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数学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激发创新灵感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离开了生活这个环境,数学将没有意义,没有生活豹数学也是没有魅力的,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没有数学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生活趣事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对教学中的每一节课,每一个习题,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使学生由感知到认知,让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获得新生,更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做两件事:一是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新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在授课前用5分钟发布、列举大量实例,学生共同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每天身边发生的数学问题写成数学日记,久而久之,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开始畏惧转变为爱数学;三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情趣开头,到依理结束的生活实践题:“一农家有一群鸡,鸡舍门坏了,不再再能挡住外面的黄鼠狼,可家里只有一块三角形木板,当他问智多星时,智多星告诉他正好够做鸡舍门,该农民拿来请我给他画画裁割线,我请大家给帮助说一说方法。”像这样经常以生活中同学喜闻乐见的索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把学生带人探究氛围中,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上升到“我要学”,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标。
二、认真对待课题研究
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实践、调查等.致使学生学习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与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个状态,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的学习活动。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们的主观世界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现在数学教材都有这些内容,充分挖掘教材,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有极大帮助。
三、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数学的定量化特征也更多地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鉴于此,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索活动。因此,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应取材广泛,活动方式应当灵活多样.以下是几种常的课型:
1.数学游戏课
数学游戏既富有趣味性,又能运用数学知识并且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个极好的益智活动。可设计数学接力赛、数学扑克赛等,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2.实践应用课
以生活为源泉来丰富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生机盎然。数学活动课可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科技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带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尚不理解的问题从实践中找答案.比如让学生调查商店中商品的价格,或者做模拟商品买卖的游戏,还可以进行专题采访、实际测量,等等。
3.动手操作课
配合课堂教学的某些内容,利用活动课指导学生制作数学教具、学具,或者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可以扩大视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培养操作能力,又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后,可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培养学生尝试的兴趣,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这种活动,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具体内容和操作步骤。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数学,让计算机成为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工具.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方面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小课题可以在活动课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
总之,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和课程实施的设计者,应不断挖掘、利用、整合校内外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可持续地发展。
四、变式练习,探索新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索新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创造激发学生思维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自主地参加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创新。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的途径。
一是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思考或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把所学知识、方法、技巧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使问题在广阔的范围内顺利得以解决。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唐够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65971.html
相关阅读:新课程数学差异教学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