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和价值取向。而近年兴起的描述论证型试题,无疑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运用知识、描述论证能力的有效载体。实际上,凡设问深度、难度较大的地理试题,大多是要求分析条件或说明原因的,意在考查地理原理的迁移运用能力。描述、论证型试题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过程还原出来,检验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涉及学生表达能力的双重考验。据近年高考不同省份抽样统计(资料来源:《中国考试》2003年第9期、《地理教育》2003年第5期等),论述型题型的增多成了制约考生得高分的瓶颈。
如何突破考试中的这个难点?笔者认为,学生必须过三“关”:信息提取关;迁移运用关;地理表述关。
1.信息提取关
描述论证类试题往往都提供一些文字情景或图形信息,其中,有些是直观表示的显性信息,有些是需要动用原有知识储备加工以后才能得出的隐性信息;有些是有效信息,又有些是干扰信息。因此,答题的前提就是如何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排除干扰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以下二题充分说明了信息获取对全面、准确答题的重要性(如表1)。
表1 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二例
试题
2003年第36题:判断登临地最近交点,描述10℃等温线走向及成因。
2002年春季卷第40题(3):分析图示条件下大气污染较重的原因。
信
息
·经纬线标注度数、北京、长城分布(显性信息)
·小五台山(干扰信息)
·长城联想山脊(高处)
·河流示意谷地(低处)
·200m等高线为平原和高原分界高度
·河流流向(从高到低)
·等温线递变10℃-8℃-6℃(地势依次升高)
·长城大致为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线
·太行山为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地理分界处
·烟囱冒出的浓烟──废气
·地面有工地在施工──扬尘
·奔跑的汽车──尾气
·气温下低上高──逆温(大气平流)
评价
*后七项均为图中隐性信息
*注意提示“图示条件下”,不画蛇添足
*最大限度全面地提取信息,不遗漏
2.迁移运用关
突出能力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命题通过设置试题情境,设置各种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展现考生解题思维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展示其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这种区分度,在运用知识迁移、原理、规律分析问题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因此,近年试题中(如表2)逻辑推理与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成了区分学生水平的“分水岭”。
表2 2003年文综卷中考查知识迁移、逻辑推理能力的两个典型实例
因此,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对地理原理的迁移与运用,加强对事象形成过程的分析和追溯,不能仅重结论而轻过程。教学中多提一些“为什么”,“下一步怎么办”,“还有什么问题”等,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提高深入的逻辑分析和广泛的空间联系能力。
3.地理表述关
《考试说明》第10项能力要求指出,“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即要求考生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证明具有前9项能力。虽然文科并不是以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为目的的,在参考答案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给分点,但前面全部的思维过程都要通过答案来体现。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术语的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表述的层次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表述呢?
(1)注重表达的方法和技巧。紧紧围绕《考试说明》规定的要求,做到“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这里把它归纳为“三性”:
专业性 即注意术语的使用。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表述不可用日常生活用语来代替,要符合学科习惯和规范。典型失误如2003年36题①地理位置的表述,许多考生只有经纬度的度数而无E、S、W、N等准确定位。②问要求描述10℃等温线走向,许多考生缺乏科学的地理语言,出现了“由下向上弯曲”、“由西南向北再向东,然后偏向东北”等各种错误回答。究其因,一是对“走向”这一地理科学术语理解不清,即描述走向要讲明其是按什么方位延伸,而非“分布特征,弯曲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平时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表述问题。在日常课堂中要注意细节、形成意识。
逻辑性 书写中做到逻辑严密、顺畅,切不可想一点写一点,思想混乱;而且要“紧扣题意”,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知所云;还要避免盲目做长篇大论,不着边际。
层次性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层次分明的答案,是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因此,书写时重点要分明、简洁,该分段落就分段,切莫一大片连写。特别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如分析原因时分清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分析条件时分出哪些是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分析区位因素时写明哪些是优势因素,哪些是限制性因素;分析影响时,既考虑正面影响,也考虑负面影响。切莫停滞一处,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注意表达的训练和强化。学生文字表述的缺陷主因是平时学习中忽视所引起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和规范的养成,如各类模拟考试第Ⅱ卷命题时不能因为改卷方便而总是出成填空、选择类,应多出甚至全用问答型题目,强化学生的表述能力。再次,在试卷讲评中,不能因为省时间而仅讲解题思路,有必要对学生的文字表述作专门讲评,举出典型错误,以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本身也要注意自己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专业表述,潜移默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46161.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日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