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的内涵知识要点教学及其运用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黄赤夹角”是“地球运动的基本意义——自转和公转”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地球运动”章节也有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对该知识点,即“黄赤交角图”的分析和认识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地去探究它所内涵的实质问题和规律。这就导致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不能敏捷地根据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靠“空间想象”和“感觉”,这样解题容易产生偏差。

 

在“黄赤交角”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和带领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掌握相关内容。

 

一、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大小:地球公转的黄道面与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为23°26′。

 

二、根据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思考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存在的影响,并探究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度数,南北各半球热带、温带、寒带范围等的关系,总结出一般规律。

 

三、进一步发掘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其中第一方面内容是最表层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涉及到的,可是也是不少教师仅仅涉及到的。学生全面、深层地理解和掌握“黄赤交角”知识点,关键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发现”和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三方面的探究性学习。

 

例如,此类题目是高中地理测试或高考题型中常见的题目。

 

当黄赤夹角由现在的度数扩大到30°,将会引起的地理现象有如下。

 

A.极圈的范围缩小

B.地球上直射的范围增大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类型的题目便会感觉“发晕”。原因在于他们的解题思路在于去想象“黄赤交角增大,地球的倾斜度增大,被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诚然,这样的“想象”方法不失为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学生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可能得到正确答案,想象力差的学生则会觉得痛苦。

 

  

如果我们对前面提到的第二、三方面内容把握得好,学生掌握了基本规律,此题便迎刃而解了。

 

如黄赤交角图,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很直观地发现:黄赤交角23°26′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范围内做回归运动,于是热带范围产生。同理,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黄赤交角存在对寒带、温带存在范围的影响。最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规律结论:黄赤交角度数=回归线度数=地轴倾斜度=南北各半球热带范围=南北各半球寒带范围。

 

同样,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若黄赤交角变大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小(春、秋分时除外)。根据时间变化,可以推断出:(1)春分到夏至,昼变长,夜变短;(2)夏至到秋分,昼变短,夜变长;(3)秋分到冬至,昼变短,夜变长;(4)冬至到春分,昼变长,夜变短。

 

对于上述例题,加上我们知道,半球经度为90°,热带范围等于寒带范围,温带范围便与热带和寒带范围之和互余。这样,就能容易选出答案B、D。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限制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我们只是引导学生从一个更加捷径、科学的角度解决问题。我们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同样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去探究,这些规律也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探究而得出来的,绝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直接抛出规律让学生死记硬背。

 

把“黄赤交角”作为考点,不仅可以考察本知识点的运用,而且可以将其与地球运动的其他知识点进行交叉、综合,从而可以从多角度命题,形式变化多样。因此,我们对“黄赤交角”的教学一定要深入,用探究性教学的方法,真正使学生深刻领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56754.html

相关阅读: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