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
本文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过程,但他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作者以他成长的切身体验,向我们揭示了从小应当自觉地特别注意培养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科学家。
请你细细研读课文,说说这些素质的主要之点是什么?
探究思路
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其中最主要的有:
(1)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好奇心: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以及发明创造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认为,创造过程就是好奇心与思维过程有机结合的表现。贝弗里奇指出:“也许,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条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爱好者比常人保有更多好奇的本能。”作者之所以走上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就是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
(3)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年轻的作者不是“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要”,而是“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 码(l 码=0.91 米)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对科学的痴迷,不仅“妈妈”不理解,一般的人也不能理解。
(4)异向思维:思维有同向思维和异(逆)向思维,有单向思维和多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同向思维、单向思维和聚合思维是人们分析问题时习用的方法,但是无数事实说明,异(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与创造发明关系最大。作者成长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过程,也是一个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的过程。比如一般的人只是思考人怎样观察世界,而作者却反过来,“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儿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正是这种奇思妙想使他走上了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又比如原子对撞机的制作,这是一项尖端技术,一个高中学生能有这样的奢望吗?但是作者不“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最后,他获得了常人始料不及的成功。
(5)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作者深深懂理这个道理,所以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76289.html
相关阅读:2013高考语文常考易错成语归类:语境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