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海波 江苏
这是一节在上课前五分钟构思的课。
这是一节让现场听课老师频频产生共鸣的课。
这是一节在江苏作文教学领域引起广泛轰动的课,轰动到江苏省每年一度的两大作文赛事的选题竟然都有它,真可谓——“好久不见”。
面对这个世界的丰富与灵秀,面对教者内心的丰富与灵秀,作文的技法永远是苍白的。这节课没有技法,却让我至今还在想念。蔡明老师评价说:“这是一节原始的生态作文课堂,是一节连肖老师自己都难以复制的课堂。”
“写作是什么?写作是寻找,找回我们的心,找回我们的美好,找回最初天清地宁的世界。”听这节课,脑海里冒出的就是肖老师曾经说过的这句作文教学感言。一节课,肖老师宛若一个深藏不露的农人,用一汪质朴而清澈的“源头活水”,慢慢地牵引,寻找,碰撞,渗透,升华,直到还原那个最初的“好久不见”的“天清地宁”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天地大美,万物素朴,师生精神明亮。
课早已结束,但肖老师的声音一直都在。一遍遍听着录音,回溯,再回溯,以探寻这样真实震撼的作文课,到底是怎样上出来的。
以下就从肖老师的这节作文课说开去。
王君老师说:“教课,教师永远教的是自己的生命积淀。只有自己这个‘我’足够好,上出来的课才足够好。”
从肖老师的身上,我深感一个好教师要具备以下能力。
一、要有展开教学的丰厚实力。
这节课,肖老师是在上课前五分钟决定上课内容的,会场很多老师都留意了课前肖老师那个背对着观众席的“孤独”的背影,肖老师用五分钟的“孤独”备了这节精彩的作文课,这不是一般老师可以达到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积淀和实力,就没有如此胆量和魄力!
整节课从学生近期写作“好久不见”谈起,你写了什么;呈现分类后,作思维牵引,如果再写“好久不见”,你会写什么;最后向纵深思考,“好久不见”的,应该是我们“又见什么”。流程清晰明了,实现了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由浅入深,从现象到精神内核的抵达。
看似是“五分钟”备的课,其实是肖老师数年来积淀的结果。阅读肖老师的博客,你会明白这是一个无一日不在阅读、无一日不在思考、无一日不在写作的老师。于漪老师说:“要创造语文之美,担当教学之责,归根结底,教师要读书,要打实业务的底子,增强文化的底蕴。”
就像肖老师,阅读上去了,思想深邃了,眼光自然就独到了,教学自然也就灵动了。我们每个老师看到肖老师教学的精彩,更应该看到肖老师精彩的教学背后,那些“孤独”的阅读和思考,这才是我们首先要学的。
二、要有贴近学生的“融合”力。
曾经有人问钱梦龙先生:“为什么你上课时,学生总能跟你配合得那么默契?”
钱老回答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自己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
肖老师的这节作文课就是对钱老教学理念最完美的体现。
上课伊始:
师:同学们,作文课,老师也没有刻意准备,请问大家,最近咱们写什么作文呢?
生齐:《好久不见》。
师:《好久不见》,这个题目好,是说和我吗?(生笑)好,下面咱们来说一说,你写的都是和谁、和什么好久不见了呢?
生1:我写的是和一篇小说好久不见。
生2:我写的是家乡和家乡的习俗好久不见。
生3:我的写是和老家的一株花草好久不见。
……
推进中:当十二位同学再现了“好久不见”的内容之后,肖老师想告诉他们,写作很多时候,共性就是短板,可是他没有直接表述,而是“顺藤摸瓜”,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从白板上十二位同学所写的“好久不见”,你能看出他们有什么共性吗?
生1:都是以前跟自己有关系的,比如以前的同学,以前的老师,以前发生的事,以前是自己经常见的,但是现在好久不见了。
师:好。把你的话概括一下,写得都是亲自的经历,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写作文,要写自己亲自经历的东西,会特别有感觉,特别有感情,因为它离你最近,和你的心也贴得最近。在这些经历里,这十二个同学的共同点在哪?
生2:都是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246849.html
相关阅读: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