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育时代,课程如何“升级”?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三年级访名人故居、四年级去养老院慰问、五年级参观博物馆……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安排,而校园内的各种特长班、社团活动也开展得绘声绘色。但结果往往是,学生活动参加不少、感想体会写过不少,教育留痕却不多。

新课改在推进了十余年之后,眼下正逐步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即核心素养培育时代。伴随课改“核时代”的来临,如何让知识的习得、活动的开展等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联密切的探究性和拓展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下与课程来一场亲密接触?日前,浙江省教科院在嘉兴海盐举行的一场全省小学段“深度课改·课程育人”现场推广会,将这一话题再次推到人们面前。

活动如何变身课程

如何将零敲碎打的“快餐式”教育教学活动,变为学生核心素养课程?

嘉兴海盐县向阳小学介绍的儿童成长营活动课程引发与会者关注。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省级城镇示范小学,该校对各种“快餐式”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梳理出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社会资源作为营地,并根据各学段学生认知基础,确立不同实践主题,细化目标设定。

向阳小学还选择具有社会化运作功能的客运公交公司、公共自行车服务中心,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等。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将儿童成长营活动课程列入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性课程课时)中,每周一课时,并明确规定“5+1”课程设置,即每学期一个营地实践体验安排5课时,同时安排1次集体营地活动日。

作为九年一贯制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滕梅芳的心中始终有一幅生动的画像:“每个孩子都是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文化使者。”为此,学校加强英语特色课程建设,从2019年起开始聚焦学生全球胜任力“小外交官课程”研发,涵盖语言文学、数理信息、艺术融合、体育健康、国际理解、社会探索六大领域,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提供可能。

针对拓展性活动课程样式与形态,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说,有活动没课程显然达不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就和结构式的学科能长知识而点断式的微信长不了多少知识一个道理。活动变课程,必须有目标、有评价。

为何推出拓展性课程

“小学13门课程,门门都优就是全面发展吗?显然不是。”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方红峰说。

方红峰用美国学校橄榄球队队长的例子来诠释什么叫“全面发展”。一次访美,方红峰问美国一位高中校长谁在学校最受欢迎,校长的回答竟是橄榄球队队长;再问学校最成功的校友是谁,答案依然是历届橄榄球队队长。

方红峰一探究竟,得知队长是球员选出来的,他们不仅要和教练、队员一起商定训练计划,每天早上6点带队员训练,还要和教练、队员共同研究对手并制定比赛方案。“整个过程培养的是橄榄球队队长的领导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决断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到社会上想不成功都难。”方红峰说,中国学校的运动队大多由学校组建,训练计划、比赛方案也基本是教师制定,即便比赛得了第一,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所以,我们在开发选修课时一定要考虑什么东西对学生最有价值。”

正因如此,2019年,浙江省启动义务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并规定小学拓展性课程每年必须达到总课时的15%。目前,全省小学拓展性课程开设率、选修率均达100%。

“全面而有个性”是浙江省开出的课程育人配方。培养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人,正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期望达到的目标。

课程育人怎样突破“最后一公里”

“课程改革不能只关注课程设置比例问题,仅仅局限在课程开发门数上是不够的,必须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将国家课程与拓展性课程融合起来。”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朱永祥说。这样的融合如何实现?怎样突破课程育人“最后一公里”屏障?

崔允?认为,对于课程、尤其是拓展性课程来说,必须大观念、大主题、大过程、大概念、大项目设计单元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指向核心素养。学生不是容器,学习是有效、高效还是无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而要看学生怎样学。

“一堂课,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它的价值在哪里。”曾做过20年教研员的方红峰认为,从实现途径上说,必须有两个“改”,一是改教学方式,二是改教学组织形态。“现行的教学是按学生平均水平在备课,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把一些学生扔掉了,这肯定不行。另外,上课的目的多是想方设法把一些结论性知识刻录到学生头脑中去,这显然不可能做到。”改的目的,就是要从原来的让学生“知道什么”逐渐转向“能做什么”。

浙江省教科院副院长王健敏表示,学科核心素养应引领学科课程改革,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式,取代了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模式,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教学最终升华为对人的教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320700.html

相关阅读:苏东坡-大宋的超级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