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①、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①晋侯:指晋文公。②秦伯:指秦穆公。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③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④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从属二主。)晋军①函陵②,秦军?南③。(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南。①军:动词,驻扎。②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③?南:?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fàn。)[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全文却关涉极大。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首先,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条件。]
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
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③使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①佚之狐:郑国大夫。佚,yì。②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③若:如果。④使:派遣。)[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公从之。辞①曰:“臣之壮也,犹②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③。”(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可是烛之武推辞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事啦。”①辞:推辞。②犹:尚且。③已,同“矣”。)[烛之武婉言推辞,表面上是说自己年纪衰老,无能为力,实际上是借此以泄其长期不得重用的怨愤。]公曰:“吾不能早用子①,今急而求子,是②寡人之过③也。然④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⑤之。(郑文公说:“我没能早先重用您,现在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很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②是:这。③过:过错。④然:表转折,然而。⑤许,答应。)[郑文公先勇作自我批评,接着话锋一转,以亡国之害婉劝。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赴任。国难当头,郑国君臣化解矛盾,上下齐心,同仇敌忾。]
第二段写佚之狐提出瓦解秦晋联盟的破敌之策,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接受出使秦军的使命。
夜缒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夜里,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掉下去。见到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①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②既:已经。)[烛之武说秦,先以哀兵出之,坦陈在强国面前,郑国必亡,求得秦穆公同情。]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①。(假若灭了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①执事:左右办事的人。不说麻烦您,而说麻烦您部下办事的人,是对对方的尊敬。)[接着出人意料,不是站在郑国的立场,请求秦国退兵,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直言如果亡郑于秦有益,则请秦国进军。烛之武仿佛不是郑国的说客,倒是秦国的谋士,这便迎合了秦穆公的心理,能够博取他的好感。又避开了出使的目的,不谈如何使郑国不亡,而谈郑国该不该亡,解除了秦穆公的戒心。可见烛之武游说策略的高明。]越国以鄙远①,君知其难也。焉②用③亡郑以陪④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秦如果越过邻国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因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①鄙远:以远国为边鄙。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里代指郑国。②焉:何,为什么。③用:因,介词,表原因。④陪:增加。⑤邻:邻国,指晋国。)[从地理位置分析:秦在西,郑在东,晋居秦郑之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不需要亡郑,亡郑于秦无益。从结果分析:“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厚晋必薄秦,亡郑于晋有益,于秦有害。独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从反面申述,说明郑不可亡。]若舍①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③之往来,共④其⑤乏困⑥,君亦无所害。(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往客宾的主人,贵国使者往来,郑国供给他们食宿,这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①舍:放弃。②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故可以招待秦国过往使者。③行李:出使的人。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④共:?ōn?,同“供”,供给。⑤其:指代使者。⑥乏困:指食宿方面的不足。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舍郑”“君亦无所害”,这是从正面分析:存郑对秦有利。]且君尝为晋君赐①矣,许君焦、瑕②,朝济③而夕设版④焉⑤,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把焦、瑕这两座城池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抗拒秦国,这是您所知道的。①赐:恩赐,这里指秦穆公于周襄王三年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立为国君的事。②焦、瑕:晋国两邑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③济:渡河。④设版:指版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版。⑤焉:于是,在那里)[从历史事实分析,晋忘恩负义,出尔反尔,“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言下之意是,晋这样的盟友不可信,秦不可与晋结盟,助晋灭郑必不得好报,提醒秦别忘历史教训。]夫晋,何厌之有①?既东封②郑,又欲肆③其西封,若不阙④秦,将焉⑤取之?阙秦而利晋,唯⑥君图⑦之。”(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他在东边把郑国成为他的边邑以后,就会再向西扩大它的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总之,灭掉郑国,就会使秦国受到损害而使晋国得到好处,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①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的倒装,厌,满足。之,起前置宾语的作用。②封:疆界。这个“封”字,用作动词,“封郑”,以郑国为边境;下一句的“封”字,用作名词。③肆:延伸、扩张。④阙:quē,侵损、削减。⑤焉:哪里。⑥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⑦图:考虑。)[从晋国本性分析,“夫晋,何厌之有?”晋欲称霸诸侯,“既东封郑”,必将“肆其西封”,故从战略上看,晋不是秦之同盟,而是秦之最大威胁,是郑与秦共同的敌国。]秦伯说①,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②戍之,乃还。(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和郑国订立了盟约。委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等人守卫郑国,于是秦军就撤回了。①说:同“悦”。②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杞,Qǐ,姓。逢,Pán?,姓。)[“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游说成功。综观烛之武说辞,内心里处处为着郑国,但言词间却又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晓之利害,陈之得失,有理有据,深刻透彻。说明郑不仅不能亡,不仅应该存,而且与秦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穆公不由不心悦诚服,使秦终于与郑由交战国变成同盟国。]
第三段写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多个角度陈述利害得失,不仅说服秦穆公撤军,而且促成秦国与郑国联盟。
子犯①请击之②。(子犯请求按原计划进攻郑国。①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舅,“子犯”是其字。②之:指郑国。)公曰:“不可。微①夫人②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③而敝④之,不仁;失其所与⑤,不知⑥;以乱易⑦整,不武⑧。吾其⑨还也。”(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达今天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同盟国内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符合武德。我们还是回去吧。”①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②夫人:那人,指秦穆公。③因人之力: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因,依靠。④敝:损害。⑤与:结交,亲附。⑥知:通“智”。⑦易:替代、改变。⑧不武,不符合武德。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⑨其:表祈使语气的副词,还是。)亦去①之。(于是晋国也撤离了郑国。①去:离开。)[写晋国撤军,交代战事结局,呼应开篇“师必退”。子犯主张继续攻郑,晋文公看出秦郑已经结盟,此时攻郑实际上是与秦交战,而与秦交战尚不到时候,道义上也说不过去,于是果断决定撤军,对比中见出二人战略眼光的高低。明明是与秦交战力不从心,却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体面下台,这样不会挫伤士气,又足见晋文公机智。]
末段交待秦国撤兵之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军,郑国得以解围转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46113.html
相关阅读: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