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1949年3月党中央迁至北平的1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党中央进京前夕,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就要进北京了,我们进北京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进北京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京就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在离开西柏坡进驻北京途中,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从此,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赶考之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面对西柏坡留给我们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
一、邓小平、江泽民:牢记"两个务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统管到改革开放搞活……这种主要任务和党的工作重心的根本转变,不仅是我们党未曾经历过的巨大变化,在当今世界上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鉴。这场变革涉及各个领域,成为一项空前伟大、艰巨、复杂的事业。
在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条件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没有被眼前的成绩所迷惑,时刻牢记"两个务必",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邓小平再三告减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他还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60年至70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新的矛盾给中国共产党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党的建设能否成功地经受住这些挑战和考验,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命运。为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91年9月,江泽民专程来到西柏坡,在参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时,他强调,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只要我们牢记毛主席"两个务必"的教导,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亲笔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1年11月,江泽民到河北考察工作时,再一次要求全党同志坚持"两个务必",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两个务必"的警钟再一次向全党敲响。
二、胡锦涛:"继续考试"
2002年12月5日,上任不久的胡锦涛总书记首次离京便来到了西柏坡,他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一起参观了纪念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他对大家说,毛泽东同志当年离开西柏坡去北京时,说是进京赶考。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胡锦涛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我们自身做起,同时也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各项任务,与时俱进,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他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两个务必"时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
三、"继续赶考"的启示
今天,这场"赶考"仍在继续,"赶考"的主人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的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1 "赶考"环境更加复杂。
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霸权主义仍然威胁世界和平,西方敌对势力没有放弃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图谋,国际纷争中的不可预测因素增多,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社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结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许多深层次矛盾凸现出来,改革和发展道路上充满了新情况、新问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持"两个务必",长鸣防腐拒变的警钟。
2 "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个先进的政党取得政权不易,巩固执政地位更难。难就难在执政后面临着更多的诱惑,经受着"权力考验",增加了贪图安逸、脱离群众、腐化变质的危险。执政党自身建设面临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关键在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如果忘记了"两个务必",就不会赢得群众的支持,就会脱离群众,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题"变了。今天的"考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这个使命无比神圣,责任无比重大,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都可能会出现。各级党员干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群众评价的成绩,努力创造对得起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成绩,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 "考生"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已经成为党的领导干部队伍的主体。这些干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改革创新意识强,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但同时由于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下成长,缺乏对"两个务必"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的深刻体验。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有的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有所淡漠,制约着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制约着我们事业的顺利
发展。因此,我们要牢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党的事业无止境,"进京赶考"无穷期。在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的新时期新阶段,面对西柏坡留下的执政党如何经得起长期执政考验的历史课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获得如下启示:
(1)搞好党群关系,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2)坚持"两个务必"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法宝。党的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了"两个务必",我们党就会呈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
(3)改善民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不断调整,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冲突的焦点。现阶段只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才能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共产党人执政的要求。廉洁是稳定之基,勤政是发展之力。只有廉洁勤政,才能增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取得领导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发展的考验。
(5)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着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执政能力,做到政治上清醒、工作上勤奋、作风上朴素、生活上廉洁,使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成为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精神风貌和政治品质,使党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154991.html
相关阅读:高考全国三卷历史答题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