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副主席孙革、沈阳地
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郑少林、美国科学院院士、佛罗里达大学教授D?迪尔切等五名科学家合 作完成的这本名为《辽西早期被子植物及伴生植物群》的专著,目前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正式出版。
被子植物也称“有花植物”或“显花植物”,是现今植物界最高级、最繁盛和分布最广的一个植物类群,全世界现有约400个科、近30万种。
早在1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因被子植物突然在白垩纪大量出现,又找不到它们 的祖先类群和早期演化的线索,而感到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的谜”。近百年来,世界上 许多古植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对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先后提出过许多理 论和假设,但均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而存在缺陷。
我国东北地区地层发育良好,植物化石十分丰富,是全球早期被子植物的重要化石产地之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对东北地区植物化石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尤其是在1998年,孙革等科研人员首次在辽西北票地区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距 今约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并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引起国际古植物学界和植物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近两年来,孙革等科学家对有关“辽宁古果”及其伴生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在这本最新的专著中,科学家们以“辽宁古果”等早期被子植物为引 线,系统、综合地深入研究了我国辽西地区晚侏罗世时期植物群的性质、组成,以及早期被 子植物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生的地质、地理背景等。
孙革等科学家在书中认为:在晚中生代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可能曾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及其伴生的构造运动,气候从开始的季节性干旱或半干旱气 候,转变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然后又转入炎热及干旱。而频繁变化的环境和不利的气候、地 理等条件的影响,十分有利于新物种的产生,最早的被子植物便由此而产生。
科学家们推测,早期被子植物可能是以中国辽西-蒙古为中心,而后向北、特别是向东北方向 辐射、迁移和发展,到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之初,在亚洲东北部特别是滨太平洋地区,早 期被子植物已逐渐成为当时陆地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以中国辽西或中国辽西-蒙 古一带为核心的东亚地区,应被视为全球被子植物的起源地或起源地之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78834.html
相关阅读:人大附中校长:选拔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关节点