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好的导入,是一课语文课成功的开端。
于文化经典名篇来说,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在笔者看来,最理想的方式当是由文化到文化。
先举两个实例。
一是《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可由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导语可这样设计: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子与孟子是一家,但思想有所不同。高一我们读了《论语》,知道“仁”是核心,什么是“仁”呢,对,“仁者爱人”,所以有人称《论语》为“仁学”,即教人如何做人的,教人爱人的。儒家思想发展到孟子,由“仁”变成了“仁政”。“仁”也好,“仁政”也罢,都有“爱”在其中,不过“仁政”已经与政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以仁爱之心爱民。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来看看“仁政”在文中的具体内容。
这样的导入温故知新,能从“史”和“传承”的角度为学生作些引导。这种引导比此文而此文的引导要好些。以文化为因子,将相关的文化有机的挂联起来,为后面孟子的仁政思想拓展作了提示。
因为,仅就《寡人之于国也》一篇文章,是很难把孟子的“仁政”思想了解全面的,所以该课结束后,笔者还作了如下拓展: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这样说的目的是强调,文化经典名篇的导入虽是一课的开端,但一定要有整体意识,不单是激趣,更在于引领。
文化经典名篇的导入,最忌直白,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含金量。
再举一例。如笔者上荀子的《劝学》,同样是由“文化”到“文化”。
学生在初中学了论语,对孔子的学习观有一些了解。所以笔者据一位研究者提示的如下方面让学生进行相关积累:
1、乐学与好问
背诵积累: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无倦与精进
背诵积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敏捷与勤思
背诵积累:(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思则罔
4、择善而从,向师学习
背诵积累:(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
紧接着有如下一段导语:
孔子在学习方面,给我们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言论,给我们丰富的启迪。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荀子的《劝学》有会有些什么新内容,请大家读课文。
这样的导入设计,还是由文化到文化,让学生对古代先贤的学习观有些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荀子《劝学》的创新与深刻。
可以说,孔子与荀子的学习观有相通之处,这就是他们都不把学习仅看成文化知识的掌握,还把学习与修身品性相结合,他们都主张“后天学习”“学而知之”,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不过,荀子《劝学》立论又有所不同。
由上面例子,我们应该明白,文化经典名篇的教学,理应由语言走向文化,所以其导入的理想方式是由“文化”到“文化”。
由“文化”到“文化”,既是这类文章的内容需要,更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这样做,可以丰富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中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309770.html
相关阅读:如何学习才能提高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