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大家对高中频道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英语地理物理寒假作业总汇”,供大家参考!
高一英语地理物理寒假作业总汇
P1
一、C
二、1、矫 2、妨 3、肤 4、生 5、暴 6、棋 7、璀 8、缭 9、焕 10、邪 11、厉 12、叵
三、1、却,则,但,但,却。2、可,却,并且,特别,所以。
四、A 五、B 六、D
P2
一、给人留下余想,通感
二、为后文作铺垫
三、被太阳晒了与没有晒的有不一样的香味
四、一位年轻的农夫与作者在晒谷子时,体会阳光的香味
P3
一、B
二、B
三、2,5
四、1、A 2、D 3、E 4、D 5、C 6、B 7、B 8、C
五、1、D 2、C 3、A 4、C
六、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尚书)》《礼》《易》《春秋》
六书: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六艺:(1):《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2):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P4
一、同意,1、她活泼有主见 2、有好的机会
二、既表扬了我,又委婉的拒绝了我。
三、我们适应了环境,就可以做的更好。
四、C、D
P5
一、B
二、D
三、D
四、C
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雨落:不知是谁在哭泣,连老天也一起哭泣了,那绵绵的细雨,似乎是微微的啜泣声
P6
一、C
二、A
三、D
P7
一、A
二、4、B、C、A 5、D
P8
嘿嘿,标点自己写,,懒得公布拉`
P9
一、B
二、C
三、A
四、D
五、D
六、B
数 学
P10
一、1、A 2、A 3、B 4、A 5、A
二、1、{XX<-3或X>4},{XX<1或X>3} 2、{(x,a)ax+by+c=0}
P11
一、1、C 2、C 3、B 4、D 5、C
二、1、-3 3、a≥0
P12
一、1、C 2、C 3、D 4、D 5、B
二、(1)、(1,2)(2)、2 (3)、0 (4)、1>m>n0
P13
一、1、C 2、C 3、C 4、A 5、A 6、A 7、D
二、2、a<2/3
P14
一、1、D 2、C 3、C 4、D 5、D
P15
一、1、D 2、D 3、B 4、C 5、D
P16
一、1、D 2、D 3、D 4、A 5、C
二、1、45° 2、②③
P17
一、1、D 2、C 3、C 4、B 5、B
二、1、4 2、x+2=y 3、1,0,3 4、x-2y=0
P18
一、1、C 2、C 3、D 4、B 5、A 6、B
二、1、(1,0) 2、5
英 语
P19
一、1、D 2、A 3、C 4、B 5、A 6、A 7、C 8、C 9、A 10、A
二、1、A 2、C 3、A
P20
一、1、C 2、B 3、C 4、A 5、A 6、C 7、B 8、B 9、D 10、C 11、A
二、submarine,long,unsinkbale,1912,iceberg,ocean,USA,hours,sank,cold,life-boats, sunrvived,oceanographers,voyage,halves.
P21
一、1、D 2、D 3、D 4、A 5、D 6、B 7、B 8、C 9、C10、D
P22
一、1、2、experience 3.intevest 4.teenager 5.crazy 6.charge 7.reason 8.recover
9.effect 10.contain
三、1.surfing 2.rock climbing 3.bungee jumping 4.caving 5.parachuting 6.rafing
7.BMX biking
P23,表格难得弄,自己随便写
P24
一、1.A 2.B 3.B 4.B 5.C
二、1.actually 2.interview 3.dustry 4.silence 5.supply 6.harmony 7.enry 8.surround9.publish 10.unfortable 11.adventure
12.government 13.including 14. schedule
15.formal
P25
一、1.which 2.as that 3.to whom 4.when 5.as that 6.why 7.where 8.which 9.when
10.as that
二、1.Africa 2.pyramid 3.Sphinx 4.desert 5.camel 6.Mammy7.cairo 8.The Nile
P26
一、1.D 2.C 3.B 4.B 5.A 6.B 7.D 8.D
物 理
P27
一、1.B 2.C 3.A 4.10,25 5. 1m/s ,向前,4s 6.3s
P28
一、1.B 2.C 3.A 4. 48N,2N 5. mg,mg/2
P29
一、1、B 2、A 3、C 4、A 5、2,1.5
P30
一、1.B 2.A 3.B 4.C 5. 3 6.弄不出来那式子 7.10
P31
一、1.A 2.C 3.B 4.D 5.10m
二、(1)竖直下落(2)向上运动
化学
P32
一、1.C 2.C 3.A 4.B 5.D 6.B 7.D
P33
一、1.C 2.C 3.D 4.B 5.C 6.C 7.C
P34
一、1.A 2.C 3.D 4.C 5.A 6.C 7.C
P35
一、1.A 2.B 3.C 4.B 5.A 6.C 7.A
P36
一、1.B 2.A 3.C 4.D 5.A
思 想 政 治
P42
一、1.B 2.D 3.A 4.A
二、1.因为商品是通过货币来表示其价值。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进口,而不利于我国出口。
P43
一、1.C 2.D 3.C 4.C
二、1.价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
2.甲:坦然面对价值下跌,乙:对价值供求关系的影响一直没有想明白。
P44
一、1.D 2.A 3.C 4.A
二、1.先存入1万元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在用剩下的钱,一部分买人身保险,一部分买国库券,最后一部分入股。
P45
一、1.A 2.A 3.D
二、1.国有企业减少,民营企业增多。A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年收入也越高。
2.对于就业问题,我们应提升我们的知识面,建立良好的择业观。
3.选择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同或相仿的职业。
P46
一、1.C 2.D 3.D 4.B 5.A
二、政府:加强监管力度,检测标准提高。商家:向厂商了解到真实情况。消费者:发现后,应及时处理,医治
历 史
P47
一、1.B 2.C 3.C 4.D 5.A 6.D
二、1.1和3主张丞相以辅佐皇帝处事。2主张废 丞相,以免威慑皇权。
2.唐;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明:裁撤中书省和宰相
三、皇权进一步集中
P48
一、1.B 2.C 3.C 4.D 5.C
二、1.民主的原则,解决了中央集权与民主共和的矛盾
2.美国南北战争爆发,黑人奴隶得到解放
3.从种族与肤色及奴隶上来规定。从性别上规定,从年龄上来规定。
4.美国近200年选举权的变化,逐渐从不完善走向健全,不公平走向平等,所以,中国也要将制度与权力完善。
P49
一、1.C 2.A 3.D 4.A 5.C
二、1.1895年
2.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抒发了作业对故乡被分割出祖国的悲伤之情。
三、19世纪中后期,中国政府软弱无能,所以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屡屡得手,列强的侵华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严重后果
。
P50
一、1.C 2.B 3.C 4.C 5.C
二、1.1912年,中华人民南京政府
2.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民主,反对封建制度
4.强调民主平等,确立了政治法制,制定了大总统权利。
P51
一、1.D 2.B 3.D 4.D 5.B 6.C
二、1.戈尔巴乔夫改革给苏联解体埋下好的基础,不正确
2.不应当,苏联解体,美国和西方国家起了一定作用在思想上,没有在实际方面起到一定作业
三、重视教育,虚心学习,科技技术,我们要多学习先进技术
地 理
P52
一、1.D 2.C 3.D 4.D
二、1.太阳日,恒星日
2.自转角度不同
3.A 4.右,59
三、1.水星,金星
2.火星,木星,木星
3.质量,体积,小行星
P53
一、1.D 2.A 3.B 4.B 5.A 6.D 7.B 8.B
二、1.甲:背斜 乙:向斜
a: b:地垒
2.背斜顶部受张力易受风侵
3.风力 4.甲,乙 5.甲
P54
一、1.D 2.D 3.B 4.D 5.C 6.A
二、1.冷 2.大雨大雪 3.6,C,B 4.AD
三、1.增多,人类能源利用,森林砍伐
2.植物光合作用
P55
一、1.D 2.A 3.D 4.A 5.D 6.D 7.B
二、1.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 E.南极洲 F.大洋州
2.陆地,河流
3.亚洲,南极洲
4.巴西,5
5.A洲人口少,C洲蒸发量大,河流少
6.水资源污染,人口多,用量大
P56
一、1.A 2.A 3.B 4.B 5.C 6.D 7.C 8.C
二、1.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2.①,这种方法用时短,可以更小减少人员的伤亡。
3.③,①②,
1. choose a film (choose – chose – chosen – choice) 选择
2. read a film guide 看一个电影指南
3. discuss which film to see = discuss which film they are going to see 讨论看哪部电影
4. take a look at sth. = have a look at sth. 看一看某物
5. The Stupid Clown is a funny film. 愚蠢的小丑是一部滑稽电影。
6. Police Story is an action film. 警察故事是一部动作电影。
7. Action films are full of actions. 动作电影充满了打斗动作。
8. I like film about adventures. 我喜欢探险电影。
9. It’s a love story about a swan princess and a prince. 它是一个关于天鹅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故事。
真的不掉线吗??、????????????
10. It’s about policemen and robbers. 它是关于警察和抢劫犯的。
11. It’s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some astronauts in space. 它是关于一些宇航员在太空探险的。
12. I like science fiction film best.我最喜欢科幻电影。
13. I hate horror film. So do I. 我讨厌恐怖电影。我也是。
14. Horror films are very horrible. 恐怖电影很恐怖。
15. rob – robbed – robber – robbery 抢劫(动) -- 抢劫(过去式)--抢劫犯(名)-- 抢劫案(名)
16. rob sb. of sth. 抢劫某人的东西
17. steal sth. from sb. (steal – stole – stolen) 偷窃某人的东西
18. Funny films are also called edies. 滑稽电影也叫做喜剧。
19. Shall we see the cartoon film “Swan Lake”? 我们去看卡通片“天鹅湖”好吗?
I don’t like films about cowboys. Neither do I. 我不喜欢关于牛仔的电影。我也不喜欢。
20.转自新东方〓同声传译技巧探讨
一、同声传译译员经常遇到的问题
1、倒装句的处理
英、汉语的语序差别很大,这就给口译造成了较大困难。例如:Japan surrendered in 19 45 after Americans dropped two atom bombs。同声传译时,往往是刚刚译出前半句"日本人在1945年投降了",接着又出现了后半句"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员已按英文语序译出,只好把句子重新组合,再重复说一遍。但这又显得翻译水平不高。如何处理好呢?以下二种方法不妨试一试。第一种:译员不要接得太紧,而是等讲话的人将大部分句子说出后,再开始翻译。但是,在快速的同声传译中,往往等不了这样长的时间。这样,我们可以采取第二种方法:将一个句子断为二、三个简单句,在简单句之间,适当补充一些字、词,把它们有机地联结起来。上述例句可以译成:"日本人投降了,那是在1945年,在这之前,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这样译,虽然不完美,但是主要意思都译出来了,而且句子也比较通顺。
2、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
英语常用被动语态,相对来说,汉语则多用主动语态。了解这一点,在互译时,就会避免译出英文式的中文,或中文式的英文。例如:In some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eople ar e given the biggest social benefit such as medical insu rance.此句英文用的是被动语态,翻译时应将其改为主动语态,译为:"在有些欧洲国家里,人民享受到最广泛的社会福利,如医疗保险等等。"在同声传译时,由于时间紧迫,译员很容易顺着英文的句子结构往下译,译成"……人民被给予最大的社会福利……"。仔细听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就会发现不少译员经常犯这一通病。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长句的处理
处理好长句子,是同声传译的基本功之一。翻译长句,除要注意根据意群,将其切断为简单句外,还有一个关键要掌握,即英文句子之所以长和复杂,那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于是用who, which, that代替主词和宾语,因而使句子变得很长。而中文则不怕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例如:That is the single moa ry policy which will be discussed at the next European Union Conference。这里,英文中为了避免在第二句话中重复single moary poli cy,将其简化成一个which,并将两个句子合为一句复合句。在译成中文时,可以不怕重复,译为"那就是单一的货币制度,这个货币制度将在下一届欧洲联盟会议上进行讨论。"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一关键,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要学会使用"润滑剂"。在同声传译时,为了赶时间,往往尽可能依照原文的句法结构,避免做大的改动。当把长句切为短句时,难免会造成一种断断续续互不关联的感觉。因此,在短句之间,要灵活地添加一些虚词,这些词本身不只有任何意义,但却能使译出的句子听起来不那么艰涩、生硬。例如:How can the European Unio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E uropea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me industry which is petitive in the would market, forward looking and ca pable of radiating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culture an d of creating jobs in Europe?这个长句,在同声传译时在不打乱其完整结构的情况下,首先将其切割为短句,在必要的地方,重复使用一些字词,同时在断句之间,添加一些虚词,使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机联结起来。此句可以这样译:欧洲联盟应该怎样做才能对欧洲的电影、电视工业有所贡献,使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使它有能力发挥欧洲文化的影响,并且能够在欧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呢?
4、词义的细微差别的处理
中国译员的特点是记忆力强,但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对英语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在理解上有所欠缺。因此在翻译时,常常是大意都翻译过去了,但是却丢掉了发言人用词的微妙之处,显得比较生硬,有时,甚至因为不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而导致意思上的重大差别。例如有的译员一听到"关心",马上就译为"be concerned about"。" 我们对中国的四化建设进展非常关心"这句话,曾有人译为:"We are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s Four Modernization."岂不知英文里"concern"一词带有"worry"之意,选用此词,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讲话人对中国的四化建设十分担忧。此处应选用"be interested"或"follow closely"。再例如有不少人在"问题"一词上也易出错。英文里,"问题"可以用"question"、"issue"或"problem"等词表达。但在口译时,一定用心体会上下文意思,体会这几个词的词意差异,才不致于犯错误。在一次会议上,发言人说:"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中国妇女权力的问题。"这句话里的"问题"实际上是指"topic",但译员却译为"women''''s rig ht problem in China",这是极端错误的译法。讲话人本意只是转换一个话题,但由于误译,使听众认为将要讨论一下中国妇女权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作为译员,应该尽量创造机会,尽可能地吸收各类与英语语言相关的知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方法,熟悉英语的习惯表达法,体会词义之间的细微差别,以求临场担任同声传译时,能作出正确、快速的反应。
二、同声传译临场紧急情况的处理
下面谈谈如何处理在同声传译时遇到的一些临场问题。
1、遇到听不懂的词怎么办?
翻译时,最怕遇到听不懂的词。克服这一障碍的唯一办法是口译人员应培养自己的猜测和预测能力。当然,事先充分了解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译员就能心中有数,知道讲话人要谈什么方面的内容。译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翻译,即使遇到个别不会的词,根据上下文,根据对整个讲话精神的体会,也可以将全句内容猜测出来。千万不能被一个词卡住,而不能将翻译任务继续下去。
2、如何在现场纠正传译中的错误
同声传译,又要同步,又要快速和准确,难免发生错误、漏译和误译。如何在现场纠正同传过程中的错误,这也是一门技巧。下面就讨论一下这方面的问题:译员发现自己译错后,真的不掉线吗??、????????????
如果是小错,只要是不影响大局的,则不必纠正,可接着往下进行;如果发现自己的内容出现了大的错误,则必须立即纠正,可以明确地说:"刚才这点翻译错了,应该译为……"千万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而给会议造成损失;如果完全听漏了一句话,这时千万不要慌,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着现在的话往下译,而不必考虑刚才漏听了什么,同传中漏听掉的话如同洒出去的水,是无法收回的。有的人过分认真,总在想刚才漏掉了什么意思,这样一来,不但漏掉的话补不回来,而且会漏掉更多的话。
3、碰到发言人讲话速度过快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时,译员可以请发言人讲得稍慢些。但有的人讲话快已成习惯,很难克服。这时译员一定要稳住,不能着急,要仔细分析整段的内容,紧紧抓住中心思想译出即可。
规划的人生更精彩:我的哈佛日记(节选)
作者:张杨
从清华到哈佛--笑看过去(1)
从清华到哈佛--笑看过去(2)
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我所经历的留
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我所经历的留
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我所经历的留
你好,哈佛(1)
你好,哈佛(2)
哈佛园里的中秋
美国学校的信用制度:多元化和主动性
请让我来帮助你!(1)
请让我来帮助你!(2)
天幕电影及其他
人生的河
哈佛的管理模型、财务制度及奖学金制
哈佛的管理模型、财务制度及奖学金制
纽约,未知的以后
生命的轮回(1)
生命的轮回(2)
感受不一样的世界(1)
感受不一样的世界(2)
走出期末的压力(1)
走出期末的压力(2)
给点阳光就灿烂(1)
给点阳光就灿烂(2)
母亲(1)
母亲(2)
哈佛留学学什么?(1)
哈佛留学学什么?(2)
哈佛留学学什么?(3)
当公主嫁给海盗(1)
当公主嫁给海盗(2)
当公主嫁给海盗(3)
梦想的力量(1)
梦想的力量(2)
梦想的力量(3)
从清华到哈佛--笑看过去(1)
从1998年9月离开父母去武汉读书算起,2007年是我在外求学的第九个年头了,也是最后一年。九年中我经历了四所学校:本科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的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当然还有新东方,虽然我没有机会上过这所学校的任何一个班,但是却在这里教了将近4年的书。
从1985年五岁走进小学算起,27岁的我已经在学校里待了22年。从小学到惊险考入当时我们那个小城历史上唯一一届的重点初中(之前没有,之后取消了重点初中制),到后来更加惊险,几乎是最后几 名考入在我们那里久负盛名的枝江一中,再到后来高中成绩起起落落,连累爸爸妈妈也跟着我一惊一乍的,担惊受怕。
很多人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相信这句话的道理。教育让我从一个小县城走到了湖北的省府——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见过的新奇东西,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小小的改变。大一暑假,我带着几百块钱,坐着最便宜的绿皮火车,和一个朋友去北京看了清华和北大。当时看着北大的未名湖和清华的大牌坊,我心里默默地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到这两所中国顶级的大学读书,该有多好啊!”然后从北京到上海,去看了看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当时住在刚刚从上海交大毕业的一个大哥家里。大哥对我非常好,以前两个暑假和寒假都给我免费补课。但当时我坐不住,就像一个猴子一样动来动去。按照我妈的说法:“补课的人比上课的人还认真。”大哥带着我去看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记得当时塔有三个珠子可以让游客参观,越往上的价格越高。我们当时钱不多,所以只能爬到第二个珠子。当时和大哥有一个约定:若干年后再回上海,我们一定要爬到最上面的那颗珠子的餐厅去吃晚餐。若干年后,大哥从密歇根大学毕业,侨居休斯敦,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而我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学习。我们没有实现那个同回上海的约定,但是我却一个人爬到了纽约帝国大厦的最高层,哪怕那张门票要比东方明珠的贵得多。
考上清华之后,实现一个小小的梦想——来到了北京。刚来北京,似乎觉得自己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没有几天就发现这里应该不是我的终点。我的导师董关鹏老师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他毕业典礼时跪着接受学位的照片,而董老师的外交风范也让我向往一个更大的世界。李希光老师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访问学者,他独特的见解让我认识到自己思维和视野的局限。所以刚刚到清华的时候,我就开始向往一个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走出中国,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读书的时候在新东方默默地教了近四年书,认认真真地旁听了北京大学法语系的课程,那个时候很想去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院学习,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我没有受过正式的法语训练,最早是在华中师范大学跟着杨芬老师学习,后来在法国文化部的法语联盟学校学习。但是我一直学得很努力,2004年还得到了北京地区法语演讲比赛的三等奖,而我是其中唯一的一个非法语专业的学生。
2004年底,我申请了巴黎高政,本来是志在必得,没想到第一轮就被淘汰了。看着和我一起申请的同学拿着法国政府的艾菲尔奖学金去巴黎学习,我经历了自己所谓的“人生的第一个沉重打击”。消沉的几个月里,董老师给我联系了路透社实习的机会。这个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结识了路透中国的首席记者罗朗先生,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政治系。后来,又得到机会参加了中宣部和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在这个全国各省巡回的培训项目中,我有幸跟着时任美国新闻发言人的裴士莲女士和公使衔参赞裴孝贤先生,他们和美国大使馆公共事务处高级助理王培女士对我的英文翻译给了极大的鼓励和肯定,所以我也跟着参加了很多省份高级官员的培训。旅行成了一份工作,也成了一种学习。这些经历让我走出了申请赴法国留学惨败的阴影,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刚好这个时候,我在新东方的好朋友张晓楠被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的
从清华到哈佛--笑看过去(2)
MPA公共管理硕士项目录取。临走的时候,我们几个新东方的好朋友做饭给她饯行,晓楠给我们讲了她申请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
我也开始了向美国大学的申请。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晓楠能申请上这么多所美国知名的大学,也许我没有她优秀,但是我可以广泛申请,总有一所会录取我吧。”可是当我准备申请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从来没有参加过托福和GRE考试,而这个时候距离申请前的最后一次托福和GRE考试只有三个月了。这三个月是我最辛苦的三个月——路透社的实习、新东方的暑假班,再加上新闻办的全国培训,身体处于非常透支的状态。10月份,我在一周内陆续考完了托福和GRE,开始了申请。由于上次申请失败的经历,这次申请我非常谨慎。我挑选了自己比较向往的8所学校,根据每所学校的情况认真写好了申请材料,赶在2005年圣诞节之前寄出。刚刚寄完材料,就传来爷爷在圣诞节去世的消息。我陪着妈妈度过了她最痛苦的一段时刻,回北京上完了寒假班,然后去三亚度假。三亚让我慢慢从爷爷去世的悲痛中走了出来,暂时忘记了过去的很多事情——不过,也把自己刚买的一个很好的相机忘在了那边。
回到北京的那天晚上,也就是2006年3月1号的晚上,我正在为丢相机的事情伤心不已,却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电话——我已经被这所学校提前录取。这是非常超出我意料的一个结果。因为哥大正是晓楠读书的学校,美国排名第9。我恨不得马上就告诉哥大我会去读书,妈妈劝我再等等。这个时候反而是最难熬的时候:一方面很想去哥大,一方面又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更好的机会。正好新东方在烟台、威海和青岛有一个巡讲,新东方多语种部的主任好友范猛叫上我和他一起去讲讲学习法语的心得。出差旅行让我暂时缓和了等待的焦虑。3月7号的晚上6点钟,去青岛海洋大学讲座前的5分钟,我最后检查了一遍邮箱,意外地收到了斯坦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及政策领袖专业的项目主任给我写的一封信,我知道自己被美国排名第4的斯坦福大学录取了,马上给曾为我写过推荐信的路透社北京首席记者罗朗写了一封短信,告诉他我已被他的母校录取。他的回信是:“你会发现,斯坦福有全世界最美的校园。”
说实话,我当时心里的斗争很激烈。在加州的小城和纽约之间,我更希望到纽约,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机会,但又有些舍不得斯坦福。
这个时候,其他学校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大学的通知陆陆续续都到了,除了哈佛。当时也没有在等哈佛。这所学校的上写着每年录取的竞争是多么多么惨烈,我想自己不可能会被这所美国排名第一的学校录取。于是每天就在斯坦福和哥伦比亚大学之间斗争来斗争去,实在是一个很难的决定。为了放松心情,我每天6点起床去北京的郊区学车,好暂时忘记这些事情。3月15号的中午学完了最后一节课,约好了路考,看看时间还早,就去新东方总部办了一些事情。正好范猛在办公室,大家约好一起吃饭。快出门的时候,也就是中午12点刚过,范猛关电脑的时候我说来查查邮箱吧。没有抱任何的希望,因为这个时候是美国东部时间深夜12点,没有哪个教授会这个时候给你写信。但是打开信箱,收到了一封哈佛的信。看标题看不出到底是录取还是被拒了。打开信,第一句话是:“恭喜您,经过认真考虑,您已经被我们录取。”后面写的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我不用再选择了,我有机会可以去这所著名的大学学习了。
现在回想当时的整个申请过程,我似乎还有一些激动。最渺茫的希望慢慢变成了现实,我越发觉得人生的很多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最小的梦想也有可能慢慢变成现实。前提是这个梦想本身是可行的——如果一只大马哈鱼的梦想是爬到喜马拉雅山上去,这只大马哈鱼这辈子估计很难实现这个梦想了。现在回想当时的每一个场景,似乎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当时最受打击的时候,幸好自己没有放弃和消沉下去,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些机会,重新找回了自信;比如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尽量避免用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硬拼;比如多向身边朋友请教,很多人生重要的决定或许是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获得灵感的。
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1)
人生会经历很多选择,有时候一个正确的选择会给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发展机会,而一个不切实际的选择会让我们走很多弯路。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是很难判断大学毕业之后到底哪条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究竟是应该出国、考研还是工作?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很难找到合适的朋友或者师长来咨询。首先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职业规划咨询系统。在美国,在所有的大学和学院里,职业规划和咨询是由专门的办公室和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负责的。以哈佛大学为例,进学校的第一天,学校就会让学生意识到找工作的重要性。每一个学院都有Career Office(职业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工作,包括尽最大的努力来联系校友,邀请他们回学院聚餐、讲座和咨询,甚至带回一些工作机会,或者在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这样的主要城市举行真的不掉线吗??、????????????
Career Day(职业咨询日),让学生在那个时间段飞到这些城市,学校则会邀请重要工作单位的校友举行咨询会,集中解决学生的疑问。如果学生平时有疑问,可以随时预约这个办公室的咨询老师,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请他们帮助你修改简历和个人陈述信。另外一个原因是在中国,读书的重要性被过度地夸大。中国的很多父母不太希望孩子们经历太多的风险,他们希望孩子们走的路越稳越好。于是孩子们即使发现读书并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选择,也会迫于父母的压力而选择读书,于是本科毕业之后读硕士、硕士毕业之后读博士、博士毕业之后读博士后,最后终于读成了“烈士”甚至是“圣斗士”。千军万马在通过了高考这一关之后直接冲向了考研这下一关,太多的人壮烈牺牲了自己的宝贵青春。
选择,改变我们的命运。正确的选择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1998年走进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本科毕业考上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年考上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我亲身经历了考研和出国的全过程。虽然很难说这条路是不是最适合我的或者说这样的选择是否是最好的,但是很幸运的一点是,从南方的一个小镇,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的家庭,我一步一步地进入了中国和世界最好的大学去读书,在年轻的时候获得了最宝贵的教育机会,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这样的选择也是经历过很多次失败或者成功之后才慢慢探索出来的。
在我上本科的时候,最开始的想法是要在大学毕业之后马上出国。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去关注那些出国留学的信息,最喜欢读的书是关于出国留学成功人士的书。杨澜的《凭海临风》,王辉耀的《我在东西方的奋斗》,还有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出版的《精神的家园》几乎都被我翻破了。我不厌其烦地看着那些描写留学经历的故事,然后做着自己的美梦。但是我慢慢发现这样的选择对于我而言似乎是非常不现实的。首先,出国留学需要良好的经济条件。从准备出国留学开始,就得花很多钱,比如报名参加培训班、考试报名费、申请学校时要交的注册费(哈佛是75美金左右,斯坦福是100美金左右)、制作申请材料的费用、邮寄费(快递一份大概是130元人民币)。2006年我申请了8所学校,后来统计了一下大概用了两万块钱,这么大一笔费用是本科时期的我肯定没有办法支付的。因为当时的我并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爸爸妈妈每个月给的500块钱的生活费。除了准备出国的费用以外,还得准备一笔数目不小的学费。美国的很多硕士项目,尤其是非常热门的硕士项目的奖学金是非常少的。如果全靠自费,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4万到6万美元之间,再加上机票等费用,我逐渐发现本科出国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是我还想继续深造,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思路,准备考研,并且一定要考北京地区的研,因为我认定北京能够给我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
大三下学期决定考研以后,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准备。最开始的时候是联系学校和老师。由于没有什么钱,我就坐着最便宜的火车去了一趟北京。幸好当时有几个大哥在北京广播学院和清华大学读书,所以我省下了一笔住宿的钱。在北京,我综合考察了北京广播学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最后决定考清华大学。我在清华的招生办公室领取了招生简章,然后就回家复习了。当时考研需要考政治、英语还有三门专业课。我从5月份开始慢慢地走进了全面备考的状态,这里是我当时的一个大致的复习时间表:
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2)
5月份:收集各门课的资料,包括历年考题和学校指定教材,报名参加考试培训班,调整生活规律等等。
6月份: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同时,继续在网上收集考研的有关信息,包括收集学校教授的信息,加深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
7月份:暑假刚刚开始,上一些考研的辅导班,听老师先把历年的考题串讲一遍,然后制定暑期的复习计划。
8月份:这一个月是考研过程中第一个最容易放弃的时间段,因为这个时候觉得身心很疲惫,并且长期的复习似乎也没有什么太明显的效果,所以很容易分心甚至放弃。记得我当时差点都不想考了,听说身边有同学想去法国留学,我也想去,幸好妈妈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和我长谈,让我慢慢稳定了情绪。当时和妈妈的约定是:我尽力去考清华大学,考试的过程中不留遗憾,如果考不上的话再去法国留学。那个暑假期间,我完成了第一轮的复习,对整个考试的内容和复习的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9月份:新学期开始。这个时候除了准备新学期的课程之外,主要是开始第二轮复习并制定新学期的复习计划。
10月份:新学期的课程慢慢走上正轨,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复习。每个星期我都会制定一个复习
进度表,查漏补缺,告诉自己还应该准备些什么,哪些地方还应该加强。
11月份:第二轮复习基本结束,我开始强化第三轮复习。第三轮复习的重点在于归纳。因为政治和专业课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记,死记硬背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就自己准备了几个笔记本,把所有的复习重点归纳总结起来。
12月份:第四轮复习开始。这一轮主要是开始背诵,由于背诵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且非常枯燥,所以这一段时间是另一个考研的危险期。我有很多朋友之前准备得好好的,可是到了这个月一点点风吹草动就放弃了。要么轻易地接受了保研,要么和大家一起找工作去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每年媒体上总会报道多少多少万人加入考研大军,其实真正能坚持到这个时候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了。
1月份:这个阶段是考试的冲刺期。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考前24天倒计时冲刺表。这样我可以保证把自己调整到最饱满的战斗状态。同时我会给自己设计很多考题和模拟考试,然后自己考自己,看是不是每一个考点都复习到了,掌握得是否扎实。
一个漫长的复习过程,是对意志的一场考验。考完之后走出考场,我仰天长啸一声,把所有的书都塞进最深的柜子里,给自己好好放了一个假。我告诉自己:“我真的已经尽力了,考上考不上,我都没有遗憾了。如果考不上,我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每次我最没有把握的时候,我就这样对自己说。但是一般来说,只要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有很完整的复习策略,我都能达到自己的梦想——一个月之后,我接到了清华的复试通知单,三个月之后,我接到了清华的录取通知书。
现在回想起来,这条路是我当时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清华带给我一个更大的平台和视野,在北京和清华,我积累了申请哈佛大学的工作和实习经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本科毕业马上出国,所以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外语水平不高,或者工作经历不够的话,我的建议是先工作或者先考研,等条件成熟之后再冲击更高的目标。
与考研一样,留学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还有准确的判断力。2005年年初,当我知道我被法国高等政治学院拒绝了以后,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自己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首先,我找出了自己的不足。我觉得自己第一次申请的时候有点太自负了,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没有太用心,在申请美国的时候就避免了这样的错误。我的留学申请反复修改甚至是颠覆了十几遍。用简短的1,000个英语单词说服一个根本不认识你的人,这本来就是对公关能力的大考验。我仔细研究了每个学校的录取要求,然后根据他们的要求,用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将我过去的工作和实习串联在一起;除此之外,我意识到本科成绩不太好是我一个很大的缺陷,于是专门写了一封补充说明信,告诉录取委员会的老师我的成绩不好是因为我当时还不太懂事,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课外活动上,忽视了学习成绩。为了说服他们,我还把我在大学的一些课外活动的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寄了过去。为了进一步说服他们,我还打印了非常精美和详细的简历。其实这些材料都不是学校要求的,但是我相信这些材料只要录取的老师多扫一眼,就能让他们多了解我一些。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会争取。
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3)
其次,我拿出了当年考研的劲头来准备托福和GRE考试。由于我准备这两个考试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并且这三个月是新东方暑假班最辛苦的时候,所以我还是吃了不少苦头。当时因为我经历过考研的系统复习,我知道制定计划是最重要的。于是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三个月的复习计划:
7月:在网上收集考试信息,购买教材。我当时参考了很多网上前辈的意见,比如寄托网、太傻网等等,参考了很多人的复习计划,制定了最适合自己的计划。
8月:主攻GRE考试。因为我当时发现托福考试除了听力比较难以外,其他都比GRE简单。所以我发明了独特的“高原理论”——在高原上奔跑训练,在平原上参加比赛,复习难的,考简单的。所以我在复习的时候,每天练习托福听力,然后主攻
GRE,后来证明这样的策略帮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9月:主攻GRE作文。北美研究生院非常重视托福和GRE的作文成绩。因为在北美读研究生,大量的时间就是在写论文。一般来说,GRE作文以4.5分以上比较合适。由于这些作文题目都是公开的,所以我把题目归纳成了一些特殊的大类,然后集中强化练习。
10月:由于时间很紧,所以我是10月15号考GRE,10月22号考托福。考前最后一周,我还是像当年考研一样,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倒计时冲刺表,让自己逐渐进入一种考试的战斗状态。
考完之后,我开始准备申请材料。准备的时候,可以请教一些美国的朋友,因为中西方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一个中国人眼中的优秀学生也许是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普通生,所以请美国朋友帮忙参谋参谋是非常重要的。
12月25日圣诞节之前我寄出了申请材料。3月 1日,哥伦比亚大学的通知寄到;3月7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通知寄到;3月15日,哈佛大学的通知寄到……
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你所能想到的只有快乐和自豪,以往付出的那些辛苦都会烟消云散。这也许就是选择和坚持的快乐——越重要的选择,就意味着越大的未知和风险;而越大的未知和风险,就能带来越大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当你看准了一条路,走得很辛苦很想放弃的时候,不妨这样想一想:有了正确的选择和乐观的坚持,很多遥远的梦也能成为现实。
除了考研,除了出国,还可以就业和创业。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发展的轨迹——就像当年如果比尔·盖茨被逼着考研,也许世界上就少了一个商界天才;如果比尔·克林顿被逼着读博,世界上就少了一个政治家。现在成功的路越来越多,看准一条,做出你的判断,坚持走下去,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天空。
你好,哈佛(1)
对我来说,和哈佛的相遇是一个绝对的意外。
从小到大有很多的求学梦。作为一个出生在中国南方小镇的孩子,我渴望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看一看。由于爸爸和妈妈小时候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期望我能够读更好的大学,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梦。于是我不停地做着现实或者不现实的梦,跟着这些梦,我慢慢地从武汉走到了北京,从华中师大走到了清华。实现这些梦想的过程,也是我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慢慢改变自己的一个过程。因为慢慢靠近这些梦,所以每当我回顾两三年前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个有一些幼稚、甚至带一些傻气的自己。梦想改变了我,所以,我爱上了做梦。
走进清华的第一天,我告诉我自己,这里或许
是我求学之梦的最后一站了——因为我从小到大能做的最远的梦在清华已经停止了——我想我可以停下来歇一会儿了。但是我发现自己错了,一个爱做梦的人似乎很难停止自己的脚步。走进清华,我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在寻找着出国深造的机会,也有很多人刚刚从海外回来,如鱼得水地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比如我年轻的导师,他就获得了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
在这些朋友的影响下,我开始回到了做梦的年代——做上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梦。看过很多书,听过很多讲座,海外留学生是近代中国国际化的推进器,不管是在政界、商界、知识界还是在文艺界,总能找到很多海外留学生的身影。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努力,但也意识到出国留学对我而言是一个奢侈的梦——我没有钱,甚至交不起报考托福的学费。毕竟,我来北京的时候,全身上下只有1,000块钱,而爸爸妈妈也不太可能负担得起我昂贵的出国学费。或者即使他们能支付得起,我也不太愿意靠他们的钱出国;我不太善于英语考试,从小到大考了很多试,似乎已经把我“考伤了”,只要是和考试沾边的事情,我都容易发挥失常。
后来有机会到新东方工作,我的经济条件开始好转,于是我可以开始准备了。可是出国的路却一波三折。考了三次雅思,每次作文都考砸,加上英国的学费实在太贵,我去英国的希望慢慢破灭。后来又想去法国,那时候很叛逆,觉得大家都去英语国家,我偏要去法国。于是靠着以前二外的底子,在北大法语系蹭了一年的课,居然还得了北京地区法语演讲比赛三等奖。信心膨胀的时候申请巴黎高政惨败而归,第一轮就被淘汰……
越挫越战,越战越挫——我已经快放弃出国留学的梦了。可是在就要放弃的时候,新东方的一个好朋友张晓楠成功地申请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等著名学校,打破了新东方老师无法去美国的传闻——之前由于新东方和ETS的官司,内部传言新东方老师出国很难获得签证云云。
我开始了对美国学校的申请。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想法非常简单,母校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如果去美国读书,我也得尽量去排名前10的学校。或者,至少排名前20吧——毕竟申请法国失败让我的自信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恢复。一切忙忙碌碌地进行,甚至有些仓促——我在半年的时间内考完了托福和GRE考试,准备好了申请材料,申请了美国的六所学校,其中我抱希望最大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同时也想冲击一下斯坦福大学。但是材料做到最后还剩一份,我想到了哈佛——“试一试吧,反正申请哈佛失败了也没有人会笑话我”,我这样安慰自己。于是我把最后一份材料按照哈佛的要求修改了一下,在快截止的时候寄了过去。几乎是同样的顺序,在陆陆续续收到了其他学校的通知书之后,我收到了斯坦福的录取通知。我下定了决心,就是斯坦福了。2006年3月15日的正午,我收到了哈佛的通知。这个时候,我告诉自己什么都不用再犹豫了——我将开始一段意外的梦想之旅。其后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收到正式的书面通知,收到I-20表格,和未曾谋面的师姐联系,买机票,签证,收拾行李,朋友聚会,在机场告别爸爸妈妈,飞行13个多小时跨过蒙古、俄罗斯、北冰洋格陵兰岛、加拿大和纽约,抵达波士顿。
你好,哈佛(2)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这一站是地球另一端——美国的哈佛。 9月4号晚上,当我坐着地铁穿过查尔斯河来到“哈佛广场”这一站,看到迎面而来的那些从前在图片中才看到过的红砖建筑,我似乎忘记了以前的所有辛苦,觉得自己穿过地球就来到了这个梦想中的学校——幸福有时候如此意外,我告诉自己:要珍惜这里的每一天。你好,哈佛!在370年的历史里,这里培育了无数个改变了世界的人,在你370岁生日的时候来到你的身边,不知道你会对我的命运带来怎样的改变,而我又能为别人和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切都是未知,未知让我无限向往。
从走进哈佛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把在这里经历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事记录下来。这一定会是一段难忘的旅程。幸运的是,我的记录一直坚持了下来,从最开始的写给母亲,到后来写给自己,直到现在写给更多的像我一样做着梦的人。这一段旅程的记录,就是您现在看到的《我的哈佛日记》。
哈佛园里的中秋
这是我来美国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几乎没有意识到节日的到来。在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肤色,各种各样的种族,让传统的中国节日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的气氛。像往常一样上课。哈佛的课程往往是一节连着一节。比如这节课1点下课,第二节课就是1点上课。所以教授们也心照不宣,决不拖堂。因为到了下课时间,大家就会冲出去。匆匆忙忙地从一个教室飞奔到另一个教室,没有迟到,正好1点钟。走进教室,发现门口的长椅上摆着两盒精致的月饼,才突然想起来今天是中秋节。两个新加坡的女孩非常细心,提前一天去中国超市买了月饼,然后带到教室里和大家分享。美国东部时间和北京时间相差12个小时,所以下午一点正好是国内中秋节的凌晨1点。大多数美国朋友都没有吃过中国的月饼,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种食物,觉得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东西。看到大家这么感兴趣的样子,我和新加坡女孩干脆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什么是华人世界的中秋节。新加坡人把中秋叫做“Moon cake festival(月饼节)”,这个翻译也不错。把节日和食物联系在一起,比较容易让人记住。我接着补充道:“Mid-fall festival is the time for the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to appreciate the fullest moon and to celebrate the family reunion, as they do in the Spring Festival.(中秋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和春节一样,是全世界华人庆祝家庭团圆的日子。)”
恰巧中国的国庆节也是这几天。当中秋国庆碰到一起的时候,带给我很多的惊喜。10月1号那天晚上去图书馆看书。坐在舒服的沙发上,身边走过一个日本的男孩儿,看到我坐在那里,突然用中文对我说:“国庆好”。每天大家都是用英文对话,我甚至不知道他能说中文。突然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他并不是非常清楚的中文,等反应过来是一个日本朋友在祝我国庆快乐的时候,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感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中秋和国庆,除了来自国际朋友的感动和思乡的情怀,期望更多的是中国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也希望祖国越来越好。
美国学校的信用制度:多元化和主动性
一年前曾跟一个新东方的兄弟一起去齐齐哈尔大学做讲座,那时正好是东北最冷的季节,我们两个在火车上谈着自己的生活,谈着自己的梦想。他说的最多的是他和妻子的幸福生活。再次和他聊天已经是一年后的冬天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他从学校调到了集团,我离开北京来到了波士顿。他依然非常幸福地给我推荐他夫人的博客,告诉我那里记录了他们的梦想。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这位兄弟的建议。他很诚恳地建议我多写几篇关于在哈佛学习和生活的文章,这样做可以帮助正在读大学的朋友多了解美国的生活,也可以帮助我曾经教过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多了解一些美国的校园。原话是:“你的日记应该给他们些启迪。不过,这会让你觉得有点累,不能很自我地畅游生活、畅游哈佛。但是,我想你为他们做些事情,这也是你的日记最大的亮点。”所以,以后我除了继续写游记外,还会找机会给大家多讲讲哈佛这边的学习和生活。
在哈佛读书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都会非常自觉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学习中。有一个国内大学的校长来参加一个论坛,非常感慨地问一位哈佛的教授:“你们的学生都怎么了?一个一个忙着这么多门课,忙成这样了还开心得不得了?!你们是怎么让他们这么刻苦的?”
美国的大学的确和中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美国是一个信用社会。这个信用也包括 academic record(学术记录),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都要出示大学成绩单和教授推荐信。所以,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想尽可能多地得到A,得到老师的欣赏。这样,以后的发展就相对比较顺利。但是国内的考研和找工作似乎都不怎么在乎大学成绩,所以成绩好一点坏一点影响不大。其次是因为美国大学的自由度比较高,大家可以非常自由地选课。比如我们可以在哈佛任何一个学院选课,也可以到麻省理工和TUFTS大学选课,这些学分都是被学校认可的。也就是说只要修满自己本专业的基本学分,就可以天马行空地去选自己喜欢的课,而自己喜欢的课肯定会很投入地学习。
其次,我在这里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社会多元化、校园多元化。在美国,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移民社会的各种挑战,这是美国人很自豪的事情,但同时也是非常棘手的事。今天晚上一个很著名的教授来讲座,院长和教授也坐在学生中间一起听,气氛非常好。我负责整个讲座的录像,所以能更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表情。讲座中教授提到,纽约生活着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移民。后来再一想,就在哈佛这么一个地方就生活着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学生。因此每个学生和教授对多元文化是非常习惯的。比如今天早上上课,一个黑人女孩突然站起来对着全班学生大声念了一篇我们都没听懂的经文(不知道是什么宗教),然后很坦然地坐了下来。教授和同学们似乎已经很习惯这一切,你念你的经、我上我的课,反正老师的麦克风声音大。第三个感受就是美国学生的主动性。东方文化强调“多听少说”,所以很多亚洲学生刚来的时候几乎只听不说,我就是一个典型。不过慢慢发现不行了,因为美国学生上课时手似乎没放下来过,生怕没有机会表达自己。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讨论是最重要的课堂内容。“blabla...”每一个人就像一个演讲家。而我也因为不喜欢说话而收到了教授一封“委婉”的信,他信中写道:“Alex, what happened to you? Have you met with any technological problems?(Alex,为什么上课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技术故障?)”于是我马上调整风格,投入了“热火朝天”的讨论中,终于解决了“technological problems”。我很欣赏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我觉得东方的教育方式应该有所调整,不应该要求学生不说话,而应该鼓励学生更智慧和幽默地说话。
第四点就是对残疾同学的帮助。我们有一门课上有个女孩子是“听力受损”的同学(我觉得这个词比较礼貌,英文是Hearing Impaired),每节课都有两个手语老师轮流给她打手语翻译。学校专门设有残疾学生办公室,号召大家为残疾同学做笔记,然后学校付费,大概一个小时14美元。边上课边挣钱自然会有人做,学校这种人性的关怀自然会带给学生很大的温暖和帮助。有了这样的潜移默化,学生毕业以后也会去关注残疾朋友,帮助残疾朋友。
请让我来帮助你!(1)
今天意外地提前完成了一篇非常难的assignment(作业),这意味着周末我又可以去旅游了。我们Richards宿舍二楼的25个楼友团结在一起得到了 “extra money”,所以就“冒上”来写完这篇日记,介绍一些哈佛学生的互助制度。
首先讲一讲哈佛同学间在学习上的互助。前面提到美国大学的信用制度,A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都努力想得到A。A的数量并不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做得好,那就都是A。这样利益并不冲突。何况世界这么大,明天你在哪个角落都不一定,所以我们一起来互相帮助吧。学生互助最常见的形式是自由组合的study group(学习小组)。每当一个作业布置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各显神通。你可能会参加老师和助教的复习课,我可能会去问学长,你可能会帮我润色语言,我可能会帮你收集思路,大家电子邮件一发,约好一个时间,讨论半个小时,基本上再难的作业也能完成了。以我今天为例,本来今天早上还觉得不可能完成这个作业,实在太难了!67页的数据要分析,但是折腾了一天,又是找老师,又是参加助教的复习课,然后和一个印度朋友讨论(印度、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的同学的英语很多都是母语水平,虽然都有自己国家很强的口音),于是做出了一份非常有成就感的报告,然后把作业发给study group的成员,大家互相修改。这样大家都可以提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巩固,并且提高了大家的团队意识。互助还体现在校友制度上。每一个学校都是以校友为荣的,当然校友也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哈佛这样的私立学校之所以能够每年拨出巨额奖学金向全世界招收新生,就是因为有大量的校友捐款。除了捐款以外,校友也会捐赠教学设备。以法学院图书馆为例,走进去就会发现一些铭文,纪念某某校友的捐款,非常神圣。当然,校友也非常愿意回来帮助学弟学妹。他们会举行一个小的圆桌聚餐,8个人左右,这也是学弟学妹“套磁”找工作的好时机,我们把它叫做social working。美国学生一进校就有这种working的意识,学校也会竭力帮助学生去拉关系,让他们顺利走进这个圈子。我今天中午就参加了一个校友午宴,大家围桌而坐,气氛很好。但是这个午宴是需要在网上注册的,所以谁的动作快,谁就可以挤进这张8个人的小桌子。在生活中,学校也会鼓励大家互相帮助。哈佛的研究生都是一人一间宿舍,各个学院的男生女生混住在一起,每层楼都有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做Residence Advisor(简称RA,生活辅导员)。
生活辅导员也是学生,学校会给他们一定的费用和福利,这属于校园兼职的一种形式。每个学期,学校会要求大家评估辅导员。哪个楼层的回复率最高,就可以得到75美金的额外奖励,一般会被大家用来开pizza party(比萨晚宴)。我们这层楼有一个比利时的小伙子是学物理的,突然想出一个创意。他建了一个群,大家回复以后就马上去那个群登记一下,这样我们就可以迅速知道谁没有回复。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这层楼今天得到了这笔钱,所以RA在这个小伙子的门口写下了“严重感谢”。
只有在学校培养起这种互相帮助的宽广胸怀,走出校园才能成为团队领袖,而这样的校园氛围也会让大家觉得非常温暖!附上我们的庆功及花钱讨论信:
Hello folks!!I have good news-we have won the $75 for a floor event, in return for all of you being so good and filling out your RA evaluation forms!!!! I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of you whole-heartedly for taking the time to do this. Also, I hope everyone will thank Peter for starting the email response message to encourage a 100% response rate-it obviously was very successful! Please let me know when and what you would like to do with the money. We can split it up into a few events (ex. lots of little dessert nights), or do a large event all at once (ex. pasta dinner or pizza party). Please send me any suggestions! I would love to cook! Thanks again, and thank Peter!
请让我来帮助你!(2)
Gena
天幕电影及其他
刹车——停下来。决定今天什么都不做了,听听音乐吧。这篇文章是听着希腊的一段交响诗写的,不知道感觉会不会不一样。
每个人似乎都在不停地忙,忙着忙着就没法停下来了。就像前几天,国内的一些新东方的朋友过来晃了一下,还没回过神,今天打电话他们又回到北京了。
Amazing, such a small
world.(多小的一个世界啊!)有时候想别人为什么那么忙,自己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不知道为什么忙成这样?每天都在担心今天会不会有吃饭的时间。有一个星期四,居然晚上9点了还没有吃一顿饭。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接一个,而去吃饭的地方来回至少需要15分钟。所以就一顿一顿地skip了。不过只要这些事情是自己愿意做的,就觉得还行。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忙了。但是生活似乎有一个加速度,一旦奔跑起来,就很难自己控制。也可能这和我的性格有关,也许天生就静不下来吧。周一到周五忙吧,周六周日就是我自己的真的不掉线吗??、????????????
了。上周去了波士顿科技博物馆,看了传说中的“天幕电影”,整个屋顶就是一个球状的屏幕,躺着看,绝对是视觉听觉的享受。片名是“Greece, Secrets of the Past”(《希腊:过去的秘密》)。Discovery公司的片子做得果然好,尤其是音乐,真的是太好听了,可以用壮美来形容。当爱琴海的波浪卷着天籁般的音乐从天幕上冲下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体验到了光影的冲击力。希腊的音乐融合了西方交响乐的气势磅礴和阿拉伯音乐的轻松跳跃,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也从此喜欢上了这么美妙的音乐。今天一个朋友帮我找到了这首歌,我请Konstantina这位正宗的希腊同学仔细听了一遍歌词,果然是希腊人,她听了一遍,翻译的歌词居然和一个词都不差。很喜欢其中最浪漫的一句:
Show me the new day,告诉我新的一天,
Each word of yours is a wish. 你的每一句话对我都是希望。
记得刚来学校的时候,Konstantina的妈妈陪她过来,每天聚餐的时候都热情地教我们希腊文,可惜那时候没有好好地跟她学。
看了一部感觉不够,就看了第二部,“The Human Body”(《人体》),还觉得不过瘾,又看了一部IMAX的“Bugs”(《昆虫》),真是佩服,3D居然能把热带雨林昆虫的世界表现得这么细微。今天陪着一位国家美术馆的朋友游览哈佛的博物馆,我才发现哈佛的三座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世界级的珍宝。其中包括十几件毕加索、莫奈、塞尚和罗丹的作品,还有很多中国的国宝级艺术品,本来应该是我陪她玩的,结果最后她给我结结实实地上了一下午的课。我明白了一些文物鉴赏的知识,知道了一点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知识,这几天还得继续请教她。
人生的河
有几天没有写日记了。因为这段时间作业非常多,感恩节和圣诞节快来了,老师们开始带着节日般的热情布置作业,大家也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我现在有4个大的论文和课件要完成,同时必须筹备下个星期的一个重要活动。
随着中美交流越来越多,国内经常有一些官员和学者朋友来哈佛访问或者是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从这个周日开始会有一个论坛,国内会有大概二十多位大学的校长访问哈佛,他们此行主要是来考察美国的高等教育。学校很重视这个活动,会邀请一些资深的教授来演讲,题目自然会比较难,很多题材是我非常不熟悉的,所以得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包括熟悉嘉宾的演讲大纲、和嘉宾沟通、熟悉他们讲话的方式和语音、想到一切可能的细节……
为什么这篇日记的题目是《人生的河》呢?这个得从美国的选举日说起。
11月7日是美国的选举日。今年的中期选举竞争特别激烈,民主党试图夺回失去了12年的参众两院控制权,所以攻势猛烈。美国各大电视台纷纷全天现场直播,我的导师早早地给我们几个发了一封信,让我们去他家里看直播。导师本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支持民主党,特别关心这次选举。我们几个同学开着车去他家里看直播看到晚上11点,实在等不到最终结果全部公布了,于是回家休息。不过也算是经历了一次美国的中期国会选举的热闹。选举中,电视台的镜头纷纷转向各路政治明星,我看到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身影。重新记起戈尔要归功于他主演的一部纪录片“An Inconvenient Truth”(《不合时宜的真相》),这部纪录片上个星期日在哈佛科学中心礼堂放映,千余名学生去看了,看完之后全场鼓掌。
自从当年和布什竞选总统失败以后,戈尔就投身环保宣传。因为布什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戈尔就全球演讲,宣传全球温室效应的严重性。这部纪录片就将戈尔的演讲片段和他的一些人生回忆用蒙太奇的手法串联起来。有他小时候的照片、有他孩子出车祸时的录像、有他听到竞选失败那一瞬间转过身去拥抱他妻子的片段,非常感人。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竞选失败对他的沉重打击,随后的戈尔明显比之前臃肿和憔悴了不少。这部纪录片用最直观的方式讲到了全球温室效应的严重性,虽然也有人评论说这是党派竞争的一种方式,但是不得不承认,温室效应的确已经引发了很多气候连锁效应。不管争论如何,戈尔继续着他的演讲,影片开始和结束都出现了他家乡的一条安静的小河:一个小孩子到一个政治家,又到一个环保主义演讲家,一个沧桑的男人在遭受人生双重打击之后继续坚强,落幕也英雄。人生的一切可能就像这一条河,坚强而执著地延伸……
哈佛的管理模型、财务制度及奖学金制度(1)
刚刚结束最后一天的活动,大家在Harvard Faculty Club(哈佛教工俱乐部)这所非常有名的学校官方餐厅里举行了晚宴,为期一周的校长论坛结束了。晚宴中遇到专程从纽约赶来的中国总领馆的参赞先生,聊天时居然发现我们都来自一个城市,彼此老家相距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于是感叹世界真的是很小。这次活动我有幸担任了六场专题讲座和两场校方官方欢迎晚宴的交传翻译,尤其是星期一和星期五每天连续翻译8个小时,强度很大,但是收获也很大。校方比较重视这次活动,特地邀请了几位资深院长和“校长寻访委员会”首席教育顾问做了这些讲座,这些教授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这次出山,讲的东西非常宝贵。我把其中可以公开的一些资料总结整理了一下,希望给国内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哈佛大学目前有两个校董会,一个是拥有实权的7人校董会(Harvard
Cooperation),校长是校董会的成员之一,也是主席。校董会定期召开会议,如果校长辞职,则由其他资深人员代为主持。由于萨默斯校长不慎得罪了文理学院这个最大学院的教真的不掉线吗??、????????????
授们,几个月前刚刚被迫辞职,所以哈佛正在全美寻访校长。“寻访委员会”目前正在圈定候选人。这个校董会拥有学校的最高权力,包括财务、校长任命权。这个7人校董会是内选产生的,也就是说7个人中如果有一个人离开,则由另外6个人一起决定新的人选。这7个人里面,除校长和总财务长 (Treasurer)外,其他5个人均来自校外。除了7人校董之外,哈佛还有一个“Overseeing mittee(监督委员会)”,由32个成员组成。这32个成员由全体哈佛校友投票产生,每年开14次会。他们会组成“Visiting mittee(巡视委员会)”,负责巡视每个院的工作。院长及系主任向其汇报工作,但是这个委员会只拥有建议权,并没有实权。校董会以下就是校长和学术副校长(Provost),校长由校董会任命,只对校董会负责,也是资深成员(Senior Member)。学术副校长是15年前刚刚设立的新职,主要负责将各个独立的学院整合在一起。这个职位目前没有实权,因为各个系主任直接对校长负责。但是目前有一种趋势就是赋予学术副校长终身教授授予权。这样学术副校长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校长以下是哈佛11个学院的院长。学院彼此独立,拥有财务及任命权。院长最主要的工作是向校友或社会募集资金。但是哈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鼓励跨院募集。也就是说,文理学院不能向商学院的校友去募集资金,当然这样的规定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通融。在哈佛,学院教授也有一定的权力。萨默斯校长就是迫于文理学院两派教授的压力而被迫辞职。但是一般情况下,教授不会干预行政,只有到了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尊重的时候,他们才会联合起来。(按照一位哈佛教育学院教授的说法,萨默斯校长的改革过于激进,所以树敌过多。文理学院的两派教授分歧一直很大,但是没想到在萨默斯校长的问题上,两派教授史无前例地团结了起来。)哈佛的财务模型是此次中国校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哈佛的校董掌管庞大的哈佛校产。有这样一个说法,哈佛和麻省理工是剑桥市最大的地产拥有者。两个学校拥有全市近一半的地产。哈佛的校友基金也是全美最大的,2006年达到28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15亿美元。2004年这个数目是220亿,是排名第二的耶鲁(120亿)的近两倍。随后是德州大学系统,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分别是近100亿。这些哈佛基金,分为不受限基金(捐赠人没有指明款项的用途)和受限基金(捐赠人已经指明了款项的用途)。学校每年控制大概4%的使用率,并且从华尔街聘请两位专业投资人管理。他们成功地用了十几年时间,运用各种投资手段将资金翻了一番。当然这两位投资人的年薪据说也达到了千万美元。同时,学校的教授也可以接受研究资金。如果是来自政府的研究基金,要向学校上缴60%;如果来自私人捐赠,上缴15%,作为学校的公有发展基金。
哈佛的管理模型、财务制度及奖学金制度(2)
每个学院的院长负责筹钱,所有学院财务完全独立。如果要使用学校的公有财产,则向学院缴纳一定的费用,校长负责筹集全校的发展资金。关于奖学金制度。在普林斯顿大学宣布用助学金取代学生贷款之后,2001年2月21日,哈佛宣布增加8,300万美元的学生奖助学金,每个学生的资助数额增加2,000美元/年。目前的规定是年收入低于60,000美元的家庭的本科生,免除一切费用。目前哈佛基本已经实现所有有困难的本科生和全部博士生的学真的不掉线吗??、????????????
杂费用全免,并且教育学院等几所致力于公共事务的学院,正在努力实现全体学生免费。除了免去的费用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work-study(勤工俭学)”等形式获取学校的助学金。所以各种各样的兼职在校内非常普遍。我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有不同形式的兼职,甚至包括为盲人学生做笔记、做图书管理员等等。这样挣到的钱基本已经足够解决生活费用了。
美国学生还可以申请佩尔助学金和斯泰福贷款,这些资料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我就不一一罗列了。会议结束的时候,一位前院长说了这样一句话:
“美国的高等教育成功辅助了美国经济从农业经济的转型,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发挥类似的作用。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对中国的未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临行的时候,大家非常留恋这几天的生活。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收到了一位校长的邮件。大家这些天在一起非常愉快,他走的时候说把这次与会的校长联系方式给我一份,没想到这么快就发过来了。
这个星期总是骑着自行车飞奔在会场和课堂之间,工作人员一定觉得非常有意思:每天总是有一个中国学生,穿得西装革履,骑着自行车,背着书包,飞快地从一个地方冲到另外一个地方。虽然忙碌,但是每天非常兴奋,因为这个领域我非常陌生但是很感兴趣。每天都是这么牛的教授,我还不能走神地听,所以觉得收获是非常大的。当然作为回报,学校也会付给我一笔很不错的酬劳,足够我去好好地旅游一次了。终于忙完了这一阵,感恩节也要来了。不知道国内是不是有很浓的节日气氛。Happy
Thanksgiving to all, including myself!
最后补充一个数据:目前全美中国留学生有20多万(包括已经毕业留美工作的学生),新英格兰地区大概有3万。
纽约,未知的以后
很久以前看过杨澜的《凭海临风》,这本书被那时年少的我翻得很破,有一篇文章叫做《纽约,纽约》,至今给我很深的印象,让我对纽约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也许杨澜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个人(可惜她唯一一次去清华的讲座我却错过了,sigh),所以在她的影响下,很期待去体验纽约。我希望这种体验更早一些,因为我知道每个人走过了一定的年龄以后,有些感觉就很难再找到了。
和纽约的缘分最早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我有很多的好朋友,他们都在哥大读书。
杨澜本人是哥大CIPA毕业,晓楠去年也去了同样一个地方—— CIPA,她是我永远感谢的好朋友,她的热情、快乐和鼓励让我走出24岁本命年的低谷和一个弯道,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勇敢申请了一些我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学校。哥大是我非常感激和尊敬的一所学校,因为她最早给我offer(录取),所以在几天后斯坦福 offer到的时候,我一度在哥大和斯坦福之间激烈地斗争,曾经想放弃所有的其他offers去斯坦福,但是因为斯坦福离纽约实在太远,所以非常犹豫。
还好,我还是来到了纽约,因为去波士顿的航班得在纽约转机,我在纽约停留了短暂的一个小时。
如果你爱他,让他去纽约吧,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让他去纽约吧,那里是地狱。
感恩节学校给我们4天假期,亲爱的T爷(我们的一个教授,大家都很喜欢他,年年评他最佳教授,因为名字中字母T很多,决定称其T爷。)考虑我们要度假,取消了星期三的课,所以我就有了5天的假期,于是开始在美国的第一个长途旅行——纽约。
这次去纽约,我给自己安排了最满的行程。我的一个好朋友看了我的旅游行程以后说:“你会累趴下的,估计回不了波士顿了。”
累趴下来就累趴下吧,纽约实在有太多值得去体验的地方:自由女神、华尔街、帝国大厦、世贸大厦遗址、百老汇的音乐剧、哥大、中央公园、大都会美术馆、自然科学博物馆、Woodbury Outlet购物中心……
在一个好朋友的影响下,我开始喜欢上了旅游,最理想的旅游形式是背着一个包,穿着旅游鞋、背心和牛仔裤,没有什么时间压力地体验一个地方,和陌生人聊一聊天,坐在广场上休息一会儿。我知道人生中不是每个阶段都会有这样的时间和心情的,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希望去尽早体验这种心情和经历。
生命的轮回(1)
明天早上参观完大都会美术馆,我就要去这次旅行的下一站——新泽西州,去度最后三天感恩节假期了。从昨天下午开始,纽约就开始下起冰冷的雨,那个时候我正在帝国大厦的楼顶,俯瞰着整个城市。
从哥伦比亚大学,到South Ferry(南渡口)、自由岛、Ellis岛、帝国大厦、世贸中心遗址,到时代广场和百老汇、第五大街,我背着一个包,穿行在人海中,听着各种各样的语言,用眼睛去静静地观察这个陌生的城市。在来纽约的路上,一个坐在我旁边的纽约女孩告诉我,她的眼里,波士顿是一个安静的欧洲城市,而纽约是一个没有夜晚的大都市。
这的确是一个没有夜晚的大都市。我到达纽约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1点10分了,可是纽约的地铁里依然是挤得满满的,按照纽约当地人的说法,“This is a city that never sleeps.(这是一个不夜城。)”。
昨天一大早去了自由岛和Ellis岛,这是我到纽约的第一站。在Ellis岛上,我没有很快离开,我仔细地看了一部纪录片“Island of Hope, Island of Tears”(《希望之岛,眼泪之岛》)。播放前,一个非常善于调动气氛的讲解员做了一个调查:“你从哪里来?”,最后发现全场居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We are a world.(这里就是一个世界)”。他这句话很有意思。在纽约,哪里都可以看到一个世界:各种语言,各种肤色。只要会讲英语,你就会被当作New Yorker(纽约人)。
没有飞机的时代,早期美国移民都从欧洲坐一个月的船来到Ellis岛,接受严格的移民检查,这部纪录片就再现了当年珍贵的影像资料。我在想,其实每一个人都不过是世界太短暂的一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去争取希望,虽然这条路上也许充满着不为人知的泪水。
专程选择晚上去百老汇,我对这里的音乐剧仰慕已久。但是百老汇并不是每一部音乐剧都会同时上演,每一段时间只会有一些特定的音乐剧。我本来想看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Evita》,但是这段时间上演的只有他的《歌剧魅影》,所以没有看到。不过,我看到了百老汇最经典的一部音乐剧《狮子王》,这部音乐剧已经成为百老汇上座率最高的保留音乐剧之一。当然门票也是非常贵的。我去的时候,当天的门票已经几乎销售一空,只剩下最后几张最好座位的高价票,(这里门票分4档,最便宜的是50 美元,最贵的是121美元)。为了更近距离地感受这部音乐剧,我买了最后的几张121美元的票之一。不过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一个没有遗憾的选择。
这是我看过的最震撼的演出,我也许只能用震撼来形容。迪士尼公司成功地改编了那部著名的动画片。在演出开始以前,每个人的表情都是很放松的,可是当大幕拉开,音乐和灯光升起的时候,你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每个人的表情瞬间统一起来: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整个音乐剧将大家带到了非洲草原,似乎让每一个人忘记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每一幕结束,观众都会集体鼓掌叫好。当音乐的主题歌“Circle
of Life”(《生命的轮回》)最后响起的时候,全场起立,集体鼓掌5分钟,然后很多朋友都参加了随后的为非洲妇女举行的慈善捐款。
生命的轮回,我又想起了今天早上去纽约中央公园动物园的一幕。本来去之前我是抱着失望的心情的,因为据说这是一个很小的动物园,还没有中关村广场大,但是去了以后,我却感觉这是我去过的最精致的动物园。很多动物都是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的。一个小小的园子,将热带雨林、北极南极、海洋陆地压缩在一起,并且所有热带雨林的鸟都没有笼子,大家可以去善意地触摸它们的羽毛,它们也可以选择飞走或者用翅膀拍你一下。
不过整个动物园最感人的一个场景就是为一个35岁,今年刚刚去世的海狮Breezy做的两座纪念牌——纪念这只给无数人带来快乐的海狮。这是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的。我们也许没有必要去生硬地教育孩子该如何关心和爱别人,也许这两个牌子,就可以最深刻地传达一种爱的教育。
生命的轮回(2)
生命的轮回,就像中央公园动物园里写的那句著名的话:“一切都是生命轮回中的一瞬”。
We are all brief instants of the world.
我们都是世界的一瞬间。
Even the finest stone will split.
即使最坚硬的石头也会破裂。
Even the gold will be tanished.
即使金子也会褪色。
从Ellis岛,到百老汇,到中央公园,到纽约的人来人往,也许每个人都是短暂一瞬,但是有的一瞬间却能成为有意义的历史,而有的却会悄无声息地滑过。
我们的孩子,是否也应该有这样无声的“爱的教育”?
感受不一样的世界(1)
12月份是充满节日快乐的一个月,但也是忙碌的一个月,离节日越近,就意味着作业越多。
从新泽西回来的那天晚上,我去练了两个小时的车。下个星期五就要路考了,听说这边考官对外国男性驾驶员极其苛刻,所以考前还是多练一下比较好。美国练车比较贵,45分钟30美元,所以国内的朋友如果来美国想考驾照的话,最好在国内抓紧时间练熟一些。虽然中国的驾照可以在美国用一年,但是很多国际学生还是愿意考驾照,因为驾照在美国就意味着中国的身份证,上面会有你的National ID(国家编号),出行会方便很多。在马萨诸塞州,笔试费是30美元,路考第一次是60美元,如果没有过的话,第二次就得交80美元,这些都比国内贵很多。
圣诞节和新年快来了,这个长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我会开始一次漫长的旅行。一路会去游历费城、华盛顿、亚特兰大、奥兰多和迈阿密五个城市,这也刚好是美国东部最有特色的五个城市。费城是美国最早的首都,华盛顿总统在那里宣誓就职。华盛顿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馆,还有很多有名的建筑。奥兰多和迈阿密是美国的度假胜地,因为这两个地方拥有迪士尼世界和传说中美国最好的海滩。
美国的旅游和国内的不一样,什么都得在网上提前预订。如果不提前订好机票、旅店和门票,到了圣诞节那几天就可能什么都订不到了。越早定下行程,就能得到越不错的价格。按照我一个美国同学的说法,“旅行也是一门学问”。昨天刚刚订好了机票,订下了这个复杂的行程,同时意外地订到了迪士尼All Movie Stars酒店12月31号晚上的房间(其实也不意外,蓄谋已久的),这就意味着一年的最后一天可以在迪士尼童话王国的焰火里度过。据说那天晚上整个乐园会坚持到凌晨1点才关门。全世界有很多迪士尼,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奥兰多的迪士尼叫Disney World,而其他地方叫Disneyland。从1971年建成,这里就成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地方。迪士尼世界比较可爱的一点是,一旦你预订成功,它就会给你寄过来一个大包裹,帮助你安排在像6个迷宫一样的主题公园的行程。除此之外,奥兰多有一个很有名的海洋世界,这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迈阿密主要的景点是白色沙滩和水族馆,这也是佛罗里达半岛最南部的一个城市,在墨西哥湾的深处。
旅行可以让一个人在忙碌之后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可以让你去发现生活。就像我在纽约,看到了最繁华的摩天大楼,也看到了最贫穷的乞丐;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百老汇,也看到了破旧的地铁站,即使是一个旁观者,这些反差也会让你去思考这个社会。社会是由很多面组成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去面对,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
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国内读书,似乎身边从来就没有残疾人同学,因此每个人都是健健康康的,于是觉得健康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在哈佛,我的身边就生活着一些残疾人朋友,他们让我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在美国,申请大学的时候,你不必告诉别人你是不是残疾人,如果被录取的话,按照法律的要求,学校和社会必须保障残疾人的学习机会。
就像今天,我们有一门课快结束了,我和旁边的一个同学一起讨论。她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士,每天坐着轮椅,牵着一条忠诚的黑狗来上课。每次上课,那条可爱的黑狗都会安安静静地趴在她的脚下,一直等她下课。老师让我们讨论,我刚好和她是一组,她平静地对我说:“你能给我念一下你写的东西吗?我的眼睛看不见。”我才突然意识到她不仅不能自由地行走,而且她的眼睛也看不见,那条黑狗其实就是她生活的向导。上了一学期的课,我居然都没有注意到,因为她总是那么认真地听着课,那么专注地看着老师,我怎么都想不到她的眼睛其实看不见。她告诉我,她不是哈佛的学生,她其实在附近的Lesley大学上学,但是在这里选了一门课。由于她的眼睛看不见,她就买了一个“听读”软件,把所有的课堂内容都先“听”一遍,然后才来上课。
感受不一样的世界(2)
我又想起另一个同学,她患上了侏儒症,并且是个聋哑人,但是她也是非常认真地上每一节课。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她疲惫的样子,仿佛生活对她来说是那么的自然。前两天我帮了她一个小忙,她还快乐地给我写了一个感谢的纸条。
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崇敬,反过来想想自己,发现自己那些所谓的不快乐在他们的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人性中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弱点,轻松拥有的珍贵东西往往会被我们忽视,于是越来越不容易快乐起来。其实真正有一天换一个角度,发现你拥有的是别人渴望却无法得到的,你才会发现其实应该学会去感激自己拥有的幸运。
再一次去发现生活,生活的快乐其实就在你遗忘的角落……
走出期末的压力(1)
今天下午刚刚做了一个期末主题陈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作业有很多形式,其中很主要的一种形式就是presentation,我把它翻译成“主题陈述”。今天这节课,老师给我们每个人10分钟陈述,然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打分。对于亚洲学生来说,主题陈述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很难讲得那么流畅和快速,而且亚洲学生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行胜于言”,于是我们在表达方面没有美国学生主动。为了这个陈述,我提前真的不掉线吗??、????????????
准备了两天,首先是设定演讲的大纲——确定最主要的内容——保证内容的流畅;其次是设计 powerpoint,不用太复杂,但是要保证最吸引人的内容一定出现在上面,比如图片或者图表。最后是反复地演练。
今天我是第二个讲,我之前的同学是医学院的一个加拿大男孩Daniel,他为了能够10分钟讲完,语速几乎已经赶上了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直播,效果很不错。我在他之后讲,会有一些压力。我上台之后第一句话就是“英文不是我的母语,不过我尽量讲得和Daniel一样快”。大家都很善意地笑了笑。于是我开始演讲,由于之前我已经排练了很多次,所以保持高速的语速不是问题,在新东方上课和讲座习惯了,这样的场合也不会很紧张。按照我的经验,所有的听众都希望听到一些新鲜的、没听过的东西,于是我适当地加入了一些中国的谚语。Blabla...时间正好卡在10分钟的时候,我讲完了最后一句话,在最后一页的“Thank you”的旁边,我有意加上了一个中文的“谢谢”。老师给我的评语是“Very impressive,you do a perfect job!”(非常棒!),她和同学们给了我礼貌的掌声。回到座位上,那只熟悉的大黑狗居然还蹭上来舔了舔我的手——第一次陈述结束,完成了一门课的第一部分期末作业。
绝望和希望居然只有一步。直到上课前,我还在抱怨作业怎么这么多,但是认真准备以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以后,很快就换了一个心情。就像我的一个好朋友说的,我们总是很快就过滤掉不快乐的回忆,这样生活就总是快乐的。
不过,这只是疯狂期末中非常小的一步。
离圣诞节越来越近了,前两天波士顿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小雪在早上8点钟准时降临,漫天飞舞,非常美丽和浪漫,带来了节日的快乐。但是快乐也不会独自前来,离节日近了,就意味着比平时更忙。几乎所有遇到的同学,都是匆匆忙忙地背着包赶路,忙着论文,presentation,期末考试……难怪有些哈佛本科生因为压力太大以致通过裸奔来宣泄压力。早就听说哈佛有裸奔的传统,虽然我还没有亲眼看到过,但是可以想像每个人的压力。就好像我前几天无意登录一个也在美国留学的好朋友的博客,发现上面悲壮地写着“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要完成8篇essay(论文),2个exam(考试),3个presentation(陈述),1个oral quiz(口头考试),要是今天我写不完第8篇论文我就不回家。”
一般来说,哈佛学生每学期会选择4门课,16个学分,但是如果你觉得学有余力,也可以多选一些。开学的时候,选了4门课以后,我发现星期四的时间表是空的,于是又选了第5门课。刚开始还觉得没什么,无非是每个星期多上3个小时的课而已,但是到了期末,麻烦就来了,5门课的论文一起压过来,压力可想而知。对于国际学生而言,每一门课的难度是双倍的,因为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我们都不能像美国学生那么游刃有余。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生活过的世界是他们不熟悉的,我们受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找出这些不同,再适当弥补我们的不足,就能够体现出国际学生的价值。当然,即使是这样,依然有非常疲惫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会把生活安排得有规律一些。比如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去健身房一个小时,每天吃完晚饭去“哈佛合作社”(Harvard Coop,哈佛广场中心的一家综合书店,还有咖啡店和哈佛的纪念品。毕业的时候,也可以去那里订一个哈佛的校戒做纪念)看一个小时的旅行游记,在波士顿的寒冬中梦想一下佛罗里达的阳光,然后再回到图书馆写作业、看书。
走出期末的压力(2)
不管怎么样,圣诞前的两周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难熬的。我的身边生活着很多传说中的高人。比如我们同楼住的一个女孩儿,她的本科是北大化学系的第2名(她们系今年考上哈佛的有3个,第1名和第11名那两个男孩儿也住在我们这一层楼),得到哈佛的全额奖学金攻读化学博士,一路走来非常顺利。但是我经常看到她每天晚上11点还背着书包去试验室做试验。像这样的人在哈佛和麻省理工还很多,在其他人的眼中,他们是一群生活在美丽光环中的人,但是很少有人看到他们每天这么辛苦的一面。
似乎生活总是这样,精彩的瞬间只是一些点缀,平凡和普通才是常态。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小小的快乐,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给点阳光就灿烂(1)
早晨8点,一个寒冷的早晨,T爷的课总是最早的,早上8点20就开始,大家陆陆续续地到达,都是没有太睡醒的样子……
今天早上对我而言,可谓是心事重重。
我选了一门课,教授是K老师,其实真名是
Catherine,但是喜欢大家叫她Kay,所以我就叫她K姨。K姨是一位系主任,是一位资深的教授,她的课是我最喜欢的课之一。第一次上课,她穿着一双高跟鞋走进来,然后往桌上一坐,高跟鞋一脱,开始上课,非常洒脱。“大家就叫我K吧”。我喜欢美国的这种交往方式,不管多重要的人物,多尊敬的老师或是长辈,大家都称呼first
name或者nickname,但是在中国,称呼人的时候总是要带着一个title(称呼),比如某某处,某某局,感觉没有那么随意和轻松。K姨很好相处,期中的时候,还请我们去她的家里面聚餐。但是对学生非常严格。上个星期三,K姨突然很严肃地宣布,“大家的期中论文已经快改出来了,但是如果谁得的是B或者是B-,我就会邀请谁重写”。名义是“邀请重写”,实质就是委婉地说
“对不起,你没及格,你得重写”。自从K姨宣布这条消息以后,大家就开始心事重重。谁都知道期末让你重写一篇论文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是,这对自信心是一个沉重打击。
哈佛的课程有两种评分法。如果你希望比较轻松,就选择pass/fail,这样你的成绩单上就是及格或者没及格。另一种评分法就是Grade,也就是A、B、C,这种评分法比较挑战。因为成绩单上会显示你的课堂表现,如果是一串B或者B-的成绩单肯定是不敢给人看的。开学的时候我的5门课全部选的是Grade,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不管怎么样,认真做一件事情,别给自己偷懒的借口。
今天早上T爷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冲进K姨的办公室,她的秘书告诉我,我们这一组的成绩已经出来了。我一眼就看到了我的论文,幸运的是,不是B,是一个A,这就意味着我不用重写这篇10页的论文了。一般来说论文是助教先改第一遍,标上评语和建议分数,然后教授终审。幸运的是助教给我的A,K姨签名了,虽然她的评语更加critical一些。
我看着论文上的评语,足足乐了一上午,感谢K 姨,感谢Chris助教,感谢Harvard,感谢CCTV,感谢MTV,感谢我的经纪公司东方国际…… 和美国学生比,亚洲学生的最大劣势就是语言,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美国学生可以在论文中写一首英文小诗,点缀一下。对于亚洲学生而言,就类似于让一个美国学生在清华留学时写一首七言绝句。拼语言我们肯定有劣势。为了弥补这个劣势,我写论文时非常喜欢用图表,这是我在清华的课堂上学到的,图表可以让论文更加条理清晰。我这次论文就用了一个图表,助教和K姨的评语是“clear purpose,nice visual,solid definition, part-to-whole, lovely graphics”(目的明确,格式美观,定义有力,局部到整体,可爱的图表)。
期末这段时间真的是非常难熬,上个周末哪儿都没去,用两天时间废寝忘食写了一篇23页单行距的期末论文,总算又完成了一门课期末论文的初稿,还需要一个周的时间修修补补,不过总算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写论文的过程是艰难和辛苦的,但是写完之后,看着打印预览还是充满成就感的。
还有3篇论文,其中有一篇“incredibly hard”巨难,我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动笔!天哪,这就是传说中的绝望的感觉吗?我需要灵感!
艰难的期末,如果读书不用写论文该有多好,呵呵!经常这样幻想……
不过昨天早晨收到了一个美国朋友的邀请信,他和夫人邀请我去他华盛顿的家里面过圣诞,感觉还是很高兴的!想想大家一起在中国旅行,一起吃火宫殿的精美湘菜和兰州的辣子,一起在飞机上聊着我们的打算,聊困了就睡会觉,然后接着聊。我说我最喜欢奥黛丽·赫本那样的女演员,他说奥黛丽如果胖一点就好了。他的平和、军人的气质和高级外交官的风度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很多很多。又开始有些怀旧了。他说他退休以后就去做一个校董,我说我希望有能力每年资助一个家乡的孩子去美国读书。
给点阳光就灿烂(2)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但是记忆仿佛就在昨天。他任期已满调回华盛顿,我游学在波士顿。
他说他回国以后又得买车又得买房,因为他在海外太长时间了。不知道他在华盛顿的新家会怎么样?
如果费城24号不下雪的话,可以去Andrea夫人家,今天接到她的电话,如果那天不下雪的话,她和先生就开车带着我去费城转一圈。想想这些热情的朋友,似乎感觉寒冷的冬天温暖了一些。
寒冷的冬天,给点阳光就灿烂……
母亲(1)
今天熬夜了,赶在北京时间12月18号的凌晨到来前,给母亲送上生日的祝福。12月18日是妈妈的生日,不能赶回她的身边,打个电话,给她道歉,也祝她生日快乐。这篇文章是美国东部时间深夜1点写好的,也是我写得最认真的一篇文章。我没有告诉她,今天准点贴在这里,我知道她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都会看一看我的博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她知道我在哈佛校园里对她的祝福和牵挂。
写这个日记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要告诉母亲我这边的真实生活。长大以后似乎已经不习惯再给家人写信了。而博客是一个比较自然的方式,记录我在这边的生活。母亲是这个博客的忠实读者,她甚至会发现里面的错别字,然后提醒我改过来。如果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她也会在越洋电话里夸一夸我。
几乎每一年的生日都会陪在母亲的身边,陪她吃一顿饭,然后送上一份小礼物。记得最浪漫的一次创意是19岁那年,得了一笔1,000块钱的奖学金,然后找遍所有的大商场,挑真的不掉线吗??、????????????
到了一个2.075克的铂金戒指。20代表着她和爸爸结婚20周年,而7和5代表着我的生日。母亲很喜欢这个礼物,一直戴着。只是可惜前年一次洗碗的时候,被冲走了,不过依然是她很美好的一段回忆。
每个人都会经历春风得意的时候和沮丧无助的时候。母亲的伟大在于不论是春风得意的你,还是那个沮丧无助的你,她都会无私地爱着你。而我们也总是容易在顺境的时候忘记身边最亲近的人,在逆境的时候才会想起她。
母亲年轻时很喜欢照相,前几年我回家,把家里的照片都备份了一张数码版的,有些珍贵的照片我一直带在身边。翻看过去的照片,能够明显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年轻时候的母亲那么美丽,一头波浪一样的大卷发和一双漂亮的大眼睛。慢慢地,她的身边站着一个小孩子;慢慢地这个小孩子长高了长大了,而她渐渐地变老了。每一个母亲都曾经拥有自己美丽的青春,可是当自己的孩子慢慢地长大,她们的美丽也会渐渐地褪去,但是她们却会骄傲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地长大,没有任何的怨言。
这么多年,母亲默默地陪着我,也受了不少委屈。她尽她最大的能力给我创造了一个成长的环境。小时候,她把我放在奶奶家,奶奶(我从小把母亲的父母叫爷爷奶奶)是新中国第一批音乐老师,她和母亲让我喜欢上了音乐。爷爷很会享受生活,带着我种花、打鱼,因为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所以母亲和母亲的一家都给了我最慷慨的爱和关怀。我和爷爷奶奶还有母亲一家人的感情也是最深的。
小时候的我非常不听老师的话,很叛逆,属于那种很不守纪律的孩子。在我们那个小城,这样不听话的孩子是最不受小学和中学老师欢迎的。但是母亲总是鼓励我,虽然有时候她也会批评我,但是更多的时候,她会包容我的叛逆。每次学校开完家长会,她就回来告诉我老师说我这个优点那个优点,但是缺点她会非常委婉地告诉我。到现在我才明白,这种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她懂得怎么保护我的自信和自尊,而自信和自尊是一个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力量。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年轻的时候由于文化大革命,她没有实现她的很多梦想。她希望她唯一的儿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直到高三最后一学期以前,我的成绩一直都不是特别好,当然高三的时候成绩也没好到哪里去。但是她坚信我是能学好的,并且用她的方式去鼓励我。如果她发现我们那个小城里有哪个孩子非常出色,她总是会努力地带我去那个家里面坐一坐,交个朋友,潜移默化中,我也会学到他们的优点。每年高考以后,她总会每天晚
母亲是我心中最美丽和善良的人上带着我去我们小城那所最好的高中去看“录取光荣榜”,鼓励我也能够走到外面的世界去。这个习惯她一直保存到现在,虽然我已经高考结束那么多年了,她依然会关心别的孩子是否考到了不错的学校。
母亲(2)
母亲帮助我走对了人生非常关键和有风险的几步。大四考研的时候,我像很多考生一样,坚持到了12月份突然不想考了,突发奇想打算去法国留学。那天,母亲耐心地陪我聊了一个下午,让我坚持到最后。现在想想,好险!幸好当时母亲能够耐心地劝我坚持了下来,否则我会走一段很大的弯路。
母亲也有天下母亲的缺点,比如说保守。她从小就教我走出小城,去一个更大的空间。所以当我在北京慢慢地安定下来的时候,她就不再希望我闯荡世界了。她更愿意看到我平平安安地生活,找到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北京安家。只不过她已经教会了我奔跑,我就无法再停下来。所以从清华毕业以后我还是没有听她的话,暂别了北京,继续我的奔跑。
母亲教我学会感恩。曾经给我帮助过的人,她总会尽力去感谢他们。虽然现在看来,那些帮助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是母亲告诉我,不管那些人现在的状况是好还是坏,永远不要忘记他们给你的帮助,没有他们,你不可能这么顺利地走到今天。在新东方四年的工作母亲是非常支持的。她告诉我,没有新东方给你的机会和平台,你不可能在这几年成长这么快。由于我在新东方工作,她也成了新东方的忠实支持者。俞敏洪老师和徐小平老师的很多文章,《东方马车》这些书她都很认真地看,有时候发现很好的一些道理,她总会做好标签,让我也好好读读。这也是她的耐心之处。比如以前王辉耀先生的《我在东西方的奋斗》、杨澜的《凭海临风》还有一些她觉得很好的书,她就会督促我认真地读,要是发现我读得不认真的话,她就会找到合适的机会让我读进去。
母亲以前并不会用电脑,可是我出国了以后,她和父亲不仅迅速学会了打字,而且学会了视频聊天,这样我们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其实每个人的母亲都有她们的伟大和可爱之处,但是我们越长大,就越不习惯表达我们对她们的感恩。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感谢母亲的文章。母亲,祝您生日快乐!
感谢母亲,在我心里您永远是最美的……
哈佛留学学什么?(1)
后天就要远行了,这几天似乎是我从未经历过的轻松时刻,没有工作,没有作业,生活纯粹到什么事情都没有,除了为漫长的旅行做准备。早上起来把房间仔仔细细地收拾了一遍,然后去哈佛Coop书店看那里的整整两架精美的游记。舒适的地毯,暖融融的房间,靠在墙边,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个可爱和热心的售书小姑娘时不时过来寒暄几句。我说我在为我的环游美国做准备,她说“太棒了,我也希望能像你一样环游美国,我每天都看着这么多精彩的旅行的书,但是没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个纽约的好朋友打电话来,热心地给我从奥兰多到迈阿密的行程提了点建议。打完了还没有忘记嘱托我一句:“飞得开心!”
时间总是过得非常快,尤其是经历一件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
一个学期结束了,仿佛昨天刚刚开始。
9月4号那天晚上,师姐和她先生去波士顿机场接我,我之前并不认识她,但是当她知道我是第一次来美国,没有什么朋友在这里的时候,她和她的先生给了最热情和慷慨的帮助。当我走出波士顿机场的时候,她就笑眯眯地等在那里,然后带着我上了地铁。当地铁在查尔斯河上“飞过”,我第一次看到了夜空下的波士顿。波士顿的夜色真的是很美,尤其是晚上的查尔斯河,很多漂亮的高楼都装饰着美丽的灯,灯光倒映在河里,查尔斯河铺着一层优雅的光。师姐带着我走出哈佛广场的地铁站,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巧合,她带着我走出的是广场中心的那个出口。从地铁走出来的一刹那,我迎面看到了一座座欧洲风格的古老的楼,那一瞬间,我似乎忘记了20个小时的航程,仿佛搭了一段地铁就从地球另一端钻到了这个完全陌生和新奇的世界——留学对于我而言,是很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对留学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在这一点上我对自己似乎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很羡慕那些能够去世界知名大学学习的人,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有这样一段经历。
人生中总是有很多的无心之旅,期望太高的很难得到,没有期望的却飞到你的身边——我开始了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每个人的一辈子似乎总是处在一个平衡点上。得到的、失去的往往相遇得如此巧合。人生的长河中很难遇到一个彻底平静的时刻。新的开始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新鲜和体验,也意味着更多的未知。就像我暂别了北京平静和舒适的生活,生活转到了一个新的轨道。
留学意味着未知,未知让我成长。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我感受到了非常现实的生活反差。由于出国1万美元的外汇管制,我来美国的时候并没有带太多的钱,或者也是有意的,我希望考验一下自己在这个新的国家里的生存能力。而最开始的一周,学校承诺的钱还没有到账户上(刚来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账户)。所有的留学生都会遇到最初每天“乘以8”的经历。突然一下子那些超市里的东西在这里还是国内那个价格,只是后面跟的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币的符号。来的第一天,我把所有的入学手续飞快地办好以后,想去买一个手机,可是被告知,没有 "Social Security Number”(社会安全号)和信用记录的国际学生必须交300美元的押金,否则不能买手机。我并不习惯接受这样的不信任。于是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赶快申请一个社会安全号。在哈佛得到社会安全号非常地容易,得到任何一份合法校园工作的国际学生都可以去申请。但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兼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给我的“Peer Advisor”(同学顾问)Radhika打了一个电话,她是一个热情的印度女孩,在我还在国内的时候,她就有求必应。她当天下午就带着我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份非常适合我的兼职。这份工作和我的学习一点都不冲突,因为是另真的不掉线吗??、????????????
外一种学校资助学生的方式,所以报酬很不错,和轻松的工作量是不成正比的。最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个更进一步体验美国的机会。现在想想,幸好当时行动得很快,因为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天天有的,第二周以后这样合适的工作就很难找到了。就这样,我度过了第一周。到了第二周,学校早先承诺的助学金也发下来了,这样我就慢慢地告别了“乘以8”的时期。对于国内即将出国的朋友来说,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打听学校的资助能力,如果学校资助能力不强的话,会活得特别难受和压抑,因为在美国外国留学生打工是严格控制的,除了在校园兼职以外,所有为校园以外的雇主服务都是非法的,但是学校的兼职机会很多,比如助教、助研、助寝等等。千万别小看助寝(Residence Advisor,寝室助理管理员,职责包括召集学生开会、组织同层宿舍学生的业余活动、沟通学校和住宿学生的关系等等),这是份美差,减免一学期住宿费(5000美元左右),餐费(1900美元),并且还有不错的工资和美食(因为有很多social events,也就是说party)。反正美国大学的原则是能给学生做的尽可能让学生做,让学生自食其力,成为学校的雇员,良性循环。
哈佛留学学什么?(2)
由于来美国比较晚,我还没有倒过来时差就开始晕乎乎地上课了。哈佛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完全尊重学生的建议。开学典礼以后,大家马上就开始 “course shopping”。形象地说,就是学校给每个教授45分钟的时间,向有兴趣的学生介绍他的这门课程。老师就是一个推销员,学生决定自己是否选你这门课。如果选的人太少,证明这门课没有市场,就开不下去了,教授估计也得考虑走人了。除此以外,学生有一个月的时间去体验这门课,如果不喜欢,也可以把这门课退掉。这样教授必须全身心地上课。除此以外,期末我们都会给老师和助教评估,这点很像新东方课程结束时候的5分评分制,清华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我很喜欢这个方式。学生的满意度是评价老师的最好指标,所以两个月前的校长论坛找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座谈,我们大家都推荐中国的大学也引进这种机制,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校带来更多活力和民主。
每天的课程是非常重的。学校付钱给你,就不会允许你浪费了它的钱。一般来说,选4门课是比较普遍的,也可以选5门,累一点,但是可以更饱满地利用时间。我选了5门课,这就意味着我的课程强度比较大。周二、三和四的强度是最大的,我记忆中最累的一天是从早上8点钟不停地上课,上到晚上9点,然后回到家继续构思期中论文。我的很多朋友都有我这样的经历,尤其是那些选的课都集中在某几天的同学。我看见一个女同学都累得哭了。也终于理解为什么这里有著名的哈佛裸奔,其实美国学生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过有时候也很好奇,那些朋友哪里找得出时间来裸奔?反正真正忙起来的时候,我很难抽出宽裕的时间裸奔,实在是“爱莫难奔”啊!呵呵,看来裸奔的人不一定真的忙。所以实在对不起了,最亲爱的美国朋友们,我没有时间参加你们的裸奔了,只能祝你们奔得愉快!)在最辛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年轻时的生活艰难和忙碌,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压力是一笔财富。真的不掉线吗??、????????????
我出生在80年代,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小没经历过什么苦难或者大风大浪的,我希望把这样的辛苦当作磨炼自己意志的一种方式。我也设计了自己的减压方式,比如周日和假日我会什么功课都不做,纯粹出去游历;每天我会去健身房,锻炼会带给一个人积极的生活状态。我会听一些音乐,我的电脑里的音乐全部放完是5个半小时,所以我写论文最艰难的时候,我就从第一首歌放到最后一首,这样5个半小时就过去了,也不觉得太枯燥。
来美国以后发现自己的英语变差了。这是我预料中的事情。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生活英语是一个死穴,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规规矩矩地学正规英语,老师大多是中国老师,周围讲英语的大多都是同样学着英语的中国人。所以我们会自己创造很多“独特的英语”。当留学让我沉浸在一个英语的世界里,周围每个人,哪怕一个10岁的小孩子都是你的英语老师,我开始逐步地改进自己的英语,很多以前的错误表达和发音都会慢慢地调整。我留心地铁站和机场的手册,甚至连食品包装盒我也会仔细地看一遍,把不认识的词查一遍之后才扔掉。听力也是如此,很多词汇和表达我从没有听过,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课我听得不是太懂,尤其是美国那些讲话巨快的同学。于是除了上课以外,我尽力利用工作和旅行的机会去学习英语,尤其是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去报驾校考试的原因,我希望创造更多的机会理解这个社会的规则。
当然,美国也不是什么都好,这个国家也有太多的问题,比如种族问题。哈佛也是一样,有时候把哈佛和清华比,我发现哈佛就没有清华超级发达的BBS校园网络,学生之间的交流没有那么通畅,很多困难都不知道找谁去问。但是留学不是来挑刺的,我更感兴趣的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去静静地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往中国带回什么。
文化的冲击和混血会带给一个年轻人很多的灵感和新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像中西方这样差别很大的文化。在留学的日子里,每一个留学生都会慢慢学会以前没有机会学的东西,小到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做饭理财,大到有时候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者站到一个客观的角度,思考我们自豪但又多灾多难的祖国——辉煌的文明不总是一件好事。辉煌的过去往往会让我们沉浸于美丽和虚幻的回忆,并且失去了打造另一个辉煌的创造力,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不也是一个平衡点吗?
哈佛留学学什么?(3)
这是环游美国前写的最后一篇日记,纪念和总结我在这里的一学期的生活——辛苦、快乐、新鲜、冲击、改变——这也是每一个海外留学生经历的普通的生活,我很幸运,成为了他们中间的一个。当公主嫁给海盗(1)
圣诞和新年马上就要来了,每一个人就像候鸟一样,随时准备起飞,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
哈佛广场漂亮极了,像一个冬天童话里的城堡,每一个楼都挂着美丽的圣诞花环(wreath),楼前的每一棵圣诞树,都挂着美丽的灯,灯火营造了一个类似韩剧的浪漫世界。老师刚刚请我们到她家里聚餐,美国人的住房条件实在是让人羡慕,老师和他先生住在Buckminster区,一栋栋楼就像一个个室内花园,大得不得了。有时候都会为他们担心,这么大的房子,两个人住不冷清吗?于是似乎理解,美国家庭生孩子一般都是三个或更多,大型“婴儿小推车”比自行车要多,一“窝”小孩子被爸爸妈妈推着,(对不起,美国小朋友们,我不是故意用这个量词的,我的确第一个想到就是这个词),一个个睁着迷茫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世界,如果是一个孩子实在就太孤独了。
最后检查了一遍论文,点击发送,5份论文飞到5位老师的邮箱。揉一揉疲惫的眼睛,告诉自己,寒假到来了!美国的圣诞假期非常长,作业大多都是1月份截止,因此,如果提前辛苦一点,把作业做完的话,就可以延长有效假期。为了给自己放这个长假,不至于在1月份窝在学校写论文,我连续两个星期哪里都没有去,每天全身心完成我的期末论文,常常都是图书馆最后一个走出去的。当一切结束的时候,最后预览一下刚刚完成的总共一百多页的论文,快乐的瞬间冲走了所有的辛苦——乐得在床上翻了一个跟头,然后用烤箱做了一盘鸡翅烤土豆,庆祝自己还活着。
既然活着,就开始到处走走,如果走不到的话,飞飞也行。加入飞往各地的鸟群吧。这几天大家见面的问题都是:圣诞去哪儿?然后握手,然后一个吻面礼。一个菲律宾朋友,估计长这么大没遇到过这么冷的天气,最厚的衣服也就是一件薄外套。他是最不幸的,要回马尼拉给胳膊动手术,不知道是不是冻坏了。美国朋友里面有回家的,有滑雪的,有到中国旅游的,有窝在学校写论文顺便“哈佛半月游”的,有去加勒比海的,有去巴哈马的,有去阿拉斯加的,干什么的都有!我还是喜欢温暖一点的地方,有阳光、海洋还有惬意的沙滩,顺便考察一下美国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于是从24号到1月20号,我就会飞个不停,这是我为自己设计的一个行程:
24日 波士顿—费城(2个小时航班,晚上费城
平安夜晚餐)
25日 费城(美国的第一个首都,自由钟和独立厅是这个城市的象征)
26日~28号 华盛顿(美国首都,政治中心,博物馆、纪念堂、著名建筑及城市布局)
29日~2日 华盛顿—奥兰多 (佛罗里达首府,迪士尼世界四个主题公园及新年焰火、海洋世界、 Universal Studio,沿途经停亚特兰大)
2日~4日 迈阿密 (白色海滩、热带植物园、古巴移民文化)
5日~11日 在波士顿郊区一个滑雪度假村滑雪,11日《满城尽带黄金甲( Curse of Golden Flower)》新英格兰地区首映,支持国产电影,美国这边的门票9.5美元
12日 波士顿—夏威夷(13个半小时,途经芝加哥)
12日~14日 瓦胡岛(檀香山)(珍珠港、密苏苏里舰和钻石火山、夏威夷国王王宫——美国唯一的王宫、波希米亚文化、Waikiki海滩、海底世界潜水、aloha精神)
15日~18日 茂易岛(Maui,热带雨林、海滩、火山)及大岛(Big Island)——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公园,茂易岛的广告是美国的马克·吐温在1800 年写下的这样一句话:“I went to Maui to stay a week and remained five. I never spent so pleasant a month before, or bade any place goodbye so gratefully. I have not once thought of business, or care or human toil or trouble or sorrow or weariness, and the memory of it will remain with me always." (我本来打算在茂易岛上度一星期假,但却待了五周。我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待得如此愉悦,或是离开时如此的依依不舍过,在茂易岛上,我从未想过生意上的事情、感伤、人类的痛苦、烦恼、悲伤或疲惫……而这一切的记忆将会伴我一生。)
当公主嫁给海盗(2)
19日~20日 檀香山—波士顿(13个半小时的航程,沿途经停达拉斯)
这是我在写论文枯燥的日子里设计出来的,机票、旅店还有各种各样的票打出来厚厚的一沓,是我目前最长的一次旅行。我的一个朋友看到我的一堆机票以后说,看来我24号得给你送行,因为再次看到你只能是1月20号了,如果中间想见到你了,我只能看看天空,朝你飞的方向定位。
旅行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在美国旅行,更是一件相对比较复杂的事情。在中国旅行,机票的差价不是很大,所以不用太早预约。但是美国的机票一般都是提前一个月预约好,否则价格每过一个周都会飙升100美元左右,尤其是在旅行旺季。其次是旅店,在旺季一般很多旅店都会客源滚滚,所以也得提前在网上预约,有一些热点地区,比如夏天的黄石公园的旅店,提前一年订有时候都很难订到。然后是交通,美国的汽车普及已经非常到位,很多旅游景点都是租车,像迈阿密和茂易岛的公交系统是出了名的不发达,所以汽车也得预约。这次的长
假旅行比较复杂,并且去的都是美国冬天最热闹的地方,所以深感安排一个合理行程的不容易,旅行的学问也可以开一门研究课程。
旅行的快乐不一定全在路上。行前的准备其实也有很大的乐趣。以华盛顿为例,华盛顿是美国历史最丰富的一个城市,每一幢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史的海洋。因为会去那个城市生活三天,所以我就仔细地阅读这些历史故事。比如我还会去拜访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这是美国非常著名的一个动物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仅有的三只中国大熊猫。我会提前去把主要的动物的名字和介绍查一遍,不认识的就做个笔记。我喜欢那些动物,所以希望能记住它们的名字。美国著名景点的做得超级详细,足够让人先虚拟地游一遍。还有夏威夷,这里有着完全不同于美国本土的地理和风土人情,我会在那里生活7天,所以也希望在行前多读一些关于这些地理和历史的书。单纯读历史和地理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为了旅行而读这些东西,就会发现无尽的乐趣。
其实,旅行的快乐也在路上。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你是一个陌生的观察者。我观察城市的表情,体验异国的生活。每一天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担心错过了什么陌生的未知。由于没有参加旅游团,可以充分享受时间的宽裕,我甚至习惯带着一个笔记本,把一些不认识的单词和好的句子记下来,回到家慢慢地查。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虽然学了这么多年的英文,但是还是有好多词不认识,好多表达不熟悉,旅行可以让你沉浸在英语的海洋中。旅行可以遇到陌生的朋友,大家可能出生在地球的两端,但是却相遇在一个航班、一个小镇,快乐、轻松地交谈。
旅行的最大乐趣在于体验一种陌生的文化。以奥兰多迪士尼世界为例。订好门票和酒店以后,迪士尼就会给你寄来一封确认信,随后跟上6个主题公园的详细地图、项目介绍和DVD导游光盘。我仔仔细细地看完了光盘,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很不错。看完感觉迪士尼所有的主题就是一个词——梦想。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你,我们这里是你实现梦想的地方。
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记得小时候,老师问我们梦想的时候,我们都乖乖地说:老师,我的梦想是做一个科学家,做一个医生,做一个……老师就会按照惯例说:说得好!好孩子!
你的梦想是什么?在迪士尼的DVD中,听到最多的是两个词:公主和海盗。小姑娘总是说:“我想做一个公主。”然后白雪公主、美人鱼公主、睡美人公主就会翩翩而来,送上一个香吻,然后相拥而笑……可是小男孩儿都会说:我想做一个海盗,然后就会飞来一把宝剑,敌人纷纷出现,刀光剑影……
仔细想一想,这也是美国梦想的一部分。有什么不好呢?海盗大多都没什么钱和家族背景,他们劫富济贫、无牵无挂、侠义凛然,就像早期美国移民和牛仔,四处闯荡。还有,海盗都不太乖,能欺负别人,但是不允许被欺负;公主大多温柔善良、家庭背景良好、能歌善舞、高贵典雅。于是迪士尼推出很多为未来的“海盗”和“公主”们设计的游戏。
当公主嫁给海盗(3)
生意做大的关键,其实就是抓住人们心里最容易被打动的地方。最精明的生意人就是能看透你的心做生意。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点什么了呢?我不太认为一个中国男孩子突然蹦出来说他想做海盗,会一如既往地得到一朵小红花。他也许会得到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解:“孩子,海盗是坏人,还是做科学家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国的孩子是不是太驯良了呢?
公主嫁给海盗,生下一群米老鼠,机灵可爱、不愁吃不愁穿,似乎也挺幸福的,不是吗?
梦想的力量(1)
去奥兰多之前,我对那里充满了期待,我知道那里有全世界最大的迪士尼世界,也有久负盛名的Universal Studio(环球乐园)和Sea World(海洋世界)。期望值太高,往往容易失望——生活的经验无数次地这样告诉我。但是这一次,这一条经验彻底失效了:奥兰多给了我梦幻一样的体验,远远超过了我已经足够高的期望值。虽然我一直对迪士尼这样的主题公园保持着复杂的感情,毕竟我不再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走的地方多了,见的事情多了,不再容易被打动。我想像中的迪士尼应该是一个孩子的天堂,无忧无虑地笑,无忧无虑地尖叫,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无忧无虑地吃着冰激凌和零食,……“有很多游乐项目我肯定是不去的,看看别人玩就行了”,走之前我跟一个好朋友说。
然而奥兰多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这是一个 “造梦”的城市,梦想让每一个人获得久违的感动和快乐。
去奥兰多之前我并不是太舒服。华盛顿的三天博物馆之旅实在是过于细致,我深度考察了每一个著名的博物馆,加上北方的空气寒冷,终于感冒了。来美国以后的第一次感冒,很不幸,是在路上。机场不太容易买到感冒药,我只能昏昏沉沉地坐在飞机上和感冒“单挑”。没有药,唯一的办法就是喝很多很多的橙汁。直到晒到了奥兰多的太阳,感冒才慢慢地好了起来。看来阳光是治疗感冒的良药。
中午到了奥兰多,这一天就只剩下半天时间了,我去了Sea World(海洋世界),没有太高的期望值,只是想去走走路,晒晒太阳。我去过很多不错的水族馆,北京的、青岛的、波士顿的、华盛顿的,各路江河湖海的水族馆都算很仔细地拜访过了一遍。在三亚的蜈支洲岛,我甚至请求潜水员带着我潜到了普通游客被允许潜的最深的地方,去感受热带的海洋。上岸以后,潜水员对我说:“别的游客都是我们拽着往下游,你是第一个拽潜水员往下扎猛子的家伙。”
“就算去随便逛逛吧”,我对自己说。然而到了海洋世界,我发现自己错了。海洋世界绝对不是仅仅去看看动物展览或者驯兽表演的地方,那里是一个神奇的人与自然的舞台,每一个节目都被赋予了很多想像力,于是我渐渐融入了那里。海洋世界最著名的演出是“Believe”(《相信》),主演是27头Killer Whale。我不知道在英语中,这么可爱的鲸鱼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恐怖的名字。Killer Whale全身只有黑色和白色,漂亮极了。它们有很好的听力,但是几乎没有视力。为什么名字叫《相信》呢?“If you see the giant whales dancing with us,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 that you cannot believe.(如果你看到巨大的Killer Whale都能和人类在音乐中如此和谐地舞蹈,你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相信呢?)”海洋世界的董事长这样说。《相信》震撼了全场几乎每一个观众。巨大的海水池和四块液晶显示屏在激光的映衬下流光溢彩,Killer Whale的每一个动作和音乐的节拍完全吻合,你会惊叹它们是怎么样如此精确地感受到音乐节拍的。整个演出是一场四幕的音乐剧,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每天都会去海边看 Killer Whale,他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和它们一起在海里无拘无束地游泳。他自己刻了一个Killer Whale的项链吊坠,戴在身上。小男孩长成了小伙子,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他希望更多的人也能实现和他一样的梦。于是他走到观众中,抱起了一个几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站在水池边,Killer Whale从水里浮了出来,吻了一下小姑娘,然后小伙子把项链摘了下来,挂在小姑娘的脖子上——音乐、海水、灯光营造了一个梦幻一样的蓝色舞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想在这个梦幻的舞台上得到了传递。所有的观众都站立起来为这个演出鼓掌,或许让我们感动的不是Killer Whale的跳跃有多么准确,不是舞台的灯光有多么豪华,不是音乐有多么振奋,让我们感动的更多是演出表达的一个大家心中的梦想:和大自然和谐的相处,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尊重生命。
梦想的力量(2)
一个普通的梦想,却能点亮我们心里的火焰,用心去发现,奥兰多的梦想无处不在。
梦想是什么?迪士尼先生说,梦想就是人类无拘无束的发现和创造。于是他创建了一个心中梦想的乐园。他梦想每一个美国家庭都能尊重家庭的价值,于是他建造了一个个主题公园,让童话里的人物走出城堡,陪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坐过山车和飞毯,一起走进快乐美好的童话世界。他梦想孩子们能够学会勇敢和坚强,于是也为每一个动画片的主人公设置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是最后总是能够战胜这些困难。他梦想世界能够和谐相处,于是他创建了Epcot(未来世界)的World Showcase(世界之窗),让你在一个地方体验世界风情。迪士尼的偶像是林肯总统,他梦想孩子们能够热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国家,于是迪士尼Epcot里的“American Adventure”(《探险美国》)教给孩子们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继续探索。他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健康的心态,都懂得爱和被爱,于是他为Mickey(米老鼠)找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Minnie,为灰姑娘找来王子,让美女去陪伴善良和勇敢的野兽。与其对孩子们粗暴的呵斥和警告,我们还不如学会用更加艺术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被爱……
梦想改变了奥兰多。70年代以前,奥兰多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名气的城市,这里甚至不临海,除了良好的气候和众多的泻湖(Lagoon),这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是迪士尼的6个主题公园和酒店群的建立、环球乐园和海洋世界的发展为这个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声誉,由此打造了一个人满为患的世界顶级乐园。这让我联想起我在国内去的很多地方。在中国,绝对可以找出不少自然景色可与美国相比的地方,但是这些游览景点大多满足在原始景观的欣赏,于是无辜的中国游客只能看看景、照照相,然后看看景、再照照相,很少有别的事情可以做。记得2004年我去桂林的阳朔欣赏了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那台节目用现代的灯光、音乐、舞美将传统的文化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如果这样的深度开掘更多一些,也许我们的旅游市场可以更加成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做梦有时候也很辛苦。在迪士尼的三天时间非常的辛苦,由于赶上了迪士尼一年中最热闹的三天(由于人实在太多,迪士尼的Magic Garden和Epcot不得不每天下午关门谢客,因为达到了最大的饱和),如果想体验所有的项目,就得起早贪黑。每天早上就有很多人冲进乐园,这个时间可以不用排队去把经典的游乐项目体验一遍;等10点钟人慢慢多起来,就可以不慌不忙地去看那些经典的3D、4D、水幕、天幕、360度环绕、激光等各式各样的电影和演出。以4D电影为例,迪士尼把光、影、音乐、传统木偶甚至是皮影戏用高科技的方式结合到了极致。
影片里面下雨,电影院里面就开始飘雨;影片里刮风,电影院里就风声四起;影片里面出现美食,电影院里就开始飘过阵阵香气,影片里出现昆虫大军,电影院的椅子就真的配合起来,仿佛一群群昆虫从你身边爬过……高科技加上精彩的创意、幽默搞笑或者出其不意,让每一个人的神经保持着高度兴奋。晚上迪士尼除了Animal Kingdom以外都会有精彩的焰火,Magic Kingdom在灰姑娘城堡前的著名焰火表演“Wish”,Epcot的“Globe”,MGM-studio的“Lights and Nights”以及“Fantas-mic”都会让你不知疲惫……当然,体验节日狂欢的代价就是人山人海,到了31号新年前夜的时候,迪士尼乐园已经寸步难移,想吃点东西都得排一个多小时的队……
190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家庭的迪士尼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他心中的一个梦,从一只米老鼠,到无数的经典卡通形象,他创造了一个动画片的新纪元;他和哥哥Roy一起,把所有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都想了一遍,并且做了一遍,于是成就了著名的迪士尼帝国。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在华盛顿国家航天博物馆里看到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的一句话:
梦想的力量(3)
“我们最感谢父母的就是,他们从来不觉得我们的奇怪想法可笑,总是支持我们去靠近我们的梦想。”
一只老鼠成就了一个庞大和成功的商业帝国,也同时带给这个世界一种独特的家庭欢乐与和谐;一个飞翔的梦成就了一种飞行器的诞生,也改变了世界的节奏。梦想的刚开始在普通人眼中都是荒诞稚嫩的,梦想家的伟大在于坚持这个梦想,而一个有生命力的社会也应该去培养和包容这些梦想家。
看到别人的梦如此精彩,我问自己:“你的梦想是什么?”小时候,我在家里的墙上写着“我的梦想是长大”,至于长大了以后干什么,我没有仔细地想过,或者想了担心被别人笑话,于是没敢想太多;现在真正地长大了,我的梦想呢?
在迪士尼看的最后一部360度环绕电影是《中国》,这部15分钟电影真是敢想,让李白复活,长髯飘飘,站在明代的长城上,用无比流利的英文给你介绍上海浦东和中国各地,绝了!看完后全场鼓掌。
敢想才敢做,梦想改变了一个城市,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让梦想照进现实……
TPO TPO TPO TPO 15151515 – – – – Listening Listening Listening Listening Part Part Part Part
Conversation Conversation Conversation Conversation 1 1 1 1
Narrator: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student and the faculty advisor of the
campus newspaper .
Student
Hi! I talked to someone on the phone a couple of weeks ago, Anna , I
think it was?
Advisor
I'm Anna, the faculty advisor
Student
Oh, great! I'm Peter Murphy. You probably don't r e member me, but …
Advisor
No! No! I remember you . You're interested in working for the paper.
Student
Yeah, as a reporter .
Advisor
That's right. You're taking a jo urnalism class and you ’ ve done some
reporting before in high school, right?
Student
Wow, you have a good memory.
Advisor
Well we haven ’ t had many students applying lately so … so anyway, you
still want to do some reporting for us?
Student
Yeah, if you have room for me on the staff .
Advisor
Well we always need more reporters, but you know, we don't pay
anything, right?
Student
Yeah, I know, but I huh.. . I'd like the experience. It would look good on
my resume .
Advisor
Absolutely! Let's see . I think I told you that we ask prospective reporters
to turn in some outlines for possible articles .
Student
Yeah, I sent them in about a week ago, but I haven't heard anything back
yet, so, so I thought I'd stop by and see, but I guess you haven't looked at
them yet .
Advisor
Oh, Max, the news editor. He looks a t all the submissions
真的不掉线吗??、????????????
Student
Oh , so he hasn't made any decision about me yet?
Advisor
Well I just got here a few minutes ago... haven't been in for a couple of
days. Just give me a second to check my e-mail. Uh … here is a message
from Max. Let ’ s see. Well it seems you ’ ve really impressed him. He says it
would be wonderful if you could join our staff.
Student
Oh, great! When can I start?
Advisor
WeII, you turned in an outline on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physics
department?
Student
Yeah, they're trying to e up with ways to get more students to take
their introductory courses.
Advisor
Right, well , apparently, nobody else is covering that story , so he wants
you to follow up on it.
Student
OK. Uh … wha t the other outline I sent in, about the proposed increase in
tuition fees?
Advisor
Oh, it lo oks like we've got that covered
Student
So I am starting with an article about the physics department. I guess I'd
better get to work. Do you have any advice on how I should cover the
story?
Advisor
Well, Max will want to talk to you but I am sure he will tell you to find
out things like why the physics department's worried about enrollment.
Ha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been getting smaller in recent years? By
how much? What kinds of plans are they considering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Student
Right, some of those issues are already in what I proposed .
Advisor
And you'll want to do some interviews, you know, what do the professors
think of the plans , what do the students think you get the idea but …
Student
But w ai t till I talk to Max before proceeding .
Advisor
Right, he'll cover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be a report e r for us .
真的不掉线吗??、????????????
Can you e back this afternoon? He will be here until 5 o'clock .
Lecture Lecture Lecture Lecture 1 1 1 1
Narrator:
Listen to part of a lecture in a psychology class
Professor
For decades, psychologists have been looking at our ability to perform
tasks while other things are going on, how we are able to keep from
being distracted and what the conditi ons for good concentration are. As
long ago as 1982, researchers came up with something call ed the CFQ -
the Cognitive Failures Questionnaire. This questionnaire asks people to
rate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how often they get distracted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like h um … .. forgetti ng to save a puter file because they
had something else on their mind or missing a speed limit sign on the
road. John?
John
I've lost my share of puter files, but not because I ’ m easily distracted.
I just forget to save them.
Professor
And that's part of the problem with th e CFQ. It doesn ’ t take other factors
into account enough, like forgetfulness. Plus you really can ’ t say you are
getting objective scientific results from a subjective questionnaire where
people report on themselves. S o it ’ s no surprise that someone
attempted to design an objective way to measure distraction. I t ’ s a
simple puter game designed by a psychologist named, Nilli Lavie. In
Lavie ’ s game, people watch as the letters N and X appear and disappear
in a certain area on the puter screen. Every time they see an N, they
press one key, and every time they see an X they press another, except
other letters also start appearing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the screen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which creates a distraction and makes the task
more difficult. Lavie observed that people ’ s reaction time slowed as
these distractions increased.
Student 2
Well that ’ s not too surprising, isn ’ t it?
Professor
No, it's not. It's the next part of the experiment that was surprising.
When the difficulty really increased, when the screen filled up with
letters, people got better al spotting the Xs and Ns . What do you think
that happened?
John
Well, maybe when we are really concentrating, we just don't perceive
irrelevant information . Maybe we just don't take it in, you know?
Professor
Yes, and that's one of the hypotheses that was proposed, that the brain
simply doesn't admit the unimportant information. The second
h ypothesis is that, yes, we do perceive everything, but the brain
categorizes the information, and whatever is not relevant to what we are
concentrating on gets treated as low priority. So Lavie did another
experiment, designed to look at the ability to concentrate better in the
face of increased difficulty. This time she used brain scanning equipment
to monitor activity in a certain part of the brain, the area called V5,
which is part of the visual cortex, the part of our brains that processes
visual stimuli .
V5 is the area of the visual cortex that's responsible for the sensation of
movement. Once again, Lavie gave people a puter-based task to do.
They hav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words in upper and lower-case letters
or even harder, they had to count the number of syllables in different
words. This time the distraction was a moving star f i el d in the
background, you know, where H looks like you are moving through space,
passing stars. Normally area of V5 would be stimulated as those moving
stars are perceived and sure enough, Lavie found that during the task
area of V5 was active, so people were aware of the moving star field.
That means people were not blocking out the distraction.
Student
So doesn't that mean that the first hypothesis y ou mentioned w as wr o ng,
the one that says we don't even perceive irrelevant information when we
are concentrating?
Professor
Yes that's right, up to a point, bu t that ’ s not all. Lavie also discovered that
as she made the task more difficult , V5 became less a ctive, so that
means that now people weren ’ t really noticing the star field at all. That
was quite a surprise and it approved that the second hypothesis – that
we do perceive eve rything all the time but the brain categorizes
distractions differently, well, that wasn't true eith er. Lavie thinks the
solution lies in the brain ’ s ability to accept or ignore visual information.
She thinks its capacity is limited. I t ’ s like a highway. W hen there are too
many cars, traffic is sto pp e d. No one can get on. S o when the brain is
loaded to capacity, no new distractions can be perceived . Now that may
be the correct conclusion for visual distractions, but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tell us how the brain deals with, say, the distractions of solving
a math problem when we are hungry or when someone is singing in the
next room.
Lecture 2
Narrator:
Listen to part of a lecture in a geology class .
Professor
As geologists , we examine layers of sediment on the Earth' s surface to
approximate the dates of past geologic time periods. Ah sediment as you
know i s material like sand , gravel, fossil fragments that is transported by
natural processes like win d , water flow or the movement of glaciers .
So sediment is transported and then deposited and it forms layers on the
Earth ’ s surface over time. We examine these layers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ge ologic time periods including when they began and ended.
For example, from about 1.8 million years ago to around 11 thousand
years ago was the Pleistocene epic. The Pleistocene epic was an ice age.
During this epic, sediment was made by the kind of erosion and
we athering that happens when the climate is colder, and part of those
sediments are fossils of plants and animals that lived at that time.
The Holocene epic followed the Pleistoce ne epic when the Earth ’ s
climate warmed up around 11 thousand years ago. The Holocene e pic i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sediments, ones that form when the climate is
warme r. Because the climate changed, the types of plants and animals
changed also. Holocene sediments contain remnants of more recent
plants and animals, so it's pretty easy to diffe rentiate geologically
between these two epics.
Now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the presence of humans has altered
the earth so much that a new epic of geologic history has began – the
Anthropocene epic, a new human-influe nced epic. T his idea that we ’ ve
entered a new Anthro-pocene epic was first proposed in 2002. T he idea
is that around the year 1800 CE the human population became large
enough, around a billion people, that its activities started altering the
environment. T his was also the tim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brought a tremendous increase in the use of fossil fuels such coal. The
exploitation of fossil fuels has brought pla wide developments: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uh, mass transport. And these
developments have caused major changes like additional erosion of the
Earth ’ s surface and deforestation. Also, things like the damming of rivers ,
has caused increased sediment production, not to mention the addition
of more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in the atmosphere .
Naturally all these changes show up in recent sediments. And these
sediment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pre year 1800 sediment layers.
Interestingly there's some speculation that h umans started having a
major impact on Earth much earlier, about 8000 years ago. That's when
agriculture was being widespread. Early farmers started clearing
forests and livestock produced a lot of extra methane. But I want to
stress this is just a hypothesis. The idea that early humans could have
had such a major effect, well I'm just not sure we can pare it with
the industrial age. Geologists in the far future will be able t o examine the
sediment being laid down today, whereas right now we can say that yes,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is clear: It'll be future researchers who have
a better perspective and will be able to really draw a line between the
Holocene and the Anthropocene epics.
Conversation 2
Narrator
Listen to part of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student and her biology .
Professor
Hi Samantha, how did your track meet go?
Samantha
Great! I placed first in one race and third in another.
Professor
Congratulations ! You must practice a lot.
Samantha
Three times a week pre-season, but now that we ’ re peting every
weekend, we practice 6 days a week from 3:30 till 5:00.
Professor
Athletics place a heavy demand on your time, don ’ t they?
Samantha
Yeah, but I really love peting, so …
Professor
You know I played soccer in college and my biggest challenge, and I
didn ’ t always succeed, was getting my studying in during soccer season.
Are you having a similar …
Samantha
No, I … I really do make time to study. A nd I actually study more for this
class than I do for all my other classes. B ut I didn ’ t see the grade I
expected on my mid-term exam, which is why I came by.
Professor
Well, you "didn't do badly on the exam, but I agree it did not reflect your
potential. I say this because your work on the lab project was exemplary.
I was so impressed with the way you handle the microscope and the
samples of onion cells, and with how carefully you observed and
diagramed and interpreted each stage of cell division. And I don't think
you could have done that if you hadn't read and understood the chapter.
I mean it seemed like you really ha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it.
Samantha
I thought so too, but I missed some questions about cell division on the
exam
Professor
So what happened?
Samantha
I just sort of blanked out, I guess. I had a hard time remembering details.
It was so frustrating.
Professor
Alright, let's back up. You say you studied, where, at home?
Samantha
At my kitchen table actually .
Professor
And that's supposed to be a quiet environment?
Samantha
Not exactly. My brother and parents try to keep it down when I am
studying, but the phone pretty much rings off the hook, so …
Professor
So you might try a place with fewer distractions, like the library …
Samantha
But the library closes at mid-night, and I like to study all night before a
test, you know, so everything is fresh in my mind. I studied six straight
hours the night before the mid-term exam . T hat ’ s why I expected to do
so much better.
Professor
Oh ok. Y ou know that studying six consecutive hours is not equivalent to
studying one hour a day for six days.
Samantha
It isn ’ t?
Professor
No. There is research that shows that after about an hour of intense
focus, your brain needs a break. It needs to, you know, shift gears a little.
Your brain's ability to absorb information starts to decline after about the
first hour. So if you are dealing with a lot of new concepts and vocabulary,
anyway, if you just reviewed your notes, even 20 minutes a day, it'd be
much better than waiting until the night before an exam to try and
absorb all those details .
Samantha
Oh, I didn't realize .
Professor
Think of your brain as: a muscle. If you didn't practice regularly with your
track team, and then tried to squeeze in three weeks worth of running
practice just the day before a track meet, how well do you think you'd
perform in your races?
Lecture 3
Narrator:
Listen to part of a lecture in an art history class .
Professor:
Now in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and
the p r inting pres s, all books, all manual scripts were hand-made. And the
material typically used for the pages was parchment, which is animal skin
that stretched and dried under tension, so it bec o me s really fat and can
be written on . During the 1400s, when printing was being developed,
paper became the predominant material for books in Europe, but prior
to t hat, it was parchment . Parchment is durable, much more so than
paper, and it could be reus ed which came in handy since it was a costly
material and in short supply. So it wasn ’ t unmon for the scribes or
monks who produce the manual scripts . Ah, remember before printing
books were made mainly in monasteries . Well, the scribes often recycled
the parchment that ’ d been used for earlier manual scripts. They simply
erased the ink off the parchment and wrote something new in its place
A manual script page that was written on, erased and then used again is
called a palimpsest . Palimpsests were created, well, w e kn ow about two
methods that were used for removing ink from parchment.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it was customary to scrape away the surface of the
parchment with an abrasive, which pletely wiped out any writing
that was there. But earlier in the Middle Ages, the original ink was
usually removed by washing the used parchment with milk. That
removed the ink. But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 the original writing might
reappear. In fact , it might rea pp ear to the extent that scholars could
make out an even deci p her , the original text.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example is the Archimedes' palimpsest.
Archimedes li v e d in G re ece around 200 BCE, and as you probably know,
he'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Mathematicians who ever lived, even
though , many of his writings had been lost , includi ng what many now
think to be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called The Method . But in 1998, a
book of prayers from the Middle Ages sold in an art auction for a lot of
money, more money than anyone would pay for a damaged book from
the 12th century. Beautiful or not, why? It had been discovered that the
book was a palimpsest, and beneath the surface writing on the manual
script laid, guess what? Mathematical theorems and diagrams from
Archimedes
Archimedes' writings were originally done on papyrus scrolls. Then in the
10 th century, a scribe made a copy on parchment of some of his texts and
diagrams including, as it turns out, The Method . This was extremely
fortunate, since later on, the original papyrus scrolls disappeared. About
200 years later in the 12 th century, this parchment manual script became
a palimpsest when a scribe used the parchment to make a prayer book.
So the pages, the pieces of parchment themselves, had been preserved.
But the Archimedes' text was erased and written over, and no one knew
it existed. It wasn't until 1906 that a scholar came across the prayer book
in a library and realized it was a palimpsest, and that the underlying layer
of texts could only have e from Archimedes. That was when his work
The Method was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
Um... the palimpsest then went through some more tough times, but
eventually it ended up in an art auction where was bought and then
donated to an art museum in Baltimore, for conservation and study. To
avoid further damage to the manual script, the research team at the art
museum has had to be extremely selective in their techniques they used
to see the original writing. They've used ultraviolet light and some other
techniques, and if you're interested in that sort of thing, you can learn
more about it in an art conservation class. But act ually, it was a physicist
who came up with a method that was a breakthrough. He realized that
the iron in the ancient ink would display if exposed to a certain X-ray
imaging method, and except for small portions of the text that couldn't
be deciphered, this technique's been very helpful in seeing Archimedes'
texts and drawings through the medieval over w riting .
Lecture 4
Narrator:
Listen to part of a lecture in a biology class.
Professor:
OK. We've been talking till now about the two basic needs of a biological
munity – an energy source to produce organic materials, you know
ah, food for the organism , and the waste recycling or breakdown of
materials back into inorganic molecules, and abo ut how all this requires
photosynthesis when green plants or microbes convert sunlight into
energy and also requires microorganisms, bacteria, to secrete chemicals
that break down or r ecycle the organic material to plete the cycle
So, now we are done with this chapter of the textbook, we can just
review for the weekly quiz and move on to the next chapter, right? Well,
not so fas t. First, I ‘d like to talk about some discoveries that have
challenged one of these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about what you need
in order to have a biological munity.
And, well, there actually were quite a few surpris es. I t all began in 1977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hydrothermal vents on the ocean floor.
Hydrothermal vents are cracks in the Earth ’ s surface that occur, well, the
ones we are taiking about here are found deep at the bottom of the
ocean. And these vents on the ocean floo r, they release this incredibly
hot water, 3-4 times the temperature that you boil water at be cause this
water has been heated deep within the Earth. Well about 30 years ago,
researche rs sent a deep-sea vessel to explore the ocean ’ s depth, about 3
kilometers down, way deep to ocean floor, No one had ever explored
that far down before. Nobody exp ected there to be any life down there
because of the conditions. First of all, sunlight doesn't rea ch that far
down so it ’ s totally dark. There couldn ’ t be any plant or animal life since
there's no sunlight, no source of energy to make food. If there was any
life at all, it ’ d just be some bacter ia breaking down any dead materials
that might have fallen to the bottom of the ocean . And?
Student 1
And what about the water pressure? D idn ’ t we talk before about how
the deeper down into the ocean you go, the greater the pressure?
Professor
Excellent point! And not only the extreme pressure, but also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of the water around these vents. If the lack of sunlight
didn't rule out the existence of a biological munity down there then
these factors certainly would, or so they thought.
Student 2
So you are telling us they did find organisms that could live under those
conditions?
Professor:
They did indeed, something like 300 different species
Student 1 But... but how could that be? I mean without sunlight, no energy, no no …
Protessor:
What they discovered was that microorganisms, bacteria, had taken over
both functions of the biological munity - the recycling of waste
materials and the production of energy. They were the energy source.
You see, it turns out that certain microorganisms are chemosynthetic -
they don't need sunlight because they take their energy from chemical
reactions
So, as I said, unlike green plants which are photosynthetic and their
energy from sunlight, these bacteria that they found at the ocean floor,
these are chemosynthetic, which means that they get their energy from
chemical reactions. How does this work?
As we said, these hydrothermal vents are releasing into the ocean depth
this intensely hot water and here is the thing, this hot water co ntains a
chemical called hydrogen sulfide, and also a gas , carbon dioxide. Now
these bacteria actually bine the hydrogen sulfide with the carbon
dioxide and this chemical reaction is what produces organic material
which is the food for larger organisms. The researchers had n ever seen
anything like it before.
Student 2 : : : :
Wow! So just add a chemical to a gas, and bingo, you ’ ve got a food
supply?
Professor
Not just t h at! W hat was even more surprising were all the large
organisms that lived down there. The most distinctive of these was
something called the tube worm. H ere, let me show you a picture .
The tube of the tube worm is really, really long. They can be up to one
and half meters long , and these tubes are attached to the ocean floor,
pretty weird looking, huh?
And another thing, the tube worm has no. mouth, or digestive organs. So
you are asking how does it eat? Well, they have these special organs that
collect the hydrogen sulfide and carbon dioxide and then transfer it to
another organ, where billions of bacteria live. These bacteria that live
inside the tube worms, the tube worms provide them with hydrogen
sulfide and carbon dioxide. And the bacteria, well the bacteria kind of
feed the tube worms through chemosynthesis, remember, that chemical
reaction I described earlier.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有关此频道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更多频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80185.html
相关阅读:end短语用法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