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本文从课堂导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两方面来探讨一下对课堂导入的思考。
一、课堂导入的类型设计
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
2.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上课后用三、五分钟将上节内容简明扼要复习一遍,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常用的方法。
3.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所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景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历史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
4.悬念导入
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5.互动性较强的导入
(1)游戏导入。高一学生作为高中的起始年级,还带有初中生爱玩的天性及对高中科目的好奇心,这时候应尽量培养他们的兴趣,以游戏作为一堂课的开端当然会牢牢地抓住他们的眼球。比如可以用几个与某事件有关的关键词语来让学生猜这是什么事件,通过对词语的解释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举两得。
(2)比赛导入。快节奏的思维训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可编制5至10道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提前做好幻灯片,组织学生抢答,或抽签回答,激发学习的兴趣。经过几次实践,感觉效果不错。
(3)音乐导入。旋律和音调能创造出情感的共鸣,直接打动人心,唤起听众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应用旋律,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
二、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
1.明确目的性
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实际,要与历史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是要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运用导语的目的是为了导入新课,增强教学效果,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导语而导语,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2.强调兴趣性
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随时变换花样,切不可千篇一律,特别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历史课堂导入要遵循和运用注意规律,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意创设情境,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要求量力性
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4.控制时间性
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如讲英国工业革命一节时,有位教师只用了一句导言:"当今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主要内容是什么?"话虽短,也能起到良好的导入效果。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
5.避免乏味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意义。
6.注重连贯性
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结束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二者衔接紧密浑然一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悉全套中学教材,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具有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
当然,要做到每节课的导入都能引人入胜,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总结经验教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292799.html
相关阅读:浅谈阅读与高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