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场心理与操作策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事实上尽管高考命题年年都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推陈出新”,试图给大家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但是《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和必考的“学科主干知识”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高考始终处在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状态中。



  但是笔者发现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命题研究员们试图通过转换对待“学科主干知识”的视角来对考核的内容和形式作出新鲜的改变。如上面提到的2013年新课标二卷的36题“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地方性荒漠化”问题,再如2014年江苏卷“某向斜山地行地质示意图”一题。前者体现了高考命题有更多的关注“地带性规律”之外的“地方性分异规律”趋势,而后者则体现了高考命题在积极的从“陈旧性”知识中寻找新的“视角”的趋势。所以在临场答题中要注意:



  1.逐字逐句阅读问题情境,将获取和解读到的信息快速、全面、准确的与调动到的学科主干知识相整合。辨明此组题目考核的学科主干知识是是什么。



  2.紧盯住设问项中的“问题指向”部分,不要一味的只关注“应答域”。如2013年新课标二卷37题第一问:“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设问动词是“分析”,应答域是“原因和过程”。显然这是连个设问,“分析原因”及“分析过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问题指向”中提及的“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中的修饰词“稳定”,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是“分析沼泽获得水源补给的原因和过程”而是“分析沼泽获得稳定水源补给的原因和过程”。



  3.在临场答题过程中除了合理的安排好三科的答题时间之外,一旦遇到难题我们将如何处理:



  (1)重新“审题”,一定是在之前的审题过程中,我们获取和解读到的信息不够完整、全面,有所遗漏。或是未能及时的调动和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主干知识。



  (2)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向,实践中显示,有些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建立在自己“想当然的”主观臆断上,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而命题者恰恰会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设置一个看上去符合你错误逻辑的“正确答案”,且往往放置在正确的选项之前。设置好一个大大的“陷阱”。



  (3)正确的答案(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要建立在一个正确的“逻辑”链之上。也就是“信息支撑点”和“调动运用的学科主干知识”要与设问项中的“问题指向”之间建立起即符合“客观规律”又存在“逻辑联系”的一条“证据链”来让“法官 ”裁定“证据有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65516.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的五种题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