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并且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共同胜利的情况下才建立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和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建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同时,不能奢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体而言,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否则,“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只能是发展生产力。但是,马克思主义也强调,经济发展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虽然,马克思重点强调的是经济的决定作用,但马克思从来都不是一个坐等社会自动变革的、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者。那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经济增长必然会推动民主的进步”的论调,实际上正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理论和发展主义所鼓吹的观点。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既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整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第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因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而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必然会引起两极分化,因此肯定会被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共产主义所超越。在共产主义社会,“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然而,全球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特别是2008年以来欧美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表明,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并没有过时,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会被超越。因此,我们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进效率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并努力遏制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进一步说,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因此,中国在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三,正确理解全球化的问题。虽然当今全球化形势的复杂性,无论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想象,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等思想对我们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指导意义。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因此,拒绝这种全球化、把中国排斥在全球发展之外,无疑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但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来,全球化(世界历史)既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制约,也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将随着制度基础、内在动力和技术支撑的不同而不同。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全球化的内在本质与全球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区分开来,必须看到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共产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不同。
总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对于我们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必然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迷失方向,必然难以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在当代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22690.html
相关阅读:高中政治学习知识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