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学习方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学习学生感到轻松,效果很好,有的学习学生感到很困难,效果还不好。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基础有差别以外,学习方法的差异是重要的原因。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指导。而指导学生“会学习”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的读、有理解的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以下几种效果较好:

  1.提纲泛读,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教师依据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先列出简明易懂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因为目的性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观点,从而熟悉教材,初步培养了其自学能力。注意要求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经过加工形成提纲,经过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阅读提纲。例如,学生阅读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第一目题的正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阅读提纲:①什么是商品?②货币的产生过程。③什么是一般等价物?④货币的本质。这样的阅读提纲积累下来,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

  2.教材细读,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点、线、勾、圈等记号划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理出基本知识结构。具体任务是力求把教材读通、读透,重建认知结构,能够比较、联想本框题新的概念、观念与所学过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认知体系中,从而做到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提高思维素质、思想觉悟。

  3.辅助文阅读,这些内容虽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也是可讲可不讲,但是辅助文大多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阅读,以便增强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拓展思维层面。

  二、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质疑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想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质疑提问的兴趣,引发认知冲突,使之产生质疑意识,让学生感到有疑惑。只有生疑,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使学习循序渐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问题,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认识某一事物必须理解的三个方面,更是我们思想政治教材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消费观”教学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从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不少学生很快就能提出“什么是正确消费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消费观”,“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三个问题,并且能够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对“树立正确消费观”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内心体验,记忆、理解起来就深刻难忘。

  其次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多给学生鼓励赞赏,让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要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去解决。而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的知识,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如学习“商品”这一概念,教师让学生判断下列两种“蔬菜”是否是商品:A.自种自食的蔬菜,B.吃不了拿去卖的蔬菜。再次让学生体验商品概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讨论交流中,一部分同学提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个判断商品的方法,并通过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该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思维能力,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选择概括性和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或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和深刻性;选择能进行发散、逆向和迁移的内容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等等。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思考,进行独立思考后,往往会想出一些具有闪光性的思想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或留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余地,促进其认识的飞跃。例如在进行“经济全球化”教学的时候,根据教材中介绍的一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表现(如市场国际化、资金国际化等等),引导学生结合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思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得出“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共识的同时,教师再提出“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为何越来越大?我国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应该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扬长避短?”等一些问题。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各自的看法后,再由老师归纳、总结。而同学们发表的很多意见,诸如提高我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努力学习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思想都是从学生的思维中迸发出来的。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得到肯定时,会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也会促使他们更勤于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常用“我怎么没想到”,“我怎么答不到点子上”等说法来埋怨自己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说“我怎么想不到”,这是因为发散思维不够,说“我怎么答不到点子上”,这是由于集中思维不好。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使学生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能够独特地、新颖地、有价值地解决问题。

  四、指导学生会归纳概括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学生经过不同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为此,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构;更应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在归纳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纲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网络不仅能简洁扼要地掌握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有效训练和提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寻因究果;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关系;或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例如教师启发学生对于复杂问题要善于找规律??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为了便于记忆,学生编出了顺口溜,归结了这样一句话:“一路三靠一化一调整”,即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要实行产业化经营,还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发展我国农业措施的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69336.html

相关阅读:高中政治知识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