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下列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寥落 ②长歌当哭 ③踌躇 ④桀骜 ⑤噩耗 ⑥胡同 ⑦攒射 ⑧惩创 ⑨浸渍 ⑩殒身不恤
答:
推敲第2—4题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A.“非人间”的含义是: 。
B.“悲凉”是心情,怎么会是“浓黑”的?
答: 。
C.“它们”指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答: 。
D.为什么要“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答: 。
3.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A.划线的语句是什么含意?
答: 。
B.“在中国”三个字可否去掉?为什么?
答: 。
C.“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在本文中具体指什么人?请课外读读鲁迅小说〈药〉,在那里具体又是指什么人?
答: 。
4.(甲)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第四节)
(乙)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第七节)
(A)(甲)(乙)两段文字中“最坏的恶意”指的是:
(B)(甲)(乙)两段文字中“中国人”指的是:
(C)(乙)文说“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流言家竟会如此之下劣?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请结合课文概括说明。
答: 。
5.为了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必须对句中重要词语着意品味。你觉得下面句子中需要着重品味的词语是哪些?请标示出来。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6.在下文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A)我(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 )于死者毫不相干,( )在生者( )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现在,( )只能如此而已。
(B)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是少数,( )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 )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 )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 )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 )在此罢。
7.找出下面句子中最富表现力的虚词,说明它们在句中的作用:
(A)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B)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C)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D)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答: 。
8.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1)下面对这个句子进行压缩改写后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
A.这一回……的事实,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
B.这一回……的事实,更足以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C.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更足以证明这一回……的事实。
D.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这一回……的事实更足以证明。
(2)句中副词“更”在意义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
9.下面括弧里的文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所作的分析,你认为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①“她”或“刘和珍君”可删去一个,语言更精练),那时是欣然前往(②说明完全自愿,反驳了“受他人利用”的流言)的。自然,请愿(③一再强调这是完全合法的正义行动)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④这句话只与下文“其一是手枪”形成照应)。但竟(⑤强调出乎意外,照应了上文“谁也不会料到”)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⑥说明反动派做贼心虚,不敢正面射击,只好从背后偷袭),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⑦有军官指挥,说明这是预设的罗网),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⑧专拣致命处射击,揭露敌人的残忍),也立仆。但她(⑨指代杨德群君)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⑩照应前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A.①③⑧⑩ B.②⑤⑦⑨ C.③⑤⑧⑩ D.④⑥⑦⑨
10.张敏是班级语文科代表,学了《记念刘和珍君》,他发现同学们心情激动。他很想征集同学们的学习心得,并且搜集当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潮和“三?一八”惨案的资料、刘和珍等人的生平事迹、鲁迅在女子师范大学的情况,然后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出一期有特色的专刊。因为临近暑假,他苦于功课太紧,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搜集资料。张敏要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请你为他搞一个“优化设计”,好吗?
11.读完《记念刘和珍君》,你一定有许多的感想,请把它诉诸文字,好吗?下面的题目可供你参考:
①我与刘和珍比青春。②鲁迅与我们同在。③青山处处有忠魂。
④我们觉醒了吗?⑤珍惜盛世。⑥哇塞,语文原来这么读!
解析与答案
1.解析:这都是课文的重要词语,有些是容易误读的字,特别提出来以引起大家留意。
答案:①稀少。Liáo. ②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做。Dàng. ③犹豫,chóuchú. ④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jié‘ào.⑤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è.⑥巷,小街道。Tòng. ⑦(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cuán.⑧惩罚,惩治。Chuàng. ⑨浸润,渗透。jìnzì. ⑩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Yǔn.
2.解析:此题涉及的是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只有在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意之后,才能理解句子的意义。
答案:A.“非人间”即第二节所说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意思说,这是一个好比地狱一样黑暗和残酷的世界。B.这里运用了通感(又称移觉)的修辞手法。把心理上的感受转移到视觉上,让人具体地想象那专制社会的黑暗。C.“它们”指代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作者不用“他们”,而用指代非人类的“它们”,表示了对反动派的极大愤慨和蔑视。D.这句话的含意是说,写作这篇文章就是要让世人知道,它们以什么为乐。它们以我的哀痛为乐,以杀人为乐,以造谣诬陷为乐,以人民的苦难为乐,它们是披着人皮的嗜血成性的豺狼。
3.A.解析:对形象性的语言,阅读时要求抽象出它的含意,这是理解深化的表现。理解时,要看到下文照应的语句:“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答案: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文中的意是说,中国社会没有丝毫的变化,以此说明“三?一八”游行请愿意义寥寥,有血战而无前行。
B.解析:这是有特殊表达意义的词语,对其意义和作用,要着力体会。
答案:不能去掉,它强调了中国的特殊性。在中国,是没有任何人权,没有任何民主自由可言,对以杀人为乐事的刽子手来说,在“三?一八惨案”中,区区杀掉几个人,又算得了什么?这便暗示了:中国有其特殊性,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斗争的方式。
C.解析:这是概括性的词语,不仅要能结合上下文意将其具体化,而且还要求能扩展到鲁迅其他的作品中去。
答案:在本文里,前者指庸人(苟活者),后者指“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流言家)。(注意“闲人”二字,所以不能包括“当局者”)。在《药》里,前者指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后者指康大叔。
4.解析: “最坏恶意”、“中国人”在第四节和第七节文字里反复出现,但前后表示的意义却不一样。对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和词语要仔细斟酌,注意它们在意义上的转化。而“这样地凶残”、“如此之下劣”、“如是之从容”都是抽象性词语,要综观全文作具体的理解。
答案:A(甲)文里,指的是当局者如何地凶?,流言家如何地下劣;(乙)文里,指的是当局者如何地凶?,流言家如何地下劣,中国的女性如何地懦弱。B(甲)文里指的是当局者、流言家,即中国的反动派;(乙)文里指的是全体中国人(包括当局者、流言家、中国的女性)。C当局者的凶残表现在:在学潮中用刘百昭男女干将将学生强拖出校,在“三?一八”请愿中用文明人发明的枪弹攒射学生,死伤至数百人。流言家的下劣表现在:用笔杆子杀人,反诬学生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女性临难从容表现在:学潮中从容面对当局者的镇压,“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在弹雨互相救助,虽殒身而不恤。
5.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和训练揣摩、品味语言能力的题目,但与上面常见的题目不同。上面几道题目,是把要求品味的词语提示出来,写出自己品味的感受,着重于语言理解能力的检测。本题则采用开放的形式,任由自我选择。只要求把认为需要着意品味的词语标示出来,这样做,既尊重了独特感受,同时也检测了感受语言的能力。
答案:(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6.解析:此类训练题目,一要熟悉关联词语,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学会分析上下句子意义上的关系。不要因为题目出自课本,就简单地抄书了事。
答案:略。
7.解析:虚词看起来没有实在意义,好像作用不大,实际上它们是最富表现力的词语,一个虚词的巧妙运用,常常能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因此,更要着意揣摩。本题先要求找出最富表现力的虚词,是检测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再要求说明它们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检测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答案:(A)“尤”表递进关系,在鲁迅看来,笔杆子杀人比枪杆子更阴险,因而更令人愤恨。(B)“才”表示次数少,以前从未见过。不仅表现了刘和珍的坚强,而且更表现了刘和珍忧国忧民之心。(C)“才”,说明得知游行示威的消息之晚。“便”,说明噩耗传来之快。“才”与“便”两个虚词对比着使用,揭露了反动的屠杀是早有预谋。“居然”,说明不仅强调“三一八”屠杀事出意外,而且于情于理于法,都不相容。(D)“居然”表示出人意外,杀人者竟然抬起头来,厚颜无耻到了极点。杀人者竟然抬起头来,得意忘形到了极点。但是,杀人者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别忘了:你们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血债一定要用血来偿。
8.解析: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我们运用拨开枝叶(附加成分)、亮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和必不可少的附加成分)的方法,即紧缩法(如A项)和改写法(如BCD项),便可以准确地把握这类句子的主要意思。分析虚词“更”的表达作用,有助于从上下文的关联中进一步把握这个句子的含意。
答案:(1)题中C项是错误的,它把“什么证明什么”,也就是材料和观点弄颠倒了。
(2)句中的“这一回”指“三·一八”惨案,“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见第五节的叙述。为什么加副词“更”呢?因为这一句是在上一句的基础上进了一层,上句写“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指的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潮事件,“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见第三节的叙述。作者说,这两件事都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是任何阴谋秘计都不能压抑,也永远不能压抑的,而后一件事实则是更有力的证据。
9.解析:①不能删。“她”紧承了上文,再用“刘和珍”复指,明确而且突出了本段叙述的中心人物。④还与第四节“我向来是不惮……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前后照应。⑥惨案发生后,段政府通电全国:说什么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从背部入”,证明根本不是什么“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搏斗,。用铁的事实反驳了所谓“她们是暴徒”的无耻谰言。⑨“她”指代刘和珍。如果仅从上下语句看,“她”好像是指杨德群,但从整段文字看,特别是与第四节“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对照来看,便更加明显了。
答案:C。
10.解析:可以先想好专刊的内容,设计好它的版面,确定它的特色,然后再组织同学分头搜集整理资料。也可以先分头搜集资料,再根据资料的具体情况,确定专刊内容,版面设计等。
答案:略。
11.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29660.html
相关阅读: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你如何正确使用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