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赏析时可把重点放在结构和语言两方面。
(1)课文结构布局的主要特点是:开篇明旨,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文章起笔即提出本文要探讨的中心问题。怎么样来探讨中国诗呢?于是文章提出探讨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比较文学的立场。中国诗有什么特点呢?文章开始逐层论述,逐层分析,指出中国诗早熟早衰、篇幅短小、暗示含蓄、轻淡安和的特征。外国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诗呢?“读外国诗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研究中国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卒章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章就这样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2)本文在语言上的特征是:具有学者文化随笔的鲜明特色:
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转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他广泛地引用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33925.html
相关阅读:《我有一个梦想》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