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问题探究

 

愁,是古人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有乡愁、离愁、情愁,有闺怨之愁,有羁旅之愁,有伤春之愁,有悲秋之愁,有伤时之愁,有忧世之愁,有文人落魄失意之愁,有君王败家丧国之愁,有英雄末路之愁,有秋士不遇之愁,有哀叹人生短暂之愁,有感叹时光易逝之愁。总之,愁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愁情似乎是永恒的主题。一个简简单单的愁,一到古人笔下,就变得仪态万方,熠熠生辉,涌现了无数写愁的名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这哪里还是常人之愁,分明是愁之瀑布,从诗人头颅的危崖上飞泻而下,还携带着心灵的喧响。“问君能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诗人从昔日赫赫帝王到沦为阶下囚,从昔日叱人千里到处处仰人鼻息,从昔日通宵歌舞到整夜孤苦寂寞,他的愁自然会如大江春水,汩汩不绝,奔腾不息。“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愁绪像终南山那样高,那样重,无论压在谁的心上,都不可移动一分一毫。“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朱敦儒《一落索》)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诗人巧扣眼前的季节景物,把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比作心中的闲愁,真是无限愁情充斥天地之间。

 

李清照是写愁的高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诗人把愁比喻为飘零之花、漫流之水。此愁端的难以遣散,端的无法捕捉,端的让人“衣带渐宽”。这是一个新婚宴尔之娇妻,对丈夫羁旅久别的相思之诉。“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人将抽象之愁化作沉重得连船都无法承载的实物。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倘若不是亡国破家,丧夫寡居,而又背井离乡,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焉能有这等压在心头的忧愁?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请你说说诗人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她心中难以言传的愁?

 

 

探究思路:

 

《醉花阴》写的是闺怨相思之愁,《声声慢》写的是身世家国之愁。这两首词,词人调动了多种手法来写愁,主要的有:(1)用对时间的独特感受来写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人在欢乐时,会感觉时间流得很快,而愁苦之时则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词人巧妙地描写人的这种心理感受表现了内心的愁苦。(2)用比喻写愁。《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把人喻为黄花。西风下的黄花憔悴枯萎,而人被愁苦折磨得比黄花还要枯瘦,可见愁苦有多深!(3)用以景衬情的方法写愁。《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时值重阳佳节,日子如此美好;睡在“玉枕纱厨”的床上,生活如此舒适,但是词人一点也感受不了欢乐,反而“半夜凉初透”。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将其愁苦之情融于雨打梧桐之景中,这滴滴嗒嗒的雨声仿佛不是落在梧桐树叶之上,而是落在词人的心头。(4)借物写愁:《汉书·苏武传》中有“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之说,自此以后,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雁便成了传递信息的使者,成了离愁思苦的象征。《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把无限伤心赋予了北来的鸿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36150.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语文辅导:低分病理分析及改善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