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课文解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①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②,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①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林肯,1809-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1860年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林肯于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②解放黑奴宣言:林肯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直到1865年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才正式宣布废除奴隶制。从此,黑人在法律上获得了平等自由,但实际上依然受到歧视。)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演讲从一百年前林肯发布《解放黑奴宣言》起笔,一开始就为黑人民权运动、为这次集会申明最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向世人证明黑人民权运动的正义性。演讲连用四个比喻,热烈讴歌了《宣言》的伟大历史意义,语言典雅华丽而又极具形象感,褒扬之情溢于言表。宣言犹如光芒的灯塔,它的到来犹如黎明,是明喻,生动地描写了宣言给黑人带来的希望,带来的欢乐。“不义之火”,是一个暗喻。其本体是“不义”,喻体是“火”,用结构助词“之”把本体和喻体联结起来,组成偏正式结构的暗喻。种族歧视是一种“不义”,这种不义就像“火”一样,摧残了黑奴的生命,摧残了黑奴的尊严,使黑奴在火炉中备受煎熬,作者借用这个比喻形象地揭露了黑奴制度的残酷,揭露了种族歧视的不正义性,从而也就有力地说明了民权运动的正义和神圣。长夜是借喻,形象地描写了从十六七世纪以来黑人所经历的漫长的苦难。]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这一段概述黑人在现实生活中备受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骇人听闻的事实,说明这次集会的目的,证明争取黑人解放的民权运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百年后的今天”这个时间状语四次反复,从各个侧面强调了种族歧视的历史痼疾依然未得根除的现状,借以激起世人的关注。作者将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比喻为镣铐和枷锁,形象地说明黑人过着的牢狱般的悲惨生活。将富得流油的美国比喻为物质充裕的海洋,将被种族隔离的贫苦的黑人世界比喻为穷困的孤岛,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生动地揭露了种族歧视带来的经济上的极不平等。“孤岛”写出了黑人的孤立无助,“萎缩”让人不仅让人想象黑人受冻挨饿、哆嗦在阴冷角落里的悲惨情景,而且形象地描写了黑人没有堂堂正正做人的权利。“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这是个主谓式结构的暗喻,非常恰当地形容了当时美国黑人的处境:他们虽然生活在自己的祖国,但是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斥,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就像一个瓢泊异国他乡的流浪者。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叙述,从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揭露了黑人真实而悲惨的现实,控诉了美国社会给予黑人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借以激发世人的同情。]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紧承上段进一步说明集会的目的和集会的正当理由。为什以要举行今天的集会?为什么要将黑人的悲惨遭遇公之于众?目的就是要求共和国兑现诺言。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写道:“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的上述精神,后来写入美国宪法。作者引述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的词句,突出美国政府给美国公民曾经许下的诺言;“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了黑人,作者将其一再反复,有力地说明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合理合法。]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这一段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共和国对黑人之所以没有兑现诺言,是不愿意兑现诺言,不是没有能力兑现诺言。“就有色公民而论”,这个限制性的短语说明,在美国,只对白人兑现了诺言,对有色人种包括黑人则没有兑现诺言,揭露了美国民主的不平等性、不彻底性。“空头支票”是一个借喻,“支票”比喻美国政府曾经草拟的《解放黑奴的宣言》。“空头支票”泛指虚假的承诺、不能兑现的空话;这里指政府违背诺言,拒绝给予有色人种平等自由的权力。作者用“空头支票”这个习见常用的词语为喻,幽默而辛辣地指斥了美国政府的言而无信,戮穿了美国民主的虚伪。“‘资金不足’的戳子”是什么意思呢?这“戳子”是承“空头支票”而来。盖在空头支票上的“戳子”,是表示不能兑现的理由;当时公开说出来的理由是“资金不足”。美国政府以此为托辞,拒绝兑现诺言。下面作者用“但是”一转,批驳所谓“资金不足”的借口。“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这是一个暗喻,把正义比作银行,意思是银行可能因资金不足而破产,但是正义是不可能破产的,美国不可能不要正义,也不可能没有正义。“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厍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也是一个暗喻,把国家比作巨大仓库,意思是说,在美利坚这个储备着无穷机会的伟大国度里,不可能没有黑人获得自由平等的机会。这两个比喻是驳斥美国政府“资金不足”的说法,强调解放黑奴需要的不是资金,而是正义,而是给予黑人平等自由的权利和机会的公平。黑人争取解放的运动也不是向政府乞求经济上的施舍,而是要求平等自由的权利和机会的公平,因此,美国政府有能力兑现诺言。]

 

以上是课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和目的。作者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讲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黑人生活的现状。连用排比和大量形象的比喻,把黑人不公正的现实处境揭示在世人面前,现状与当初共和国的缔造者的诺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作者明确地指出,黑人有充足的理由要求政府兑现诺言,最后,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强调美利坚政府有能力兑现诺言!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①的镇静剂的时候。(①渐进主义:美国民权运动中的保守主张,号召人们按部就班行事,不要采取过激的行动。)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第5段作者连用六个反复排比句“现在……的时候”,阐明了民权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了兑现民主诺言的紧迫性,抒发了对民主自由的渴盼。第一个“现在”强调时间紧迫,第二个“现在”驳斥民权运动中的错误观点,第三个“现在”强调政府兑现民主诺言,第四个“现在”具体说明民主内容,第五个“现在”说明如何兑现民主,第六个“现在”说明民主的意义和目标。在这段文字里,作者还采用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将“种族隔离”比喻为“荒凉阴暗的深谷”,将“种族平等”比喻为“光明大道”,将“种族不平等”的美国比喻为没有凝聚力的一冲即垮的“流沙”,将有着种族平等、民族和谐的美国喻为坚不可摧的“磐石”,前后两两对比,既给听众以色彩鲜明的视觉画面,形象地说明了迅速结束种族歧视的必要性,同时又展望了摆脱种族歧视与隔离,重建平等和谐的种族关系的美好前景,激起人们对现状的反思、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①的酷暑就不会过去。(①义愤填膺: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膺,yīn?,胸。)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①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第6段说明如果不立即实现对黑人的民主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从反面阐述兑现民主诺言的必要性,表达了将争取民权坚持到底的决心,向迟迟不接受黑人民权要求的美国政府发出严正警告。作者把“自由和平等”比作“爽朗的秋天”,而把“黑人义愤填膺”比作“酷暑”,含意非常深刻。马丁?路德?金是非暴力主义者,他的理想是实现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平等,在那个理想社会里,人人享受自由和平等,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生存,社会也能迅速发展,那种社会形态,不正像“爽朗的秋天”令人舒心惬意?而美国政府如果无视黑人自由平等的权利,低估了黑人的决心,激怒了广大黑人群众,使所有黑人都忍无可忍,“义愤填膺”,那么这样的社会空气是非常紧张的,“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这对美国是“致命”的伤害,这种紧张的充满火药味的社会局面,是马丁?路德?金所不愿看到的,因此,马丁?路德?金把它比作让人难以熬煎的“酷暑”。“秋天”与“酷暑”在感觉上形成鲜明的反差,生动地表达了对自由平等早日降临的期盼,同时也间接地向美国政府敲响了警钟。]

 

课文第5、6两段阐明民权运动的基本观点,说明不立即实现黑人民主的严重后果,对美国政府迟迟不付诸行动的做法提出严正警告,表达了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第7段阐明民权运动的斗争策略,忠告黑人在争取合法地位的斗争中必须坚持非暴力抵抗原则,不能将抗议“蜕变为暴力行为”。“正义之宫”是借喻,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表明对美国社会制度的肯定。“敌对和仇恨之杯”是比喻兼借代,“杯”借代“酒”。敌对和仇恨的情绪就好比烈酒,一旦痛饮了这“杯”酒,一个人就会为图一时痛快,而做出给国家给社会带来严重破坏的行动,参与抗议的人群,就会失去理智而引发暴力反抗,而这不是马丁?路德?金所愿意看到的。马丁?路德?金反对诉诸暴力,主张和平反抗,所以他强调不要“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所谓“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就是马丁?路德?金所倡导的“用爱的力量,去对付恨的势力”。马丁?路德?金说:“我们要抵抗,因为自由从来不靠恩赐获得。有权有势的欺压者从不会自动把自由奉献给受压者”,“权利和机会,必须通过一些人的牺牲和受难才能得到”;但是,“仇恨产生仇恨,暴力产生暴力”,“我们要用爱的力量,去对付恨的势力。我们的目标,绝不是击败或羞辱白人,正相反,我们要赢得他们的友谊和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如马丁所说,是一种“崇高境界”。]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这一段说明为什么要坚持非暴力抵抗原则,用白人参加今天集会的事实说明,白人和黑人的命运紧密相连,非暴力主义是可行的。]

 

课文第7、8两段文字,作者提醒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一定要信任所有的白人。马丁·路德·金信奉非暴力思想,主张用和平的方式争取正当的权利,反对“以暴易暴”,提出“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而应当用包容、忍耐和博爱来对抗仇恨。这种“不以恶抗恶”的思想为后来黑人民权运动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这是对民权运动的恶意攻击和挑衅,言下之意是“现在给你们的民主已经够多的了,你们不要太不知足了”。作者在下面对这个谬论予以义正辞严的反驳。]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是黑人民权运动的第一个目标:反对种族压迫,争取人身安全的平等自由。]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是黑人民权运动的第二个目标:反对种族隔离,争取生活交往中的平等自由。]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是黑人民权运动的第三个目标:反对种族隔离,争取社会活动的平等自由。]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是黑人民权运动的第四个目标: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政治上的平等自由。]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这是前四段的总结,进一步突出为争取正义和公正而斗争到底的决心。]

 

以上六个自然段承第5、6段而来,驳斥了另一种攻击民权运动的谬论,具体阐明民权运动的奋斗目标,再次表明将民权运动坚持到底的决心。在这几段文字里,面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恶意挑衅,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因此运用了一串条件复句(只要……就……)形成排比,突出民权运动的奋斗目标,又针锋相对地将“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多次反复,表达其坚定不移的决心,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的雄伟气势,强烈地吐露了被压迫者的怨恨与愤懑,抒发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凌云壮志,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我并非没有注意到,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你们是人为痛苦的长期受难者。坚持下去吧,要坚决相信,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

 

让我们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亚拉巴马去,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回到佐治亚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去,要心中有数,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我们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

 

这两段文字承第7、8段而来,号召黑人同胞集会之后仍然回到各自的地方,继续坚持非暴力抵抗,并且相信非暴力抵抗一定能够成功。作者用“有些”反复排比,表达了他对黑人悲惨遭际的关注和同情。用“回到……去”这种动词性短语六次铺排,号召参与集会的同胞以身作则,回到各自原来的地方,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这是一种基督教的用语。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义是以基督教义为精神支柱。他从基督教义出发,视“受苦”为“救赎”,甘愿以自己流血牺牲来替别人赎罪。他说:“要争取自由,必须付出流血的代价,而流的血必须是我们的鲜血……无辜受苦是有救赎力量的,它可以取代欺压者与受压者双方苦毒怨恨的悲剧结局。”马丁·路德·金还说:“我们将以自己忍受苦难的能力,来较量你们制造苦难的能力。我们将用我们灵魂的力量,来抵御你们物质的暴力。我们不会对你们诉诸仇恨,但是我们也不会屈服于你们不公正的法律。你们可以继续干你们想对我们干的暴行,然而我们仍然爱你们。你们在我们的家里放置炸弹,恐吓我们的孩子,你们让戴着KKK尖顶帽的暴徒(即所谓“三K党”人)进入我们的社区,你们在一些路边殴打我们,把我们打得半死,奄奄一息。可是,我们仍然爱你们。不久以后,我们忍受苦难的能力就会耗尽你们的仇恨。在我们获取自由的时候,我们将唤醒你们的良知,把你们赢过来。”这有似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

 

以上是课文第二部分,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申述民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二、驳斥对民权运动的各种错误观点,表达将民运坚持到底的坚强决心;三、号召黑人毫不动摇地坚持非暴力抵抗的原则,对民运的胜利抱定必胜的信心。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美国的梦想:即美国在《独立宣言》中所阐明的美国赖以立国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使美国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理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这句话强调黑人的梦想就是美利坚的梦想,黑人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完全符合美国的立国之本,是为了使美国真正地彻底地全面地实现民主、自由、平等。马丁·路德·金在这里阐明了黑人的利益和美利坚全民族的利益的一致性,表达了全体黑人的国家至上的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马丁·路德·金在这里再次引用美国独立宣言中的这句话,表达了他一个深刻的理念,美国只有实现了黑人的平等,让黑人站立起来,美国才算是真正的“站立起来”。]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梦想黑奴制度彻底消灭,人与人之间没有等级的差别。]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梦想正义和自由遍及美利坚每一个角落。]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梦想人格平等,用同一标准评判黑人和白人。]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梦想所有的白人都能转变他们对黑人的陈腐观念。]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幽谷上升,高山下降”,比喻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般的人认为黑人以非暴力手段来争取平等自由的斗争,只是白日做梦,但是马丁·路德·金坚信“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空想也能变成现实,基督的爱一定能如“圣光”“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马丁·路德·金在这里继续抒发他对民权运动的坚定信心。作者把“绝望”比喻为“岭”,形容这股思潮的强大;把“希望”比喻为“石”,石头虽小,却坚如磐石,牢不可破。力“劈”高山,表现作者豪气干云。“刺耳的争吵声”,喻由于民族、人种之间的不平等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优美交响曲”,喻民族、人种之间平等自由、友好和睦相处。作者通过两种声音在听觉形象上强烈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反对什么、渴盼什么的正义立场。]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这一段是短语排比,“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这些动词性短语的密集铺排,简洁有力,干净利落,如咚咚战鼓,似声声号角,传达了马丁·路德·金与所有受难群众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的决心。]

 

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山的顶峰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白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望山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这几段把演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自由畅想曲。这激情,像火山喷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排比句式的运用,造成一种排山倒海、江河奔泻的气势,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紧扣“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这个句子而尽兴发挥,思路非常清晰。]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①:“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①灵歌:这里指的是黑人宗教生活中的一种歌曲,是19世纪初美国南方黑奴在白人赞美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题材大都与死亡、复活、解脱和希望有关。)[作者承上文而来,由“山冈”巧妙地过渡到“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美利坚所有的人亲密和谐相处的美好蓝图,让听众带着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在山呼海啸般的热烈庆贺“我们终于自由啦!”的欢呼声中结束了演讲。真是“绕梁三日”,回味无穷。]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是演讲的高潮。作者连用六个“我梦想有一天”,以诗一样的语言和酣畅淋漓的排比句,正面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抒发了他作为一个黑人内心最热烈的梦想。他呼吁种族平等、人格尊严和兄弟般的情谊能早日到来!他呼吁自由与平等在美国的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实现!这几段文字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01377.html

相关阅读:高中语文必背课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