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几篇课文被指内容不真实。例如,在《爱迪生救妈妈》一文中讲到,爱迪生7岁时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帮助医生完成了阑尾炎手术。但医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而此时爱迪生约40岁。语文课文的真实性问题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作出积极回应,在官网发表声明: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相关课文进行研判,将依据专家意见做出相应处理;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重新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编写新版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广泛听取意见,涉及科技内容的选文,一律送有关领域科学家进行审查把关;在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新版一年级教材于2018年9月替换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今年9月将替换二年级教材。

争议课文屡次引起舆论关注

这并不是语文教材头一回引起争议,实际上,每一次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动,无论是某一作家作品的替换、数量的增减,还是某一类课文篇目的变化,都会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

2019年,有3位语文教师合编了一本有关探讨语文教材的书,对其中以母爱为题材的课文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指出事实错误和虚构是这类课文存在的大四大缺失之一,而《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就是他们举出的典型。

不过,当时也有人指出,这篇文章也有一定事实基础,虽然医学历史记载的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但在此之前不排除已有了此类手术实践。由此可见,爱迪生救妈妈故事的真假之辩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易进教授指出,《爱迪生救妈妈》这类课文并非教材编写者“杜撰”,而是选自公开出版的书籍或报刊,言下之意是编写者并没有作假的主观故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介绍,1940年美国拍摄的一部电影中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该课文既然是纪实性质的文章,就容不得文学想象和虚构,既然有违背科学事实和基本常识的嫌疑,就会影响儿童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构建。

多领域专家合力把关

我国语文教材编写有严格标准,教材的修订也有严格程序。易进介绍说,根据教育部《2018年义务教育教学用书目录》,全国现行小学语文课本有10多套,其编写团队都是经过资质审核的,在编写课本时会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并吸取汉语、文学、学生心理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课本编写出来后都要交由教育部的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审定,通过后才能出版和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一直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先生介绍说,我国语文教材在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学习苏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自1963年开始恢复传统,加强“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多读多写多练;1966年-1976年经历曲折;1977年之后反思和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特点;1986年,我国改革中小学教材管理制度,将教材编辑出版权力下放,实行编审分开。这标志着“一纲一本”时代的终结。政策实施后,各省市都着手编写各种类型的语文教材,教材审定制奠定了教材多样化的基础。

课程改革带动了教材的革新。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本着眼于立足于人的发展,关照学生的兴趣,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国家相继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编辑进入一个新时期,各家出版社都积极组织编写力量,开发新教材,形成了竞争的氛围。

2019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2019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其中,《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版)》里明确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其中关于教材选文的建议是“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陆续使用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由于诸多原因,新教材在使用中被发现的确存在内容失实、编排漏洞等问题,后续修订完善工作随之展开。对如何更高效地推进修订完善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顾之川建议,应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集中全国的力量,包括语言学、文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广泛深入调研,进行专题研讨,提出改革方案。而《爱迪生救妈妈》所引起的真实性争议告诉我们,教材编纂要特别重视有关领域科学家的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官方回应中也明确表示,“涉及科技内容的选文,一律送有关领域科学家进行审查把关”,充分体现了集中各方智慧,修订完善的决心。

真实性之上有更高追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待质疑的积极态度和有错必究、知错必改的精神体现了对于教材真实性的尊重,的确值得赞赏。而在易进看来,在剔除有争议的课文的同时,还有必要对语文教材选材建立细致的划分标准,对不同体裁、不同功用的文本提出相应的科学要求。纪实类的文本,如新闻报道、人物传记、历史记录,以及调研报告、科技产品介绍等说明类文本必须讲究真实性;而虚构类的小说和童话,以及传说、名人轶事等,要作出类别说明,使学生认清楚其性质,消除误解。她认为,这其实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美国的一些英语教科书会在目录里标注出每一篇选文的文体类型,从而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和期待来阅读和学习。有这样的引导,学生才不至于把真实性不详的事件当做真事来认识和理解。

坚持纪实类文本的真实性是语文教材必须满足的底线标准,但作为优秀的语文教材仅做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熊丙奇说,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提高质量、减少争议,并非替换掉几篇争议课文就能做到。还需要建立起开放的教材编写、采用机制。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教育本质的探索和争议,我们的教育学者需要在高品质教育的路上不断探索与进步。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中小学语文课程编纂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坚持儿童视角。他说:“非儿童所需要,就不要强为授予,即使教者欣赏某文,玩索有素,亦不可选为教材。”但是,我国语文教材中儿童视角的缺失一直饱受诟病,编者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脱离他们的思维和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体验。例如,在《玩具台前的孩子》一文中,描写了一个小孩非常喜欢玩具汽车却不买,甚至售货阿姨送也不要的故事,赞扬的小男孩的“懂事”和对父母的体谅。如果仔细感受,这个故事中的小男孩显然在用“大人”的思维思考问题,因而显得虚假,其行为就失去了对读者的善意和道德美的意义。

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中学语文培训专家葛维春长期从事中学语文一线教学,他指出,语文包含真、善、美三个因素。其中,真是前提,善和美是真的具体呈现。就语文教材改革而言,必须把真善美作为方向,坚持真实、真诚、真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灵和真实感受;引领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美的表达,以美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225447.html

相关阅读: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