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
对这篇小说的主旨历来争论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四大绳索说。典型的观点是“《祝福》描写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这是个在夫权、父权、族权、神权的交并压迫下,被摧残至死的妇女典型”。持这种说法一般都引用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论断,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夫权、父权、政权和神权是套在妇女身上的四大绳索。(2)奴性说。持这种说法一般都引用鲁迅先生的论断,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者之间浮沉。(3)批判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说。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钱谷融先生,他说:祥林嫂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致死的”(《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小说中的鲁四老爷就是一个程朱理学的奉行者,小说批判的,例如三从四德、一夫而终、男尊女卑、中庸之道、因果报应、鬼神之说无不是程朱理学的理念,所以,祥林嫂的死是对程朱理学的血泪控诉。
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你愿意进行深入探讨吗,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探究思路:
对于《祝福》的主题,从50年代中期起,大多数人都把它归结为揭露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对劳动人民的残害。这是套用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论断:“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 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这种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教材进行解读的方法,未能体现《祝福》这一具体作品的特点。事实上,《祝福》并没有把主宰着旧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命运的“四种权力”统统概括地反映在作品中。例如,“地主政权”在《祝福》就没有加以具体反映。人们往往把鲁四老爷作为地主政权的代表,这是很勉强的。因为,地主政权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并不是任何地主阶级分子都可以代表地主政权。鲁四老爷未参与国家机构,甚至也没有勾结地主政权对祥林嫂加以迫害。
至于“奴性说”,更是有些牵强,因为作品中的祥林嫂不只是当不了奴隶,而是当时的社会根本就没有她生存的空间和权利。
正确解读一篇作品的主题,唯一的途径只能是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祝福》的主题,只能通过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祥林嫂“怎么死的”?小说在结尾回答得很明白:“我”的这个“疑虑”“全被祝福的空气一扫而光了”,显然,作者告诉我们,祥林嫂是被“祝福”“吃掉”的。“祝福”先吃掉了祥林嫂的灵魂,然后又“吃掉”了祥林嫂的肉身。
绝对不能把小说中的“祝福”简单地看作是封建迷信,本质上它是包括封建迷信在内的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文化的象征,正是这种愚昧的专制的罪恶的封建文化吃掉了祥林嫂。
《祝福》中的鲁镇从风俗制度,从思想到宗教,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都是旧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小说以民俗意味极其浓厚的“祝福”开篇,又以《祝福》结尾,自始至终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封建文化的氛围,赋予鲁镇一种带有原始神教意味并杂糅儒道释多种文化成份的混沌性质。鲁迅曾经指出,“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士大夫将《论语》、《孟子》、《孝经》、《老子》、《维摩诘经》统为采收,作为谈资。鲁镇正是这种 “三教合一”的封建传统文化的代表。鲁四老爷是鲁镇文化的核心人物,小说描写他的书房,一个陈抟老祖的大“寿”字,一幅 “脱落”的朱熹的对联,一部“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摆在案头的《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这些都充分暗示了鲁四老爷既信儒又信道,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祥林嫂为什么备受鲁四老爷和鲁镇人们的歧视?就是因为祥林嫂嫁了两个丈夫,既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触犯了程朱理学“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教条,所以在鲁四老爷和鲁镇人的心目中,祥林嫂“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柳妈的那番导致祥林嫂精神彻底崩溃的谈话,就是释教因果报应思想的翻版。最后,小说中“我”与祥林嫂在河边的那段关于鬼魂有无的谈话,正是朱熹的那个“说不清”的命题最后夺去了祥林嫂的生命。鲁迅曾经尖锐指出:“宋代虽云崇儒,并容释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可见,鲁四老爷所代表的鲁镇文化是建立在“巫鬼”基础之上的儒道释合一的愚昧野蛮文化。鲁迅通过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程朱理学的罪恶。这篇小说的深刻性在于,它告诉人们,封建的愚昧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潜势力,正如许寿裳先生说:“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应该说,小说的主题本来是比较清晰明朗的,所以产生争议,其原因是人们解读〈祝福〉的视角不同,有的是从政治的角度,有的是从文化的角度。这不只是一个学术的问题,而是关系着我们今天读这篇小说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如果从政治的角度解读,把小说的主题理解为揭露“四大绳索”,显然,随着三座大山的推翻,束缚中国人民的四大绳索也已经解除,小说的现实意义也就大打折扣。如果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把小说的主题理解为揭露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文化,那末小说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
当我们为祥林嫂抛洒同情之泪的时候,自然也会引发这样的反思:祥林嫂身强力壮,算得上女中强人,完全可以争得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为什么会是那样悲惨的结局呢?读完小说,我们不难看出,她是套上了太多的精神枷锁,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像无形的绞索,把她牢牢地套住,使她无可逃遁,最后窒息而死。
由此,我们知道,鲁迅通过这篇小说,向人们暗示了一条深刻的教训,必须留心精神的枷锁。须知,这是无形的杀手啊!
中国的传统文化,固然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辉煌,但是它的消极的东西也造成了我们民族近一百多年以来任人宰割的耻辱。许多传统的东西制约了并且正在继续制约着我们民族的发展。例如,我们在《祝福》中所看到的传统文化的崇拜意识,崇拜神灵、崇拜权威。我们曾经用这种传统的潜意识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崇拜的心态来诠释马克思主义;我们也曾经极尽所能大树特树领袖人物的绝对权威,用“一句顶一万句”来表达我们的虔诚。可是,当我们越是“虔诚”的时候,这些东西也便成了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精神枷锁。再以科技领域为例,正如许多科学家指出的,“我国在创新的力度及能力方面远远比不上世界先进国家”。这并不是中国人在先天智力水平上比外国人差,而是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的消极部分禁锢了我们的思想。
所以,我们今天读《祝福》,必须好好想一想:我们是否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对这些无形的杀手是否有着高度的警觉?对它们是否进行过或正在准备进行认真的清算?因为我们不能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不能背着这些沉重的包袱奔向四个现代化的征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64549.html
相关阅读: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的十二大科学思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