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照过相。照片给我们留下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美好的回忆。当照相机“喀嚓”一声、快门一开一合的时候,你曾否想到,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从此开始了。
照相胶卷上涂着薄薄的一层乳胶,里面均匀地布满了溴化银微粒。溴化银有淡淡的黄色,对光线非常敏感。照相机的快门一开,光线就透过镜头,照到胶卷上。有一小部分溴化银迅速分解,变成了黑颜色的银颗粒和溴。
银不是银白闪亮的吗?怎么会显出黑颜色呢?原来,整块的银是白亮白亮的,而细细的银粉却是黑色的。物质的颜色和它的颗粒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拍完的照相胶卷不能见光,必须在药水中让胶卷显影。显影液是由一些还原性药物配制的,使溴化银以见光分解的银微粒为中心,生成更多黑色的银粒。光线强的地方,黑色银粒多;光线弱的地方,黑色银粒少。这样,就把感光后生成的潜影显现出来了。于是,在胶卷上出现了“白头发黑脸膛”的人像。显影以后的胶卷仍然不能见光,因为还有不少没有变化的溴化银呢!需要用一些药剂将它清洗下来,不让它再次感光。用大苏打、也叫海波、硫代硫酸钠、配成定影液,它能够和溴化银里的银离子结合,带着它一块儿离开胶卷表面,溶解进水里。胶卷上没有感光的溴化银就清洗干净了。
这时候,只有银微粒按照感光的强弱,深浅不等地分布在胶卷上,这就是照相的底片。它的影像和物体的真实形象完全是“颠倒黑白”的。将白头发黑脸膛的底片蒙在涂满溴化银的照相纸上,进行曝光,再次重复“显影”、“定影”的过程,变黑为白,变白为黑,就可以洗印出和景物的黑白明暗一模一样的照片了。照相要用银子,全世界每年用在电影胶片和照片上的银子,超过N吨!在彩色胶卷上,感光成像的主角仍然是溴化银。不过,彩色底片有三层感光乳剂,分别对红光、绿光和蓝光敏感,这就好比彩色光线动用三支画笔,调配着红、绿、蓝“光的三原色”,绘制出五颜六色的图画来。
彩色底片和黑白底片一样,冲洗出来也是色调颠倒的:红花显深蓝色,蓝天发黄光,绿叶变成品红色。这样的彩色底片再用彩色正片翻照以后,色彩才恢复正常:蓝天下,花红,叶绿,多么鲜艳动人,栩栩如生近年来,人们为了节省白银,发明无银感光照相来代替溴化银胶卷。这是利用有的化学药品见光分解,或者放出气泡,或者改变颜色,同样可以形成影像的原理来实现的。
当然数码相机跟物理的关系更大!
照相机“喀嚓”一声响,牵涉到的化学变化还真不少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61942.html
相关阅读:这样记忆最有效?联想记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