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述双
语文要上出点文化味儿,就是说语文老师要积极挖掘出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铸炼。那如何才能上出语文的“文化味”呢?
一、博览群书,提升文化素养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营养,才有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世事变迁,物转星移,教师若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要开凿一眼泉——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教学。
二、指导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如果单凭语文课本,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传授积累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背诵一些名言警句、诗词曲赋、文化知识等;尤其要重视经典文化的诵读,让那些历经时间冲刷积淀下来的美丽文字为他们的生命之树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贴近生活,挖掘文化元素
我们在备课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挖掘出课文的文化元素。看一下我们可以从文中提炼出哪些文化元素,表现出哪些文化传统,并将之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比如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欣赏到一幅幅有声有色、妙趣横生的民俗风情画卷。六篇课文各有侧重,都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家乡的习俗、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积累,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去感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味”。
四、学以致用,拓宽学习思路
将文化融入课堂之时,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之时,也是教学的精彩之处。如读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跟学生聊一聊北方的马和南方的鸟如何依恋故土;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跟学生说一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还可以品一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心有灵犀一点通
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师生间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学生置身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时,首先所需要的不是教师的“点通”,而是自主的驰骋联想、纵横思维、曲径探幽,从而捕捉灵感,求得“悟通”。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显现,高明的教师此时就会适时地进行有声和无声间的转换,让学生在无声创造的安静中思考、感悟、思维、创造。教师要精确把握“此时无声胜有声”和“心有灵犀一点通”之间的“度”,适时转换,让有声与无声有机结合,谋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充分挖掘和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才能学习和传承优秀文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48244.html
相关阅读:盘点高考语文提高文言文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