法了?以及他们是不是乐于学习,态度是不是积极的?这些改变其实不可分。我们之所以要提出三维目标,其实是因为发现很多老师,只是重视教知识,压迫学生学习,忽视引导学生有兴趣学习,有方法学习。
如果说,三维目标还是一节课的目标,是短期目标的话,我们更需要建立长期目标意识,也就是要体现育人目标。这么看,一节课的目标里,也可以是四维的。育人目标就是导向学生的健康发展。一节课,学生各自有表现,有差异,有分化,教师注意到了吗?你又是如何因材施教的?这些都是育人的问题了。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其实就是要培育短期长期目标落实和四维发展的人才。
3.突出学生自主发展,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这里的自主发展无疑指的是学生。我们要树立生本理念,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设计和实施教学,树立服务学生的新型教学观。学习是学生学习,我们以教育施加的都是外部影响,学生不想学,在压迫环境里学习,永远不会抵达最高端的学习境界。在半途他们会选择退出来,我们的学习监控不会保持一辈子。一辈子压迫他学习,而在终生学习的环境里,更需要学生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为此,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从“知识学习”转向“生活应用”。
课堂学习中,我们预设的学习活动,仅仅局限在学科知识本身,就是要你知道“1+1=?”这就是算题,训练导向的教学。我们需要问一问,为什么需要学习这个知识,这个知识是来自生活的吗?这个知识学习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吗?课堂与生活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我们要让学生看到,这个内容的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所需。其手段包括:情境化学习设计,生活化的应用,以及现实问题的探究等等。
5.教学活动入情入理,从“学科本位”转向“教育本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德育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学科学习出发,以为所讲的就是学科学习规律。另外的规律,教师很少顾及。德育如何融入课堂教学,这是一个老问题,在新的改革背景下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有超学科的思考,有教育的情怀。
6.把握学科本质特点,学科教学要从“泛化”转向聚焦“核心”。
在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后,各学科课程也提出了很多教学聚焦点,也就是条列出很多学生发展的素养。我们在研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也要沉下心来思考:一个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即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这个核心,奠定了一个学科的基本特点。例如语文就是语言学科,语言梳理和运用就是最为基础的素养,也是核心中的核心。其他方面??思维、审美、文化三个维度的发展都是立足于语言发展后的衍生品。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不能泛化,什么都套上来,尤其不能贴标签。一节课非要增加文化教育、审美教育,语文学科课程实施一定要务本,也就是基于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在课堂这个特殊教育场里,因为教育改革的落地,所发生的变化就在这里。所以,我们希望核心素养最终可以贯彻于课程实施中,也必然要在这个特殊场里,由教学主导者??教师,以教学变革为抓手,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40992.html
相关阅读:素材运用之“人物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