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要想让议论文的语言“靓”起来,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品之有味,就要在“打扮”上下些功夫:
(一)巧用比喻,增强语言的形象美
我们知道,议论的目的是宣传一种观点,讲清一种道理,而有些观点与道理,其本身很抽象,很深奥。比喻的作用就在于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好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辞、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铭记终生。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正是比喻,把交友之道说的深入浅出。
(二)巧用引用,增强语言的哲理美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说方法,在议论文中,巧妙地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成语等进行说理,往往会使所要阐述的内容高度凝练,言简意赅。这种充满哲理的的语言,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它撞击人们的思想,开启人们的心智。
古诗文名句乏外国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浓缩了经验和哲理,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空的穿透力。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不但能使文章增色,使语言富于文采,还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
在题为《距离》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归鸿无影。在“家书抵万金”的岁月,“海内诸弟隔”,“天涯一身遥”,一封薄薄的书笺,不知染白了多少青丝,也不知哭干了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古人总是被滚滚狼烟挟卷得天各一方,又常常在人世风尘中躲进封闭的港湾,自己不出去,别人也进不来。“消息未通何须急”。“青灯古佛自安逸”。就在这种无奈的等待和有意的自足中,距离被演绎得无穷无尽。
作者左引右联,妙语如珠。引用的这些诗句如散落在草丛中的粒粒珍珠,使文章神采亮丽,境界深远。
2.引用生活中鲜活的俗语,能够增强文章的趣味
生活中充满了形象生动,富有活力的语言,有些谚语、民谣、广告词更是清新生动,内.涵深刻,如能准确引入文章,则能使文章语言妙趣横生。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大量引用了谚语、歇后语、文言词语及方言词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谚语);“赖婆??又长又臭”(歇后语);“瘪三”“蹩脚”(方言词语)等。这些语句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3.恰当地引用成语,能够强化文章的感情色彩
成语高度凝炼,含蓄隽永,引入文章,能够使语言增辉。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了大量的成语,如:粗1枝大叶、一知半解、甲乙丙丁、实事求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自以为是、钦差大臣,对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不注重研究现状,?1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的情态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惟妙惟肖,褒贬自明,发人深省。
(三)巧用排比,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美
排比是一种富有极大表现力的修辞形式,巧用排比句说理,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它会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那奔腾的激流中,让你去感受它那鞭辟人里、雄辩有力的阳刚之气,去领略它那大气磅礴、不可遏止的巨大力量。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论及主观主义的I危害时这样写道:“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这一组排比,既有广度,指出了受害的方方面面,又有深度,由己推人再上升到革命事业,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将主观主义的危害性揭露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显示出了非凡的气势。
(四)旬式变换,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美
不同类型的句子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也可以显示出不同的美感魅力。选择恰当的句式,不仅可以完善地表达思想,而且可以增强作文的文采。在议论文中,恰当地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更可以增加音节形式的美感。
1.整散结合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格式对称的排在一起的句子就是整句,各式各样结构的句子参差错落地呈现的句子就是散句。
我们平时写文章多以散句为主,但如能适当地结合一些整句,可以使语言既活泼、又严谨,既参差、又工整,读来跌宕多姿,铿锵悦耳,颇有韵味。
2.长短结合
语言要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长则易冗赘拖沓,产生语I病。但有时出于表意的严谨、周密或抒发某种深沉、庄重之情的需要,也须用长句。长短句的结合使。用,在语言形象上可摆脱凝固滞板,增强语言的魅力。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议论文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立论千古呢?从某种角度来说,修;是一种睿智,个性也算一种品格,只要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文章自然会“文质彬彬”起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44631.html
相关阅读:高三物理必修一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