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言简意赅地揭示了“缀文”(写作)与“观文”(阅读)的真谛在于一个“情”字。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要借助“情”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质,来消除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无动于衷或囫囵吞枣、不知所云的阅读现状。为了引导学生动情的阅读,领悟“情动而辞发”的意境,多年来,我们尝试将读写融为一体,以“情”为核心,按如下三个程序展开阅读教学,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初读──情感投入
俄罗斯小说家尤里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这段话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情的传染”过程,可以说没有“情”的投入与开启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
阅读伊始,我们引导学生调动、投入自己的感情,从文章标题入手,在读正文之前先联系自我生活实际,构思设想同题作文以拓展学生思维;然后阅读正文,边读边猜想下文内容,检验自己的猜想与原文是否吻合,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最后再回过头来读标题,领悟文题的巧妙所在,以提高学生的拟题技巧。这样从标题、从言语体式的整体感知出发,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分析,就能达到对整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正确综合,从而受到“感情的传染”。
二、研读──情感交流
每一篇作品都表现出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作家以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为人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研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仔细体察验证作者是怎样观察思考的,并“体会含蓄蕴藏的意思,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领略论断臧否的分寸”(张志公先生语)以增进思辩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我们每个阅读个体不同,他们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不同,因此会“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赵翼《闲居论书》)。我们在学生个体自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班级或小组内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实现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中弘扬个性,开启新的情感契机,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三、写读──情感迸发
初读是阅读的起点,是交流、创新的基础。研读是在阅读中渗透阅读主体的主观感受,在交流中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对作品的吸收和感悟。新概念阅读强调“表达性阅读”,要求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其实也就是学以致用,是一种积累与创新。苏步青教授曾说过:“书读三遍四遍不算读,要读到将书合起来自己能写一本才算。”读到能写这正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一种至上境界。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吸收、积累,厚积而薄发是迸发、创新。这是对阅读过程的高度概括,阅读归根结蒂是为了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读者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多年的实践活动证明: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的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注重发挥心灵的自由性感知作品,受到“感情的传染”;要善于发挥主体创造性,去披文入情,去论世察己,把我们的感情传染给他人,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写作,在写读中展示阅读教学的魅力和活力。
总之,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我们的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实际上就是借“读”传递人“情”。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情造文”莫不显示了人“情”的魔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03289.html
相关阅读: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