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的初三学生认为学习是郁闷的,痛苦的,甚至是厌学的,为什么这么大的比例呢?我也走访或接触了一些即将参加中考[微博]的学生,和他们交流得知,他们的确是在为父母学习,为了父母的面子,被压迫的去学习,他们从学习中找不到任何乐趣,为什么呢?我认为,如果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话,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至少是苦中作乐。
我分析了一下他们痛苦的原因:休息时间少,每天见到的只是试卷,做题,题海啊,我知道的一个苏州的初三学生,每个单元加上教辅材料,足足有几十页的试卷,究竟这些试卷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呢?我翻了一下他的练习册,上面的错题有很多没有订正,还有很多漏题,可是试卷还在左一张右一张的做,每张试卷都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掉,最终效果比零大不了多少啊,我认为练习题的处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如何处理练习题,如何处理才会少做题又高效呢?就像刚才我谈到的案例,做过的题目还有很多没有订正或漏题现象,这就是问题的起因,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你的孩子的知识没有得以系统化,有很多知识点没有消化吸收。我认为每门课要以一本,做多以两本材料为学习该门科目的主线,精做为主线的材料,反复推敲每个题目和哪个知识点有关,不要,一定不要出现没有订正或漏做的题目,主线教辅材料的作用就是使所学的知识得以系统化。
如果出现了很多没有订正或漏题,一定让孩子重复的去做你认为为主线的教辅材料,一定不要贪多,认为做得题目越多越好,题目越多越好是在精做一两本教辅材料并且使知识系统化之后,否则,你做的题目越多,对孩子越不利,更容易使孩子厌学,更容易使孩子压抑。重复做三遍后,如果你的孩子感觉把每一章节和前面的几个章节的知识点弄懂了,感觉很清爽的时候,你可以把题目的视野再向外拓展,去物色一些新的题目或者稍稍难得题目。目的是达到举一反三的状态。
这样做得好处就是,你的孩子越来约有信心,感觉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信心有了,什么都好办了。我们家长[微博]和很多老师很容易犯得一个错误就是认为题目越多越好,尤其是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反观中考的题目,无外乎就是书上的那些知识点吗?反复推敲你选定的为主线的教辅材料中的每一个题目,精做了这些题目,再去适当的做一些题目,就可以了,在做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你要解决的题目的问题是什么,已知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要想解决该问题,必须知道什么,会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一定要向合适的知识点靠拢。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做题,就是不知道向哪个知识点或哪几个知识点靠拢,如果你给他提醒一下用哪个知识点,他也会做出来,那么为什么他不会去发掘知识点呢?我认为就是做题的时候,没有向知识点靠拢的习惯。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东西就是,遇到难题,你会怎么办?求救还是自己去研究。如果总是求救,你的求学路不会走的太远。要潜心研究,如果你的智商不是很低,养成一个研究的习惯,足可以把把你送入985的院校。不会的题目,就要尝试各种办法去解决,用你的已经系统化的知识去解决,我有很深的体会,在初二的时候,我开始喜欢奥数的东西,经常去研究奥数的题目,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数学变得越来越好,潜心研究能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样做下去,耐心也练就出来了,知识也被你从容的掌握了,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很快乐的啊!我没有感觉到什么痛苦,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一个很难的题目被你攻克了,的确很快乐!
我希望天下的每个孩子静下心来,慢慢去研究学习,不要贪多嚼不烂,慢慢消化吸收,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你一定会发现学习很快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66829.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