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沙
在2011年新版(即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义务教育各学科的教科书进行了全面的重编工作,并从2012年9月开始使用。围绕新版教科书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既是实现教科书立体化、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方式,也是师生的实际需求,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以新版教科书为核心的课程资源体系结构
在一般的定义中,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所凭借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资源。比较常用的狭义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可见资源,如教科书、教学资料、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摘自张廷凯:“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报告)
在课程资源体系中,教科书处于核心地位。并且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教科书的这种核心地位在一定时间内将很难被取代,对人教社来说尤其如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当前研究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都是围绕教科书衍生出的。通常这些衍生的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纸制图书资源、实物资源、电子音像资源和数字资源,并且和教科书共同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资源体系结构。(见下图)
在这个体系结构中,教科书内容是四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基础。各种资源均以教科书内容为起点向外延伸,从各角度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四类资源对教科书起着完善作用,并共同使教科书的实现立体化。可以说,教科书与其他四类资源之间有着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数字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单纯从课程资源的角度上看,凡以二进制形式(即数字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均可称为数字资源;而以出版的角度看,数字资源不但自身以数字形式存在,同时还在复制发行时具有通过网络方式进行传播的特征。这样的界定方式可以将数字资源与电子音像资源、计算器、数字实验设备(属于实物资源)等区分开。
数字资源有多种分类方式。首先数字资源可以和其他资源一样,按用户(或按传统出版称为“读者”)群体分为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围绕教科书面向教师的配套数字资源以指导教师合理、有效的使用教科书和有效实施教学为目的,一般又可分为两类:参考资源和实用资源。参考资源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如:教科书的使用培训、教法解析、课堂范例视频,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拓展、教学经验体会的文本等都属于此类。这些参考资源的内容需要通过教师在观看和阅读后,经由自身的内化、理解,再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间接作用于教学。参考资源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可以在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拓展延伸。实用资源以提供给教师直接使用为目的,包括: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图片素材,题库,数字教学工具等。实用资源的特征是可以直接使用,因此,内容上通常紧密围绕教科书和教学目标。
面向学生的数字资源内容包括: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限的拓展延伸,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提高,以及针对一些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技能进行训练(包括英语的听说技能、理科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等均可使用数字资源进行训练)等。今年1月15日,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我国6~9岁(原文为:“10岁以下”,该报告中只统计6岁以上民众)网民数量约为960万,占该年龄段人口比例的15%;10~19岁网民数量约为1.35亿,占该年龄段人口比例的84.6%。从这份报告中不难发现:处于基础教育年龄段内的网民数量十分庞大,特别是10岁以上学生,大部分都接触过网络。这些数据表明,面向学生的数字资源有一定的事实基础,是可以尝试的发展方向之一。
除了按用户分类以外,数字资源还可以按媒体类型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分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工具软件等。这些不同媒体资源类型各有其特点,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
三、配套数字资源的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对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至关重要。对某一册教科书来说,配套的资源可以是无穷无尽的,而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效率、时间、收益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整体规划的目标就是要限定资源建设的范围,并解决四个问题:开发多少资源(包括数量和容量),采用怎样的建设方式,开发流程如何安排,资源如何整合?
资源内容的选择
围绕教科书开发资源时,资源的多和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一般说来,资源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容量也不是越大越好。考虑到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较重的教、学任务。面对数量过多的资源时,师生反而会感到挑选困难、资源冗余。可以想象,当教师打开资源系统,发现教科书中每一节(或单元)都配了几百甚至几千个各类资源时,很可能连浏览一遍的心情都没有,更不要说是从中挑选最适合的资源了。对大部分师生来说,精简实用的资源可能更受欢迎,也更有利于他们提高教、学的效率。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研究和设定产品的“核心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不同产品的核心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我们给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本身属于教科书体系中的一部分)配数字资源时,要考虑到哪些资源对教师来说是最实用的。我们可以考虑给每一节(单元)的内容配上2~3个多媒体课件,提供教学设计参考,对教学难点提供多媒体素材解析等,这些资源对于初用新教科书的教师来说能够提供较大的帮助;而如果给〈胜券在握〉这套教辅配资源,则应该选择与考试相关的习题、名师精讲视频等作为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复习备考效率。确定产品核心内容,无论对产品的开发还是用户的使用,都可以体现为效率上的优化。
与核心内容对应的是拓展内容。我们以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为例,这一册书中第九章第二节里有一篇补充阅读材料“三峡船闸”,作为知识点“连通器”的一个应用实例出现在教科书中。如果我们给这篇阅读材料进行数字资源配套,可以进行极广泛的拓展。从船闸的结构上延伸有一级船闸(教科书中的图示为一级船闸)、二级船闸,三级船闸(实际的三峡船闸是三级船闸),从媒体类型上可以开发出文本资料、图片(实景照片和示意图)、实拍视频、演示动画(包括2D和3D)、交互性可操作动画等。但由于这个阅读材料本身并不是教学重点或难点,因此无论为此开发多少资源,都不在核心内容的范畴内,而是属于拓展内容。这类拓展内容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需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喧宾夺主。
教科书这种知识载体方式之所以几百年来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在经历了近十年来各种质疑和颠覆后依然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教科书本身内容的精简和实用。教科书并非是包罗万象的知识库,它提供的仅仅是人类文化总体中最重要、最实用、最符合学生需求的那一小部分。配套教科书的数字资源也应该在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这一特点,先找出应有的核心内容,再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出拓展内容。
资源的建设方式
数字资源的建设方式有三种基本类型: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版权购买。这三种方式中,我方的建设难度和权益均依次递减,因此在具体项目中需要根据资源的数量、预算额度、收益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采用哪种方式。
自主开发方式中的“自主”是指著作权上的自主,也就是我方具有100%的著作权。在这种建设方式中,我方需要参与的工作较多,包括设计、编辑、审定等流程环节。与我方合作企业为“委托开发”承接方,原则上只提供各种支持服务,不享有著作权。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是:由于产品著作权归我方所有,因此在运营、发行、销售等环节上完全自主,同时也可以向其他企业进行版权输出。
合作开发中的“合作”同样指著作权上的合作。一般是指由我方提供数字教科书,由合作企业负责具体资源开发,双方对产品的著作权为共享状态。由于最基本的著作权是共享状态,进而在产品的运营、发行、销售的环节上也必须通过双方协商来确定,收益也需按一定比例分配。
版权购买是指我方直接购买由他人享有著作权产品的使用权。这种方式下,我方的工作量最小,产出也快,但投入的成本较高,后续运营也容易受到著作权方制约。
三种资源建设方式各有特点,也都有各自的成功案例。具体的资源建设中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项目的情况来确定。目前人教社的教科书配套数字资源项目大都采用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模式。如前文所述,由于核心内容资源的开发量不算很大,因此能够获得著作权的两种建设方式比较适宜。
自主开发
合作开发
版权购买
著作权
完全
部分
无
工作量
大
小
无
成本
高
低
高
后续开发
自主决定
与合作方商议决定
再次购买使用权
资源的开发流程
合作开发与版权购买两种资源建设方式无需设计开发流程,只有自主开发资源时需要合理的开发流程。围绕教科书开发数字资源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流程(见下图)。这个流程中包括了五个主要环节:整体规划、组织团队、产品开发、审读检测、产品上线。
教科书的配套数字资源开发需要组织教研方面、媒体制作方面、编程方面和编辑出版方面的专业人才,共同组成一个开发团队。产品开发过程中,由熟悉教科书和教学的教研人员完成设计脚本的工作、媒体制作人员根据脚本制作资源、编程人员根据规划要求开发平台,并对已开发出的大量资源进行整合,再经过审读和检测后,产品最终发布上线。编辑在整个过程中负责衔接、协调和初审检测工作。
资源的整合方式
资源整合是指将数量众多的资源进行有序化处理,并形成资源系统的过程。在开发教科书的配套资源时,有序化处理一般是以教科书的结构为基础进行的。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通常将每一册教科书的对应资源整合为一个可以独立使用的资源系统。目前我们尝试过三种整合方式,分别是:网页式、资源库式和数字教科书式。
网页式整合是指通过网页链接的方式将资源按一定规则整合起来的方式。电音社开发的“教育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探究性学习资源包”,人教网上的众多学习资源均是采用网页整合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传统,制作上也简单。
当资源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网页式整合就不太适用了,此时可采用第二种整合方式:资源库式。最常见的是根据教科书目录和资源类型建立一个二维的资源结构体系,每一个教学资源都标引出所属的教科书章节和资源类型两个属性。再根据教科书目录和资源类型制作一个资源导航系统,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资源库。用户在使用这个资源系统时,很容易可以通过“某章节中的某类型资源”的方式来浏览和查找所需的资源。例如,用户只需要在系统中选择“第三章第2节”、“视频资源”,即可看到与教科书第三章第2节配套的所有视频资源。从原则上说,给每个资源建立多个维度的属性会使资源体系整体更为有序,但用户使用这个系统时也会变得相对复杂一些。考虑到在实际使用资源时必须基于操作便捷的原则,因此选择以教材目录和资源类型两个维度标引每个资源是较为符合实际需求的。
第三种整合方式是以数字教科书为平台,用超文本的方式将数字教科书和其他数字资源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整合方式中,数字化的教科书本身是一个超文本资源,其余所有资源按页码与数字教科书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资源系统。这种方式下,教科书与其他资源之间的配套关系更为明显,用户只需要浏览教科书就可以完成查找和浏览资源的过程。这一整合方式也更符合师生对教科书的使用习惯。目前采用这种整合方式的配套数字资源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整合方式,人教学习网的数字教科书、新目标英语网络教材等新一代数字产品均采用这种模式。
四、数字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前文所述的是数字资源的整体规划,并没有涉及到某一个具体的资源应该怎样去设计和开发,以下内容希望能够粗略的阐述具体资源的设计开发过程。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数字资源的种类繁多,每一种资源都有其专业独特的开发方式(例如2D Flash动画和3D动画在具体的开发设计层次面上就有很大差异),下文中只是对设计和开发做一个共性的概述。
资源的设计原则
从资源的设计上看,设计者和编辑应该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便捷性原则、教学适用性原则。这三个原则几乎是与各学科、学段教科书的具体内容无关的宏观原则,需要在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予以重视。
直观性原则是指:对任何数字资源来说,都应使用比教科书更为直观的方式表现其所含的知识内容。这一原则的提出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教科书的配套数字资源不是把书本内容原封不动的搬到数字介质中,这是今天所有的教育数字出版研究者的一种共识。文字表述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内容表现方式,与之相比,图片、声音、影像等表现方式的直观程度较高。在设计数字资源时,应尽量采用直观方式,避免出现“书本搬家”的情况。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也相对处于较低水平,这就更需要用直观性原则对资源进行整体设计。可以说,直观性原则提出了设计开发数字资源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数字资源与各种纸制课程资源的根本差异。
便捷性原则是指数字资源使用上的便捷性,包括某单个资源的使用便捷性和资源整合后形成的资源系统的操作便捷性。数字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像交互式多媒体动画、工具软件、超文本等资源类型都具有可交互的特点,资源使用上的便捷性很自然地成为一个必要条件。此外,当众多资源形成一个资源系统时,资源系统是否符合便捷性原则也十分重要。例如:当我们为某一册教科书设计了数百个配套数字资源,并形成一个资源系统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要相应设计出合理的资源导航和资源搜索功能,否则教师查找资源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又如在设计检索目录和选单时,则应尽可能地做扁平化设计,以免目录和选单层级过多带来的使用不便。
教学适用性原则是指在设计数字资源时必须关注资源本身是否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是否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数字资源说到底仍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由于与教科书相比,数字资源在内容上往往有一定的拓展延伸,这就使得资源设计时容易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此外,一般性的学科教学规律也是设计资源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只有符合教学目标并按照教学规律设计出的资源,才可能具有教学上的适用性。
数字资源的一般开发模式
围绕教科书开发的数字资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将教科书相关内容呈现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使用的课程资源。为了使数字资源能够在资源内容、表现形式、使用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教学应用效果,目前我们一般采用“脚本设计、资源制作、资源整合”三段式的开发模式。首先从教科书中选取适宜的内容设计出资源开发脚本,再依据脚本制作成相应的数字资源,最后将众多资源按照与教科书合理配套的方式整合为一个资源体系。(如下图所示)
在组建开发团对后,由教研和编辑人员合作设计出的脚本是一切数字资源的基础。脚本的内容不但要能够与教科书配套、符合教学要求,还必须能够被普通的媒体素材开发和软件编写人员读懂,并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资源制作是资源开发整体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数字资源所涉及到的媒体种类很多,每一种类型的资源都有独立的专业制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资源制作阶段,制作人员一方面要将脚本里的内容逐一实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一般参与资源制作的人员和单位较多,因此还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制作。资源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既是编辑出版的要求,也能有效避免用户在使用资源时由于软件版本、媒体格式不统一而出现问题。
在设计脚本和资源制作、整合的环节之间,还需要随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以保证在环节之间的衔接没有差错。无论在哪个开发阶段,都必须考虑前文所述的三个设计开发原则。这样才能使开发出的资源在操作性、教学性、准确性、艺术性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
五、教科书配套资源方案实例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九年级 教师教学用书 配套教学资源(互联网版)项目方案
1. 项目整体说明
本项目是针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 九年级 教师教学用书》的配套资源产品开发项目。产品的主要用户为使用人教版新教科书的中学物理教师。产品以辅助的教师合理使用人教版新教科书、有效实施教学为目的,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数字资源。本产品与《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发行,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
2.资源开发
资源类型及数量
资源名称
媒体类型
数量
说明
示范教案
文本
11篇
每章1篇,共11章
教学课件
PPT
50个
共39节,加11章复习小结
培训视频
视频
80分钟
整体介绍10~20分钟,每章5~10分钟。
实验视频
视频
40分钟
图片素材
图片
100张
动画素材
Flash动画
45个
3D动画素材
3D动画
5个
参考资料
文本
30千字
数字教科书
Flash
190页
资源开发说明:
①示范教案
根据教师用书中的章节安排,每章配套1个示范教案,共计11个。
每个教案应有简要的教学目标及其分析、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有较详细的教学活动流程、师生行为、设计意图;需要做实验时,应对实验进行介绍。
教案格式:汉字使用宋体字题、直体;数字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直体;字母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斜体;字母的脚标、上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直体;标点符号使用宋体字体、全角。标题字号用四号字;正文字号用小四号字,行间距为1.25倍行距。使用公式编辑器时,比照上述字号调整公式的大小。
②教学课件(PPT)
根据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每个新课课时配套制作一个PPT课件,其中有示范教案课时的教学课件内容应与示范教案一致。此外,还需每章制作一个复习小结PPT课件。总数共计11个。
每个PPT课件的第一页为课件标题,第二页为课件使用说明,正文内容为12~20页。PPT中的汉字用宋体字题、直体、加粗;数字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直体,加粗;字母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斜体,加粗;字母的脚标、上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直体,加粗;标点符号使用宋体字体、全角。标题字号用40~44;正文字号用28~32,个别有需要的地方可以使用24,原则上所有字号不小于24。使用公式编辑器时,比照上述字号调整公式的大小。
在编写前由责任编辑供PPT模板,编写PPT课件时尽量不使用装饰性的动画、声音效果。
③培训视频、实验视频
培训视频的内容是教科书编写者对教科书内容特点及使用教科书要点的介绍,分为整体介绍和各章介绍。拍摄数量拟定为80分钟。
实验视频根据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学生必做实验和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选择其中的部分进行拍摄。具体摄制前由主编拟订所要拍摄的各实验,先写出拍摄脚本,再根据脚本进行拍摄和后期配音。成品为.wmv流媒体格式,拍摄数量拟定为40分钟。
④图片、动画素材
素材指供教师上课时创设教学情境,或分析、介绍某个小知识点的图片、Flash动画和3D动画。总数量拟定为:图片100张,动画50个,具体数量由编写团队讨论后确定。
Flash动画和3D动画采用的软件版本在与委托开发公司研究后决定。
图片采用jpg格式,不小于800?600分辨率。
图片和动画中的文字格式要求同PPT。
⑤参考资料
选择无著作权争议的教学参考文章5~10篇。文件格式为.PDF或.swf。
⑥数字教科书
将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的PDF(300%)开发制作为数字教科书(需人教社授权),并将数字教科书与其他资源共同组成一个资源系统。
4.整合方案
本产品中拟采用围绕数字教科书的进行整合。将所有资源与数字教科书的相关章、节、页进行链接,可实现资源与教科书的精确匹配,同时也更符合教师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提供资源检索功能,用户可根据资源名称或关键词搜索资源。
5.编写团队与合作单位
拟聘请北京市某知名初中物理教师为项目的首席专家,并由其组建教师团队编写脚本、PPT、师范教案等内容。
与有一定开发能力的教育软件技术公司签订委托开发协议,主要委托图片、动画素材和数字教科书的开发以及资源整合工作。
6.时间安排
序号
时间
进度
1
3月20日前
组成编写团队
2
4月10日前
合作开发公司提交技术方案
3
4月20日前
完成PPT、教案以及脚本编写工作
4
6月10日前
完成动画和视频的制作
5
6月25日前
完成内容整合,开始内部审读和测试工作
6
7月15日前
完成初审
7
7月25日前
完成初审修改和复审
8
8月15日前
完成终审并上线
6.著作权、署名
整个资源系统及其中各个资源的著作权归人教云汉数媒科技有限公司。
与编写团队、委托开发公司签订合同协议,在适当位置为其署名。
为部分作者开具内容编写证书。
7.审稿与产品审读
对产品的审改分为审稿和产品审读两个阶段。
审稿阶段对编写团队所完成的课件、教案和动画脚本等原始初稿进行审改。产品审读阶段主要对完成整合的试用产品进行内容审读和功能测试。
审稿和产品审读时拟聘请专家负责产品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教学适用性。编辑负责审改各种编校差错及进行功能测试。
8.项目预算
项目
单价
数量
总额(元)
说明
示范教案
150元/千字
50千字
7500
教学课件
300元/个
50个
15000
视频
4000元/小时
2小时
8000
图片
50元/张
100
5000
动画脚本
200元/个
50
10000
动画制作
600元/个
45
27000
3D动画制作
1500元/个
5
7500
参考资料
50元/千字
30千字
1500
数字教科书
50元/页
200页
10000
美术设计
5000元/项目
5000
程序开发
20000元/项目
20000
审稿费
6000元/项目
6000
组织费
3000元/项目
3000
排版费
1500元/项目
1500
其他
8000元/项目
8000
含业务招待费交通费等
合计
135000
9. 项目开发流程图
各环节中,责任编辑全程参与。
六、数字资源中几种媒体类型简析
数字资源包含有多种媒体类型的子类,其中以图片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和超文本资源几个类型最为典型。每一类型资源都具备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体现在设计开发上,也体现在实际应用效果上。
图片资源
图片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教学资源,早在信息技术出现以前,图片就以插图、挂图等形式广泛存在于教科书和其他纸制资源中。在我国,教学用书中插图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蒙学课本《对相识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著的《世界图解》则是国外较早出现带有插图教学用书。二十世纪以来,图片所具有的多方面教学作用已被研究者深入发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阅读速度;影响学习者的非认知因素,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增加动感;可以表达那些单用文字难以言状的空间细节等。
在数字资源中,我们所说的图片资源是以二进制形态存在于数字载体中的数字图片,其所具备的基本教学效果与传统图片基本一致。数字图片自身具有虚拟性,几乎不需要占据实物空间,对当今任何一种数字载体来说,容纳大量的图片都不是难事。因此在数字资源系统中,图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能够对教科书内容形成很好的补充。例如教科书中的单幅插图在数字资源系统中可以补充为组图,教科书中的局部图在数字资源可拓展为全图,教科书一些因版面限制不得不舍弃的配图也可以在配套的数字资源中得以保留。
音频资源
在我国,音频资源从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和接受,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早期的音频资源大多以录音带形式存在,不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字资源。音频资源发展至今,载体形式已从磁带演化出CD、mp3等多种数字形态,成为了数字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义务教育中,音频资源主要在英语、语文、音乐等学科中使用,其中英语学科的音频资源最具有代表性。在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分级标准表述得更为具体。其中“语言技能”的分级标准对学生在各级的听、说技能提出了细致的要求。英语学科音频资源也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做出了调整,在语速、音色、背景声音的选择上都经过了严谨的设计。在我国,音频资源始终是促进中小学生提高英语学科听、说技能的理想课程资源,使用效果也早已被广大教师实践和论证过。
除了英语学科外,音频资源同样在语文、音乐、物理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与其他各类型的资源结合,形成更多元化的数字资源。
视频资源
视频资源与音频资源类似,同样是早期主要以模拟形态(录像带)存在的一种课程资源,在今天已普遍转化为各种流媒体格式的数字形态。与图片和音频资源相比,视频资源的内容呈现更为丰富,也更为直观。
视频资源在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经常见到:以情景视频作为课堂引入,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通过视频观看实验,以及通过视频讲解某些学习内容的实例。开发视频资源时,不但需要编写出恰当的视频拍摄脚本,选用适当的设备和拍摄技术,在后期编辑中还需要对如何设置重播、暂停、慢放、转场、插入文字等细节逐一进行研究,才能够最终适宜教学使用的视频资源。
除了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种视频素材外,教科书的配套视频资源中还包含了大量指导教师合理使用教材的培训视频,或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的示范教学案例。这些资源在新教材刚开始使用时,对教师格外重要。
动画资源
动画资源最典型的特点是虚拟性和交互性,这两个特点与视频资源形成互补关系。虚拟性指的是动画内容可以是对某一真实存在的情境进行模拟,或者构造出实际并不存在的情境。例如在地理、物理学科中,经常涉及到天体运动、地球板块运动等内容,这些场景虽然客观存在但是难以用视频拍摄下来,因此常用动画进行模拟;又如数学学科中抽象的点、线、函数等内容,并不存在实物,只能使用动画方式进行动态呈现。
交互性是动画资源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常见的动画资源可分为两种:线性播放的动画资源和非线性交互动画资源。前者与视频、音频资源类似,动画按固定过程和次序进行播放。后者则以交互为核心,动画如何播放、播放什么内容取决于人与动画程序交互的结果。例如:用天平称量物体的动画,天平呈现向左倾斜、向右倾斜还是保持平衡不动,取决于动画的使用者在天平上填加砝码的情况。
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由于动画资源能够表现出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宇观、微观、抽象和想象的情境,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基于交互性程序的动画资源,还具有一定的使用灵活性和工具性,也因此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虚拟性和交互性两个特点对动画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在设计动画资源时,需要解决虚拟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差距问题。动画是人为构造的,必然与真实客观的事物或情境存在一定差距。动画资源的设计者要能够构建出一个适宜的动画基本模型,以达到虚拟动画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差距在教学角度上是可被允许的。例如,当我们设计一个单摆动画时,当摆角较小时(小于5?)可以采用简谐运动的模型;而摆角较大时(大于40 ?),如果仍使用简谐运动模型,那么动画与客观实际之间就存一个物理学科上不能允许的差距了,这时需要修正动画模型使之更符合客观情形。
其次,涉及交互性设计的动画资源还要设计出合理的交互方式,特别是对于某些具有复杂交互的动画资源,需要考虑到教师在使用资源时的各种可能的操作方式,程序必须对所有可能的操作方式给予正确回应,这其中包括一些实际存在,但从教学和学科角度看不合理的操作。例如在一个化学元素周表中,输入了一个不存在的元素,此时动画程序必须能反应出该元素不存在,但若在设计时没有想到这种情况,就会在此时出现程序错误的问题。
最后,设计者需要考虑动画中的一些呈现方式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比如在一般动画程序中,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求解时会自动呈现为8位或16位小数的近似值(包括几何画板,Excel等工具软件也是如此呈现结果),而对七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一般应表现为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呈现结果。这个情况下,就需要在设计和开发动画时研究方程的解为:根式、分式、整数时的各种情况,并设计出合理的算法、程序来满足教学要求。
从整体上看,动画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在各类型数字资源中是比较复杂的。
超文本资源
纯粹的文本资源并不是我们当前做数字资源的重点,但仍有一类文本资源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超文本(Hypertext)资源。超文本指以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也是一种仅能够存在于数字资源中的文本形态。
超文本资源中的超链接除了可以链接至其他文本外,也可以链接到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其他类型的资源,这一方式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经常使用。由于现在教科书自身有着系列化的体系,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对应有一系列的文本或数字资源,而超文本资源可以将某一内容的一系列资源串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横向关联的整体(如下图所示)。
超文本资源的横向关联优势在于可以按照知识体系将原属不同资源系统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在单一课时中将相关资源集中利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06413.html
相关阅读:最新20个万能高频动词用法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