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从小学步入初中,就代表着一个完全听命于家长和老师的小孩消失了,代表着一个独立的个体逐步开始发展了。
小学到初中,不仅是年龄的变迁,随着学习内容、方式、教法、环境等的改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开始发生很大变化。于是就有了“初一不相上下,初二有上有下,初三天上地下”的说法。虽说初中的知识相对于小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还是在校园里可以发现极少一部分玩地很厉害,凭着自己的聪明在初三一年而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
由初中进入高中后,随着知识量的快速增加、思维能力要求的加大,只凭高三一年就能冲入名牌重点大学的孩子就凤毛麟角了。正是由于中学的这些学习特点,学生群体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落后学生、中等学生、优等学生和尖子学生的区别。一个学生由落后学生发展成尖子学生至少要跨过三道槛。
第一道槛:由“落后学生”向“中等学生”转变
我接触过很多落后学生,当与这些学生和家长交流时,发现经常是家长急得寝食不安,而孩子却得过且过。而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历史时,这些孩子并非不聪明,而恰恰相反,很多孩子在小学或初中都曾成绩优秀,曾是父母的骄傲和老师的宠儿。而如今,这些孩子都有一个普通的倾向,那就是“厌学或厌科”。很多孩子谈起学习以外的体育、明星、游戏都聪明劲十足,而一提到学习则一言不发或“嗯、哦、知道了”成堆,应付之后行动上却没有少有变化。
这部分孩子学习好时,多是家长的宝、老师的宠儿,奖励不断,这部分孩子在这种利诱下,用一点聪明加小小的努力就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而恰恰是这些额外的奖励与照顾,很多孩子形成了为老师学、为家长学的心理。等进入初中或高中后,由于竞争的加剧、难度的加大,他曾经的小聪明不足以支撑其一直以来所获得的骄傲与奖赏,如果再加上家长由“利诱”改为“威逼”,叛逆的他可能就会放弃学习或一些学科。我还见过极少的孩子甚至由于对家长或某科老师不满而故意不学习或不学某科,以为这样就可以刺激或报复家长和老师,而实际的结果却是自己的学习越来越差,越来越难赶上,从而开始厌学或严重偏科,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对于落后的孩子,如果有厌学情绪的首先要解决厌学的状况,让他由家长或老师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然后再给与一定的鼓励。有了学习的欲望,再加上各何阶段的知识都是以基础为主,凭这些孩子的聪明很快就可以跨入中等学生的行列。
第二道槛:由“中等学生”向“优等学生”转变
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中等学生接触的最多。这部分学生整体上都还是想学习好,也比较努力。有些孩子特别努力,可成绩却没什么提高,这是最让人心痛的一部分孩子。这种特别刻苦却成绩平平的孩子尤其以女生和家庭环境较差的孩子为主。中等学生普遍的比较听话,能按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有些为了完成任务往往还加班加点,甚至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一个学生成绩优秀的一个基础,但并非全部。我们在学校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在校打瞌睡,听课效果不好,而回到家后,就拼命挤时间补,而效果却差强人意。
其实这部分孩子之所以成绩平平或不稳定,恰恰是因为其太拼时间的缘故,他们拼着时间完成作业,拼着时间做大量的课外习题,而忘记了拼时间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成绩,而非单纯的花够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要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注重听课效果而先预习和保证休息的习惯,如果上课听不懂或精力不济少听了10分钟,那这10分钟的老师讲解的精华可能要在课外花1小时或更多时间才能弥补,这样就形成了没时间休息,上课没精神听课,需要课外花更多时间补的怪圈。
面对这部分学生,我们首要的是让他放松下来,保证听课效果,保证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样才可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有些孩子平时上课听懂了,作业也做的不错,习题也做了不少。于是考试时碰到自己见过的试题就考的好,见到自己没见过或忘了的试题就考的不行。出现这种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知识的总结与系统化,于是在大考时遗忘就多,起伏就大。针对这种孩子,首要的就是加强总结,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然后学会精做题和题后思考,形成做题以一当十的效果,这样孩子的成绩就会稳步提高了。
总之,中等学生首要解决的就是要将拼时间的心态进行小小的调整,切记“努力很重要,但方法更重要”,多借鉴好的学习方法,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其就开始跨入优等学生的行列了。
第三道槛:由“优等学生”向“尖子学生”转变
我接触的优等学生普遍的喜欢学习,并能从学习与解题中找到乐趣,同时又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但这部分学生却很难进入尖子学生的行列,根据众多学生的对比。我发现“优等学生”与“尖子学生”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学习的计划性不同。优等学生有些有学习计划,有些没有,而尖子学生则普遍的有中长期的学习计划和短期到一天的学习计划,而且能保质执行,也正是在这种保质保量的计划学习下,尖子学生比优等学生平均每天相对多出了30分钟的学习时间。30分钟时间虽短,但高手之间的较量也恰恰是在这分毫之间。比如说优等学生提高语文是有空时就看一下课外书,而尖子学生则是有较固定的每周阅读量计划,这种随机与计划之间的日积月累的差距就形成了5-10分的差距,而多门功课加起来,30-50分的差距就出来了,于是就区分出了优等学生和尖子学生。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是一个以大脑为主要参与对象的过程,而大脑对任何知识的接收与存储及处理,都是在大脑开放、活跃状态下完成的。所有学生学习的基础就是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一种开放且愿意接收的状态,而这都是一个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和把控的事,外人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所有学生学习的基础就是“我要学”的强烈意愿,这样才给知识在大脑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基础;其次学习正如行路,可以走、跑、骑自行车,也可以乘汽车、搭飞机或坐火箭,而对每个孩子来说,其学习的总时间是固定的,而要达到更好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更好的工具,用最好的方法来提升学习的效果;最后,方法和工具都有了,学习的效果就如航班的起落一样,一个好的计划可以将飞机的起落时间控制在3-5分钟,一个随意执行的计划则可以将一次起落扩大到30分钟,日积月累,一个机场的年起落飞机数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差距,这也就决定了机场的收益,同样学习的效果也就在这种计划中产生了差距。
总之,一个学生要提高学习成绩,首要的是“我要学”,其次是“拼效率”,最后是“计划学”,而且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按照这个路径逐步的改善,我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尖子学生”,关键是你愿意从脚下开始一步步往前走而不惧困难吗?只要你愿意,你理想的大学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张开双臂拥抱你,开始行动吧!
来源:石狮许文选的博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61903.html
相关阅读:高中物理知识点:角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