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空白点”是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科学地留下学生再创造空间,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空白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时间上、内容上.时间上的“空白点”是指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研究的时间.内容上的“空白点”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知识后,还留下一些伏笔或提供一些悬念,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教学中留下的“空白点”,对教师来说是放权,对学生来说是留下创造空间,“空白点”留得好,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空白是一种艺术,是无字的书,是没有色彩的画.艺术中有空白,教学中也有空白.教学中的空白,不是老师不会教,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科学地留下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教学中能否留好“空白点”,是教师是否承认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表现;教学中留有“空白点”,表明不是教师一人跳独角戏,使课堂变“霸权”为“民主”.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系统地、全面地设置空白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入新课时巧置空白
新课刚开始或引入新知识时,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悬念,留下空白,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到“对数”第一节时,教师可随手拿一张0.01毫米厚的纸对折,问对折50次后将有多厚?10厘米?20米??50千米?…还是大到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在此,留下空白,学生必定会急于寻求答案,但应用己有知识并不容易找到答案,所以急欲得到一种新方法,此时带着悬念听课,学生必然乐于动手动脑.
二、突出重点时巧置空白
重难点是课堂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的部分,也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地方,因此一般需要教师精心而详细地去讲解,但这样势必会使课堂枯燥无味,此时巧妙设置一下“空白”,让学生去品味、去理解,反而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初中数学中的压轴题时,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字眼,理清思路,至于过程和结果则应该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会获得完成的快感,身心愉悦,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事实上,数学中的很多地方都可大胆地设置空白,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去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发明创造”之后愉快的心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新课时巧置空白
在新课教学结束时,教师可适当地留下与下节课相衔接的空白,或留下一个或几个能使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延伸的悬念,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求知欲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往往会取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后积极的去探索,强过于压着他们去学,从而达到变被动为主动.如在教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设俩种未知数来解方程则更通俗易懂,但苦于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对下一章进行预习·求解.这样既起到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作用,又为下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理下伏笔.
四、在教师提问后巧置空白
提问是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如果教师在提问后急于让学生举手发言,常常会一问三不知或答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是教师提问后,学生缺少分析思考的时间.如果在提问后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就会改变这种局面.
五、在讲解例·习题时巧置空白
为了巩固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讲解、分析很多的例题和习题,如果教师过急、过细地分析题目,则不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或者在讲解前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者在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潜在创造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在新旧知识模糊认识时巧置空白
当学生对新知识还是模糊不清时,很容易把己有的知识和经验附加于当前的认知中.比如:判定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a,b,c,若a⊥c,b⊥c,则a⊥b是否正确.学生可能会把平面中三条直线a,b,c如果a∥c,b∥c,那么a∥b同样的定理应用于此,因此认定是正确的.此时,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纠正错误,而应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拿出一根笔或一根木棍动手演示,学生一定会很快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从而使知识在对比中发生迁移,学生的数学发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特意留些空白给学生,并引导他们经常有意识地进思考,培养学生会动脑,会学习,长期以往,学生听课效果、自学能力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中,“空白”的运用多姿多彩,但不管如何运用,都必须要抓准时机,掌握火候,精心设计,灵活安排.这样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教师教不累,学生学不厌的高效课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230463.html
相关阅读:数学教学莫要忽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