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催化学术??周其林院士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1973年,17岁的周其林从南京一所中学毕业后到农村下乡,每天与农田和牧牛打交道。36年后,他作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单、随和,是周其林院士给人的第一感觉。他勤奋地耕耘在自己的分子世界里,像个贪婪的孩子享受着化学之美。问及何以能在从20来岁到如今的这30年,在人才济济的化学领域取得如此成绩,周其林院士只说了两个字:勤奋。人生的转折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让中国学子们一片欢腾,当时的周其林是南京农村的一名普通下乡知青,除草、耕田、收割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他重新拾起已经荒废4年的学业,准备报考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却由于激烈的竞争而落榜。尽管第一次高考失利,周其林却没有失去信心:“我反而发觉考试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困难,如果再有半年的时间,我一定可以考上。”于是在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二年,21岁的周其林以物理91、化学89的高分走进大学,成为兰州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学生。从农田到课桌,周其林万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由于从小在南方水乡长大,周其林一开始并不适应兰州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有一次,他在路灯底下坐着念书忘了冷,结果冻出了风湿性关节炎,疼痛难忍,被同学送进了医院。“那时候,大家都非常刻苦,不肯放过任何一点学习的时间,常常彻夜攻读,否则就会觉得辜负了光阴。”周其林回忆说,那时在路灯下念书而冻病的学生屡见不鲜,后来学校为了保护学生的身体,每晚12点就会准时熄灯,甚至连路灯也关掉了。在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中,与周其林相邻的便是兰州大学的涂永强教授,当年他们曾是并肩苦读的同班同学。23岁时,周其林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事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至今他已为之奋斗了30年的时光。他的博士生宋颂说,周老师常说一个人精力有限,一辈子只能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应该及早确立目标并为之努力。“在农村种田的时候,我从未幻想过有机会继续读书,更没想过要做一名化学家。”周其林回想起那段下乡劳动的时光时说,“但那些年我学会了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特别体会到在任何环境下,只要努力总是有希望的。”黄金十年1988年至1996年,周其林先后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瑞士巴塞尔大学、美国三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说,做博士后的8年是开始科学研究的准备期,也是一个重要的积累阶段。1999年对周其林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受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并到南开大学任教。他幽默地称这段时间是他学术人生的“黄金十年”。问及为什么选择南开大学,周其林说,“当时有机化学方向能够申请‘长江特聘教授’的学校中,南开大学的有机化学实力很强,学生素质也非常高,南开扎实的学风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谈到在南开的十年,周其林充满了感恩之情:“化学是门基础学科,南开的良好学术基础让我一开始就站在了学术的高原之上,这里高素质的学生也让我颇感欣慰。十年中,学校非常‘保护’我,让我得以安静地做学问。”周其林所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他设计合成的高选择性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目前已在手性药物合成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在当前重量轻质的学术风气下,学生眼中的周其林显得很“另类”。他的硕士生李亚利说,周老师对自己和课题组内的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发文章时非常谨慎。“在我们发文章之前,周老师都会要求其他同学将实验重复一遍,对关键步骤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相同才准许发表,”李亚利说,“周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做实验要负责任,万一数据有错,小到科研细节,大到人类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然而周其林研究成果的数量却令人惊叹??2019年间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论文被引用1900余次,编写著作10部(章),申请发明专利11项。在南开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大学者”周其林的课题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2003级哲学系的宋颂在大三的时候决定转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化学系。在周其林老师的课题组中,他从最简单的实验操作练起,如今已成了有机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每天早晨8点钟到实验室,晚上9点左右离开,一周6个工作日,一年两次带学生出去旅游,周其林的生活如同化学反应一样准确。与科学研究一样,周其林在生活上也非常细心,在他的办公桌里,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档案袋,封面写着学生的名字,每个学生发的每一篇文章和学术资料都他保留下来。院士生涯的新起点从下乡知青到中科院士,周其林坚信勤奋是成功之母。他常和学生说,能够走进南开大学,大家在智商上肯定没问题,能否取得成绩90%源于是否踏实努力。学术之路虽然辛苦,周其林却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貌似枯燥无味的化学学科,每个角度都散发着惊艳之美。就像他长期钻研的手性合成分子一般,表面上完全对称,性能却有可能截然相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令他品味无尽。周其林说:“如果说科学的功能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那么化学之美在于创造。化学家的任务是创造新的物质,即在自然世界的旁边创造出一个人工世界。正是这种创造的幸福感令一代又一代化学家前赴后继,乐此不疲。”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有机合成创造奖”,2006年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同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个个闪光的奖项记录着周其林学术人生的轨迹。“成为院士,对于我来说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周其林平静地说,“我的生活不会因此改变,以前我付出了百分之一百,今后还是百分之一百,在任何时候,我都告诉自己要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除了有机化学领域的耕耘者,如今的周其林更是南开园内人人敬仰的伯乐。周其林说,自己欣赏的学生一要会善于交流沟通,因为在当今的学界早已过了单打独斗的时代;二是要思想活跃,创造力是化学必不可少的素质;第三是要勤奋,这是无数科学家成功的秘笈所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320533.html

相关阅读:如何搞好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