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怎么区别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主要考点: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常见考法: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现实问题和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的考查明显增多。如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第9题考查景观差异的影响因素,广东文综第9题考查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浙江文综第36题考查雪带分布特点与成因,江苏地理第13题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形成。

  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误区提醒:学习时需要注意理清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植被对水文的影响、气候对植被的影响),在地带性规律基础上结合具体区域理解非地带性分布等。同时需要注意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如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河口三角洲的演变、陆地湖泊的演化过程等。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如果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钙、铁、锰、镁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

  为什么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四)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 发育土壤厚度

  陡峭的山坡 较快 薄

  平坦的地方 较慢 深厚

  坡向 温度状况 水分状况

  阳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 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

  阴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 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

  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52007.html

相关阅读:高中地理区域定位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