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粮票等票证供应:
1、主要原因:建国初期,我国由于生产力低下,百废待兴,粮食生产和供应矛盾十分突出,吃饭成了我国人民的第一件大事。为了平抑市场价格,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党和国家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了计划经营。
2、目的:稳定市场和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粮票:
为1955年~1993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伴随粮食定量供应在流通领域粮食及粮食制品买卖的票证。粮票为供给制制下的主要票证之一,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最初的粮票采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年起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面额有半两(很少)、壹两、贰两、伍两、壹斤、贰斤、拾斤,甚至百斤、千斤(很少)的.1953年中央政府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从此粮票完全进入流通领域。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断发易服
服装:
1、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2、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3、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并不断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观念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直接推动力。
(1)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先进纺织技术的传入,冲击了传统家庭手工业;同时,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旧的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近代服饰的变化伴随着政体的演变:近代服饰的历史性变革主要表现在民间服饰尤其是民间男子服饰上。清代传统的民间男子服饰是“长袍马褂”,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西式服装及其穿着形式传入,并以口岸城市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中国留美幼童通过与学监的斗争,开始改穿西装,并发生了剪辫之举,揭开了近代中国社会“断发易服”运动的序幕。20世纪初,由于民主革命的兴起,学生群体中剪辫易服的呼声就更加高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民国政府彻底否定了满族服饰,提倡“剪辫易服”,西式服饰一时成为社会上较为流行的服饰。
(3)中山装与旗袍是中西服饰融合的产物,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反映了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
(4)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与当时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的社会政治思潮有紧密联系。
(5)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发展,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民主化的趋势,是中国从中古社会迈向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对服饰的需求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刺激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康有为断发易服的奏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通讯工具的变迁
通讯工具的变迁:
从驿传到邮政:
1、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2、民国时期邮政进一步发展。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了一次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数年后,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被撤销。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发展:
自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以来,世界交通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中国受西方影响建立了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发展的原因:
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讯工具的引进;
②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发展。
(2)影响:
①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但从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还带来噪音等。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表现: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上网计算机总数和上网用户总数迅速增加
2、影响: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网络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引发了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引发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
当人们谈及“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雅虎的杨致远和亚马孙的贝佐斯,却很少有人提到互联网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然而,正是由于蒂姆的贡献,才促使了信息革命的发生,使互联网由少数精英使用的信息传输渠道,变成了供全世界所有人共用的知识百科全书。
1976年,从小就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蒂姆从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供职于英国一些高技术公司。1984蒂姆来到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担任软件咨询工程师。在此期间,他为自己的资料存储设计了一个使用随机联想作为信息存储方式的软件,取名为“询问(Enquire)”。这个程序从未公开过,但它构成了日后互联网概念的基础。
1989年,他提出了一个称之为“WorldWideWeb”的全球超文本项目计划,以便人们能够将各自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网络共享。他以自己的“询问”软件为基础,从1990年10月开始工作,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超文本浏览程序的编写。1992年夏天,这个软件在互联网上公开使用。
虽然媒体很少提到蒂姆?伯纳斯?李,但人们的确没有忘记他。仅自1995年以来的5年间,即获得了不下20种学术称号和奖励。1999年,蒂姆的《编织互联网》一书,当年即被《商业周刊》评为最佳10本商业书籍之一,《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百名最有影响的人物时,蒂姆?伯纳斯?李作为发明家名列其中。不久前,美国《网络计算》杂志评选在过去10年中对电脑业影响最大的10个人时,蒂姆又位居第一。人们称他为“互联网之父”。2004年首届芬兰“千年技术奖”的颁奖仪式上,蒂姆?伯纳斯?李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科学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68481.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