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培东
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是散文诗的最初创造者之一,他认为,散文诗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于是,动荡、波动、惊跳,也就成了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如何学习《海燕》“这一篇”散文诗,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艺术特色呢?正如本期镜头蒋祖霞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听海燕的呐喊,就要跑到有海燕飞翔的大海边去。”同样,也只有让学生紧贴散文诗的天空自由飞翔,才能感受散文诗的艺术特色。
首先,贴着情感和语言的天空飞翔。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无论是散文,还是诗,都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是“抒情性的动荡”,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它称之为“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当然,“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王尚文),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作品外显的语言形式,才能抵达作者隐秘的情感世界。本期镜头的五位教师都把体悟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把把握作品言意转化的规律作为教学的核心,即通过作品有意味的语言形式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张寰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正面描写海燕的语言特点,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言意转化中深切感受作者“对海燕的欣赏和赞美之情”。同样抓的是正面描写的语言,蒋祖霞老师,独辟蹊径,以“海燕的三次叫喊”为教学抓手,在学生发现“第一处和第二处都没有叫喊的具体内容,最后一句出现了”这一表达特点之后,顺势引出课堂的主问题“作者为什么前面不写,最后才显示”,抓点巧妙,以点带面,通过补白比较,不仅体悟到了海燕每一次叫喊的不同情感意蕴,感受了海燕形象,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还体会到文章的节奏变化、铺垫蓄势等表达特点,真正理解作家会把“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的匠心。朱武兰老师则是抓住侧面描写海燕的文字,即海燕活动的环境,理解作品“通过渲染与烘托环境,来突出象征主体形象海燕的勇敢”,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散文诗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如果说前面的三位老师都是抓住了散文诗中描写性的语言,感受海燕形象,体悟作者情感的话,那么,毛华玲老师则是抓住散文诗“诗意的语言”来感受“语言句式的节律美和语句内涵的意蕴美”,从而走进作者的激情世界。两者都是贴着散文诗言语形式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的。
从语言直接走进情感是一条路径,从情感反观语言是另一条路径。张朝光老师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初读感受,即这篇课文感染读者的“激情”。引导学生反观本文的语言形式,通过对文本段落、句式、用词的品读,发现了《海燕》“这一篇”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了用“碎段碎句繁词”来表达浓烈感情的好处,紧抓散文诗的体式特点来教。
其次,用朗读和比较的方式引领学生飞翔。要让学生剥开语言的外壳,看到情感的内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其中需要教师的方法传授。五位老师不约而同地以朗读为翼,把朗读作为体悟语言和情感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的体验由肤浅走向深刻。这是符合散文诗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这一文体特点的。朱武兰老师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即“阅读描写被狂风卷集的海浪和乌云的句子,任选其中一段,通过重音和停连的标画,设计朗读方案。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教师把读的主动权真正交给的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朗读方案,在设计中调整朗读的方法,又在朗读中调整设计的内容,在反复的调整中,渐入朗读的佳境,情感的佳境。除朱老师外,其他老师还引入了比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和情感内容的体验,同时也加深言意转化规律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理解和建构。张寰宇老师让学生“在‘比换朗读’中听出力量和赞美”;蒋祖霞老师通过比较“三次叫喊”的不同表达来感受不断高涨的情感;毛华玲让学生在“在对比中鉴赏语言的诗意”;张朝光老师通过把原文的短句,改成长句让学生体会短句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最后,贴着联想想象的天空自由飞翔。散文诗有“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语言含蓄,有跳跃性,所以往往给读者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完全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散文诗的天空自由飞翔。蒋祖霞老师利用文本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将他们“想到的海燕的话写到黑板上来”,填补前两次的“叫喊”内容,加深对海燕形象的理解,丰富作品内涵,读出自己体验。同时,又把这一填补的内容放进原文,比较中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可谓一举两得。同样是聚焦“叫喊”的句子,朱武兰老师则是要求学生“在海燕的这句叫喊声后补填一句话”,因声求义,利用文本空白,通过填补进一步走进海燕的内心;又让学生通过环境描写的文字想象“脑海中会浮现关于暴风雨的哪些画面”,因为画面感是这篇散文诗描写的最大特点,所以这样的设计是基于文本特点的,通过画面再现,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一种吞噬一切的威力”。
散文诗既是诗,又是散文,亦诗亦散文的特点,让散文诗的教学显得难以把握。但从本期五位教师的教学镜头中,我们可能看到了一些需要把握的共性,比如形式上紧扣散文诗语言的表现性和描写性特点,内容上要把握散文诗的情感性特点,方法上侧重于朗读、发挥联想想象等,而这些就是基于散文诗的文体特点的。一句话,只有紧贴着散文诗的天空,我们才能自由地飞翔,领略散文诗的无限风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331078.html
相关阅读:消除古代诗歌学习的距离感-谈谈古诗教学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