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治成绩的方法与技巧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渗透对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技巧。同时,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1.多向思维,学会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中考命题常常通过一个材料中包含的一个主题,要多角度、多层次,用不同的知识点来解答具体问题。所以在学习中要多向思维,对某一材料的多个层次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训练的过程。
  2.习题演练不求数量,重在质量
  一定要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总结出一定的解题规律和方法。无论是选择各地的中考题还是自己找到的习题,都不能为练而练,不加选择。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在做习题时自己都要先行演练、研究,并从中精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试题。政治习题的解答往往书写量比较大,有时不同的习题会用到同一个知识点,而且当思考过程完成后,有时书写就成为一种简单重复。因此,要多看题,并在看的过程中,发现解题规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分析习题时采用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
  3.同类题型归类强化,反复训练。
  有许多新的题型如措施建议类、启示类、原因类、设计活动类等,学生解答时往往思维不够严密,或缺乏创意。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可以将同类题型归类强化,反复训练,使之“熟能生巧”,掌握解答同类型题的一般方法和窍门。这同样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
  4.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应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在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5.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例如将高三思想政治第一、二课内容压缩为“国家”两个字,由此引申出:国家的基本阶级和阶级关系;国家制度──民主;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管理形式──政体;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国家结构──我国的“一国两制”等。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框、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7.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要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学生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8.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梳理起来,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要求学生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9.科学的训练习惯
  有的同学平时做作业和测验抱无所谓的态度,漫不经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个人都觉得无所谓,因为觉得那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的体现。但到了大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乃至高考时,他很当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过多过细,往往把问题想复杂了,自然做错的多,或者反复思考后把第一遍做对的又改错了,分数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平时没有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和考试态度、考试风格。
  学生应当把平时当考时,把考时当平时,熟题生做,生题熟做,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平时的练习和测验,要把它当做大考,认真严肃,心情适度紧张;大考或高考时,把它当做平时的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心情不要太紧张,调整到适度紧张的程度,遇到难题把它当做熟题来看待,别怕,遇到熟题,别掉以轻心,粗心大意。心理学家说,考试时心情适度紧张,大脑细胞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最有利于我们发挥最高水平。
  考场上的大家风范不是一日之功能培养起来的,需要平时用心训练才能积累、形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56142.html

相关阅读:考生在课后该怎样复习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